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介時代微電影音樂的教育功能分析
作者:尚 媚
發布時間:2021-09-14 10:12:52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 微電影音樂既是微電影中的重要表現內容,又是附著于微電影藝術而與經濟新業態統合發展的一個重要介質。作為一種微媒介,微電影音樂所具有的時空本質與傳播能力凸顯了其特有的文化基礎;作為一種音樂文化創意產業,它在創造與科技建構中,體現了微電影媒介的經濟價值。
[關鍵詞] 微電影音樂 數字經濟 文化創意產業 微媒介時代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微電影音樂的應用與表現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2J078)。
微電影從興起到今天,已經走過近20年的歷程。從起初一種新興的、基于網絡的時代產物,發展到融媒體普適性的微媒介,在一步步走向“微”的過程中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一方面是一部分藝術家對微電影唯藝術的理解和堅守,另一方面是更多的人看上其在終端的便利性,以手機為最佳介質,使微電影成為更具傳播力的藝術形式。但不管是哪一種形式,微電影音樂都是微電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就微電影音樂的應用前景,筆者曾指出商業特征是其應用價值的主要體現。當前,微電影音樂已發展成為一種可廣泛應用的微媒介,充斥于社會的各個角落,其更多的形式是作為一種聲音藝術而存在著。現今,人們青睞于各種微敘事、微表達,但很少有人關注這種常態下微媒介所存在的藝術生產與時空邏輯,研究其音樂藝術、社會經濟效益所發揮的教育功能。本文試以此進行切入觀察。
微電影音樂所具有的文化基礎
音樂的語義性和基本要素都源自于人的行動本身,當它們被創作為音樂作品時,就具有人的行動主體意識,帶有審美效應。音樂作為一種感覺情緒的體驗,本質上就包含了強烈的情感,這一點也構成了音樂藝術的表情屬性。
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認識,如《禮記·樂記》中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音樂即產生于主體自我意識情調之中,這種自我意識從非理性到理性的過程中就有情調的作用。時下微媒介在吸引用戶(音樂行動主體)參與時,都看到了音樂所具有的情調渲染特性,他們利用音樂訴說內心生活。
微電影所用的音樂體現著“微”的特點。在具體創作中,多數平臺面對用戶時會留有一定的空間,以供他們完成自己的創作。如此一來,用戶在贏得更多音樂創作機會的同時,也會因創作主體的素質不一出現了很多良莠不齊的作品,目前,要解決這一問題比較困難。微電影注重揭示主題、表達思想和快速發布的便利,也決定了其音樂寫作具有簡短、缺少深入思考等特點。人們通過移動終端獲取信息、消費文化時,多重視微電影音樂所帶來的短暫審美快感,在這一過程中,也實現了音樂藝術的自我價值和經濟價值。
由于微媒體對效益的追求,導致音樂消費快餐化、碎片化,降低了音樂創作的門檻和制作水準,多以創意取勝。例如,一個抖音視頻的時長多為10秒鐘到一分鐘,最長可達五六分鐘。抖音是微周期制作,微時間放映,放映界面也是微縮化。從視頻拍攝到后期制作,沒有較高的技術要求,其創作的自主性激發了眾多用戶的創造力。抖音內容基本來自于生活,部分人為追求網紅效應制造話題,其內容缺少深加工,但有完整的敘事結構,多數作品追求創意且多突出新奇性。抖音官方會為客戶提供不斷更新的音樂素材,如2019抖音最火50首歌曲,以及2020年春節前后流行的甘肅張尕慫演唱的《涼州賢孝》、陜西貳強演唱的陜北民歌等“非遺”文化因子,為用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用戶通過畫面與音樂的二次合成,表現情感,展現生活,從多維角度證實了人們的文化認同行為,彰顯了抖音的微媒介屬性和傳播力。
上述微媒介對音樂的利用,雖然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但由于音樂創作的隨意(機)性而模糊了其特有的教育功能。音樂創作要經歷生活體驗、構思、記譜等環節,創作者會對自己想要表現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構思,并通過音樂的形式呈現給用戶。一首創作目的不明確的作品很難得到用戶的認同,難以激起他們的情感共鳴。當一個令自己滿意的音樂與視頻敘事切合時,用戶會因作品實現蒙太奇組合效果而開心,但音樂的特殊性、多義性多會被遮蔽,作品的思想內容更無從談起。不過,基于微媒介平臺功能,用戶可以通過多種藝術渠道直觀感受藝術所蘊含的充沛情感,此舉對個人的行為及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主觀思維主導下,增加了靜態藝術作品的生命力。
微電影音樂需要一個龐大的曲庫,但更要激發、引領大家致力于創造新的意義符號,以便更好地實現音樂的教育功能。音樂的傳播會隨著信息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應鼓勵專業人士充分利用微媒介所具有的“示能性”向社會普及嚴肅音樂、中華優秀傳統音樂和“非遺”音樂等文化。如此一來,經一系列系統的、層層遞進的邏輯思維的推動,必然會形成一個完整的、有縱深感的音樂文化體系,會讓社會多方面受益。尤其會給原創音樂人帶來更多的創作機會和更廣闊的舞臺,平臺流量能產生經濟效益,刺激社會活力,用戶在使用音樂作品、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能感受到趣味性和滿足感。這一傳播方式拓寬了音樂的前行途徑,為實施“全民美育”計劃,強化中國特色,起到了引領作用。
微電影音樂所具有的傳播優越性
微媒介的經濟業態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微電影及微電影音樂作為現代“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微文化形態,改變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方式。微文化產品用戶既是消費者,又是商品的創造者,同時該產品還有較高的附加值,其極強的時效性、獨特性和優越性吸引了大眾。
1.自媒體使文化傳播途徑更加多樣
