高校舞蹈專業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研究
作者:孫境含
發布時間:2021-09-14 10:19:15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 舞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準確把握舞蹈教學審美能力的價值是建構合理教學方案,順利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文章在簡要闡述舞蹈教學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重要價值的基礎上,系統梳理了其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表現形式,繼而提出了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策略,以深化舞蹈專業師生對審美能力的認識,為以后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奠定基礎。
[關鍵詞] 高校舞蹈專業學生 審美能力 培養策略
基金項目:2020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先秦時期秦國舞蹈形態探微》(項目編號:S202010722002)。
骨干教師編號:XSYGG201912
舞蹈是一項借助肢體動作來創造美和表達情感的藝術形式,舞蹈教學本身便具有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價值,而舞蹈專業學生也只有具備良好的審美素養才能更好地從事舞蹈創作、訓練與表演。高校舞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性,深刻體悟舞蹈教學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優勢,只有用科學的教學方法進行審美能力培養,才能更好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高校舞蹈教學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價值
1.增強學生的舞姿審美能力
舞蹈在直觀上表現為肢體表演活動,每一個舞姿都具有鮮明的技巧性和藝術性,能夠為人們帶來獨特的視覺美感。在開展舞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必然要培養學生對于特定舞姿的認知與評價,以提升其審美能力。比如,古典舞教學會涉及學生對于“形、神、勁、律”四方面訓練內容的審美。古典舞之“形”可以培養學生對于擰、傾、圓、曲、俯、仰、翻、卷等動作表演所呈現的圓融流暢、飄逸灑脫的審美感受。古典舞之“神”可以培養學生體會“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不止”等系列表演所帶來的美感。古典舞之“勁”可培養學生感受舞蹈表演所帶來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緊而不亂、舒而不緩的節奏感。古典舞之“正律”培養學生在順其自然、順勢而為的表演中,感受一氣呵成、行云流水般的效果;“反律”則培養學生在“逢沖必靠、逢開必合,欲前先后、欲左先右”的表演過程中,感受奇峰迭出、出其不意、撲朔迷離的感覺。
2.強化學生情感體悟的審美能力
舞蹈在本質上是一種借助肢體動作傳情達意的表演藝術,任何一個優秀的舞蹈作品都蘊含著深厚的情感,可使觀眾產生個性化的情感體驗,甚至能夠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舞蹈教學活動可培養學生通過舞姿來感受情感乃至于表達情感的能力,使其準確掌握舞蹈的情感主題,深刻地認識舞蹈所塑造的角色形象,繼而產生情感美的體驗。例如,學生可以從舞蹈《唐印》中深刻體會到編導對于唐朝侍女俑靜態美的喜愛。從舞蹈開始部分呈現的一系列靜態舞姿造型,到舞蹈結束部分舞者“回歸”侍女俑之后又擺出的舞姿造型,均是從真實唐侍女俑中提煉出來的,以舞蹈的形式將其生動地展現在舞臺上,展示了唐朝女子的多樣生活。
3.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
舞蹈教學活動可以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探索、欣賞優秀的舞蹈作品,從舞蹈作品中感受舞姿的技巧美感、情思美感,從舞蹈敘事內容中感受獨特的故事美,以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和審美追求。舞蹈教學活動具有外延性的審美教育特征,可在培養學生舞蹈審美能力的基礎上,提升其對舞蹈相關作品的審美追求,如舞劇、歌劇、音樂劇等。這些舞臺表演活動都具有藝術性特點,可促使學生在舞蹈學習的基礎上產生更加豐富、多樣的藝術審美情趣,進一步提升其審美品位。另外,舞蹈教學活動還具有內涵性審美教育特征,在舞蹈教學活動過程中會涉及對背景音樂節奏、情感、韻味的體驗,學生可在背景音樂及舞臺布景所營造的氛圍中更好地進行舞蹈訓練與表演活動。
高校舞蹈教學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表現
1.藝術化的舞姿
舞蹈的每一個動作都具有鮮明的技巧性,是經過藝術化處理后的編排與表現。學生可通過一系列藝術化動作產生視覺美感,繼而逐步形成自身的審美能力。例如,舞蹈教師在《唐印》教學過程中可引導學生感受舞者從靜到動,再由動恢復到靜的舞姿編排。以第一部分刻畫“靜態侍女”的舞姿為例,第一個姿勢是舞者面對觀眾,身體微微擰成“S”形,抬起左手,呈繡花指形狀,目視自己的左手,同時將右手展開,高度與胯部相當,呈現一個優美的姿勢。第二個姿勢是身體向左傾,目視左下方,雙手在面前交叉在一起,從而呈現出若有所思的造型。第三個姿勢是身體微微往左擰,雙手以蘭花指的方式升到頭部上方,抬頭,目視左手。這一系列靜態造型展現了一個個不同形態、極具唯美感的侍女。學生可以通過這些藝術化的動作體驗造型、姿態方面的視覺美感,形成視覺審美體驗,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
2.飽滿的情感表現
不同的舞姿表達不同的情感,觀眾可通過舞者的表演體會其個性化表達,產生情感共鳴。高校舞蹈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就是通過分析舞蹈作品、表現舞蹈動作等方式,引導學生準確地感受作品的情感內涵,繼而被其情感所打動。如桃李杯優秀舞蹈《唐印》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唐代女子柔美的身姿、活潑的性格、多樣化的生活,她們時而輕聞酒香,時而舉杯邀月,時而又逗趣鸚鵡,風姿俏麗,活潑歡快,呈現出“汗浥新裝畫不成,絲催急節舞衣輕。落花繞樹疑無影,回雪從風暗有情”的藝術效果。舞蹈教師不僅要為學生仔細分析該舞蹈,還要讓學生嘗試表演這些優秀的舞蹈作品,久而久之,學生會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與感知能力,并將對舞蹈的感受能力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成為感受能力強、情感豐富的人。
3.完整的題材內容
舞蹈教學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另一個重要表現便是舞蹈藝術具有完整性,可以通過豐富的內容、個性鮮明的題材,引導學生體會多樣化的視覺美感及情感思想,培養學生的視覺審美、情感審美、藝術審美。例如,學生在訓練舞蹈《踏歌》的過程中,可以深刻體會漢唐女子自由、開放的恣意生活,從而形成美的體驗效果。古典舞《桃夭》取自《詩經·周南·桃夭》中的故事,展現了待嫁少女的嬌羞及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與期盼,舞蹈中洋溢著青春的氣息,舞者曼妙的舞姿為觀眾塑造了一個個如桃之精靈般的少女形象。該舞蹈可以培養學生對于美好生活、美好情感的認知與體驗。古典舞《羅敷行》是依據南朝《樂府詩集》中《陌上桑》的人物形象創作出來的,表達了羅敷對養蠶采桑生活的熱愛,她晨出采桑,日暮而歸,時而雀躍歡快,時而嬌柔靈動,神采飛揚。這些多樣化的題材不斷地為學生提供新鮮、具有個性化的舞蹈作品,能豐富學生的審美感受,增強其審美能力。
高校舞蹈教學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
1.引導學生感悟舞蹈美感
舞蹈教學具有多樣化的審美教育價值。教師在舞蹈教學過程中要先引導學生感悟音樂、舞姿、面部表情等方面的美感,一是在基本功訓練過程中教授學生各個動作的技巧,以及如何用舞姿更好地展現情感,引導學生感受舞姿的多樣化表現,逐步形成尋找美、欣賞美、品味美的意識。這樣既有利于學生進行舞蹈訓練與表演,又有利于提高其審美素養,最終提升個人綜合能力和生活品質。二是教師應選擇一些優秀的舞蹈作品,諸如《扇舞丹青》《踏歌》《桃夭》《碧雨幽蘭》《蝶飛花舞》《羅敷行》《點絳唇》《愛蓮說》《孔乙己》《秦王點兵》與《孤鴻》等,引導學生感受經典舞蹈作品的內涵、舞姿的視覺美感及其所蘊含的情感,從而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三是在舞蹈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舞蹈的“外延”與“內涵”兩個方面增強學生的審美趣味。“外延”層面培養學生對不同舞劇、歌劇、音樂劇等作品的審美能力;“內涵”層面則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燈光、布景等元素的審美能力,由此進一步凸顯舞蹈教學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多樣化功能和價值。
2.培養學生舞蹈表達的美感
在舞蹈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時,不能僅引導學生探索美、感知美、品味美,還必須立足于舞蹈藝術所具有的表演性、實操性特征,使其通過舞蹈創作、訓練、表演等進行實踐,提高自身展現美、表達美的能力。第一,舞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舞蹈創作,如借助特定的舞姿表達個人的情感思想,展現自己對于美的認識。第二,舞蹈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進行舞蹈作品的訓練活動,在深刻體悟舞蹈作品主題、角色性格特征、情感的基礎上,合理處理自己的動作,順利地表現作品所要表達的視覺美感和情感思想。第三,舞蹈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多登臺表演。一方面,學生可以增加表演經驗,通過表演獲得更多點評,清楚地認知自己的優缺點,深刻感受如何通過動作技巧、舞姿形態達到作品所要展現的效果;另一方面,學生可通過登臺表演獲得觀眾的評價和鼓勵,產生強烈的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舞蹈表達能力及審美能力。
舞蹈作為一項肢體表演藝術,是進行美育活動的重要途徑,其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重要價值,主要表現在增強了學生的舞姿審美能力,強化了學生的情感體悟審美能力,塑造了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等。舞蹈教學之所以能夠產生這樣的審美能力教育價值,主要是因為舞蹈所具有的藝術化舞姿能表達濃厚的情感,且具備完整的題材。高校舞蹈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刻感悟舞蹈的美感,培養學生的舞蹈表達能力,借助舞蹈教學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提高其綜合審美素養。
參考文獻:
[1]殷芳園.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審美教育研究[J].北方音樂,2019(17):243-244.
[2]王巍錦.如何在舞蹈教育中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J].藝術評鑒,2018(20):147-148.
[3]鄭琪.中國舞蹈教育中的身體審美教育[J].藝術科技,2018(9):261-262.
作者單位:咸陽師范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