微媒介所積累的文化資源不僅在數量上毫不遜色于傳統文化產業,還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傳統文化的市場。在社會經濟領域,微電影音樂以其創造速度與建構能力開創了新路徑,將微媒介產業鏈的上下游渠道均打通,實現了多贏局面,走在了行業前頭,開創了時代潮流,將音樂與科技結合的模式推向了更深的開發領域。由于微、小、短的特點,微電影以個體為核心,依靠情境互動的文化行為產生能量,且適應于各新媒體平臺,順應了新興媒體從互聯網到移動通信的發展趨勢,從而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當前,互聯網、移動通信與播放平臺的融合,都以電影為原點,再涉及其他。而音樂作為這個原點中的重要一環,因其極高的附加值也隨之緊密融合,與微電影一起衍生出一種新的視聽微文化。在新興科技的快速發展中,這種微媒介模式被大量復制,究其原因就在于其強大的創造能力、建構能力及前所未有的創作速度,還有豐厚的社會經濟效益。
2.文化圈子是微媒介進行經濟推廣的有效路徑
微媒介產業發展依靠諸多新興科技,創造了數字經濟形式,革新了視聽文化的傳播方式。微電影音樂依托新興科技在運用中不斷推廣、完善,同時也刺激了這一介質實用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帶動了周邊產業的迅速發展,甚至還建構起了一個微媒介公共領域,就是我們俗稱的“圈子”。圈子,即哈貝馬斯所謂的公共領域,本文中指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我們可以討論與我們關系密切且十分清楚的對象及其主體性。按照哈貝馬斯的理論,當代以微媒介為主導圈子發生的交往行為,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即以移動終端界面供社會大眾交往,靠的就是移動終端軟硬件技術設備和微媒介提供的文化資源、情感體驗等。這一交往方式既能為用戶帶來情緒影響,又能為他們提供社交互動空間,一個可以自由控制且有限開放的私人空間,從而構建起相對獨立的公共領域,或稱之為情緒情境。大家基于這個情境能快速表達和發布微思想,各取所需,各訴其情,充分體現了新媒介的實時感、動態感。
3.新技術適時發展了音樂文化產業
縱觀20世紀音樂文化的幾次重大變革,都是以數字技術引領實現的。在制作上,從數字采樣到數字合成器;進入流通環節后,其介質從密紋唱片到CD,再到藍光片等,都是基于新科技而產生了根本性變化,使音樂欣賞成本降低,制作趨向大眾化,傳播更具優越性。這一變革帶來的次生影響是音樂制作壁壘被打破,不會作曲、不會演奏樂器的人都可以參與,許多工作可以由一個人在電腦上完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或彌補了人力成本的投入。由于沒有門檻限制,出現了部分庸俗化甚至粗鄙化的作品,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們應明確,在微媒介中,無論傳播什么內容,以哪種敘事手段去建構現實或解構現實,都要在社會價值層面有所追求,至少要讓我們熟知的音樂能帶給人們溫暖的人文關懷。經濟的發展、科技的創新,都應體現以人為本,為人的全面發展而服務的理念。音樂文化的核心是講“人的故事”,新技術就是如何把“人的故事”講得更生動、更逼真,手段更豐富、音效更優質。從音樂信息存儲方式的改變(唱片—磁帶—磁盤—軟盤—光盤—硬盤)可見音樂文化產業的科技異化,這種異化既體現了產業升級與商業價值的日新月異,又體現了人們與日俱增的音樂需求對科技創新的內在驅動力。微電影音樂作為一種當代的音樂文化,也是一種商品,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甚至能促進新科技的誕生。
微電影音樂的教育功能分析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微電影音樂的傳播途徑日趨多元化,與新科技融合后,會有更大的創作空間,語言和手法也日臻完善。電影音樂藝術所具有的教育功能一樣可以在微電影音樂中彰顯。微電影以微媒介的方式關注學術的興趣點,讓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學會審美、認識生活,進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如2012年上映的微電影《最后一課》,講述了年近六旬的小學教師盛曉蓉在癌癥晚期,經過多次手術及化療后,仍割舍不下工作了42年的講臺之情。全劇20分鐘,敘事平淡,但充滿了生活氣息。劇中,表現緊張劇情的背景音樂采用中國戲曲音樂鑼鼓點“急急風”,速度快、節奏強;教師備課時的配樂以弦樂為主,再加上鋼琴伴奏,充滿著濃濃溫情;更為貼切的情感表達是教師從醫院回來后,伴隨著畫外音,小提琴綿長,如泣如訴,與劇情緊密相配;片尾是童聲合唱,唱出了學生對教師的感激之情、關切之情。
每一部電影都有它要表達的主題思想,配樂除了要深化主題外,還要引導人們進行情感移入。在音樂教學中,強調情感引導時,既要注意學生的審美感受,又要考慮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一部立意與音樂都上乘的微電影作品,其精彩的音樂會短時間高效率地提高人們的深層體驗。微媒介時代的音樂教學,可多用優秀的微電影音樂強化學生的樂感,激發其靈感,這是微電影所具有的獨特性和優越性。
隨著微電影音樂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高質量作品以其獨特的方式傳播,學生在音樂的感悟中感受生活,培養審美情感,積淀文化底蘊,進而陶冶情操。
參考文獻:
[1]尚媚,楊國棟.微電影音樂研究初步[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4(3).
[2](德)黑格爾.美學:第3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54.
[3]Gibson, J. J. The Perception of the Visual World. [M].Boston: MA, Riverside Press, 1950:35-38.
[4](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東,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34.
作者單位:西安音樂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