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保育兒童”
——西安市第一保育院“紅色搖籃文化”傳承發展紀實
作者:楊欣琳
發布時間:2021-09-13 16:24:4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好好的保育兒童”,這是一直鐫刻在西安市第一保育院行政樓正前方的七個大字。
“好好的保育兒童”,83年前的1938年,當毛澤東主席欣然提筆,為西安市第一保育院的前身——戰時兒童保育會陜甘寧邊區分會戰時兒童保育院寫下這七個字時,“好好的保育兒童”這一辦園宗旨,便與保育院的紅色基因一起傳承至今。
“好好的保育兒童”,83年來,這所誕生于炮火之中、轉移在馬背搖籃、保育在戰火硝煙中的保育院,一路篳路藍縷,跋涉千里,穿越硝煙炮火,歷經崢嶸歲月,并最終從延安走到西安,一直踐行著帶著顯著紅色基因的“保”和“育”兩個字。
崢嶸歲月
兩本書冊支撐中國幼教史上的“千里長征”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一聲槍響,中華民族全面抗戰開始,成千上萬中華兒女奔赴前線。“拯救來自各個戰區的兒童”隨之成為后方的重要工作。1938年春,宋慶齡等人在武漢成立戰時兒童保育會,并呼吁全國各地成立分會。同年10月2日,在中國共產黨黨中央的支持下,戰時兒童保育會陜甘寧邊區分會戰時兒童保育院在延安成立。從此,“保”和“育”兩個字,便銘刻在每一個教師的心里,務必做好非常時期的“保”和“育”,也成為每位教師的任務。
躲過日寇的頻頻空襲,扛過“自己動手 風衣足食”反封鎖戰斗的艱難歲月,保育院卻在生活剛剛好轉、條件不斷改善的時候,迎來了最大的危機考驗。
1946年,隨著蔣介石發動內戰,胡宗南50萬大軍進攻延安,陜甘寧邊區政府決定對保育院進行戰時轉移。220名孩子的生命安全,便落在了時任院長楊芝芳和她的數十名老師肩上。
一個茶缸、一條毛巾、一塊肥皂、三個雞蛋,是每名幼兒的路上所有物資;
數十名老師、幾十匹騾馬、若干個竹筐,是保育院大轉移配備的所有人力物力。
轉移伊始,大一點的身體好的孩子,由老師牽著手走;年齡小身體弱走不動的,就坐在騾馬背上的竹筐里。日夜輾轉,又穿梭在戰火硝煙下黃土高原的溝溝壑壑,困難超乎想象。到后來,走不動的孩子越來越多,損失的騾馬也越來越多,老師們除了背干糧行李,更要輪換著背走不動的孩子。
敵機的掃射轟炸常常突如其來,緊急情況下,老師都是雙手撐在地上,把孩子們緊緊地裹在自己的身體下,就像護著小雞的老母雞。
由于不斷受到襲擊,有一段時間,轉移路上的保育院和邊區政府失去了聯系,接下來的路怎么走?哪里有敵人,哪里又相對安全?孩子們接下來的吃住問題怎么辦?都沒有人給出答案。這時候,老師們即便信念堅定,寧愿犧牲自己也要保護好孩子,卻也難免迷茫緊張。
楊芝芳院長和孩子們在一起
院長楊芝芳也感到了一絲恐慌,她不怕犧牲,不怕流血,更不怕吃苦,她唯一擔心的是孩子們的安全。黨把這些革命幼苗交到自己手里,自己就絕不能讓他們有任何閃失。這時候,她就是所有老師的主心骨,是所有孩子的定心丸。她下意識地要讓自己鎮靜下來,做出安排。
當不經意間觸摸到胸口口袋里裝著的兩本書時,她一下子鎮靜下來。兩本書其實是兩本冊子,一本是《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一本是《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這是她轉移路上最寶貴的財富。一摸到這兩本書,她就感覺到了黨給予的神圣力量,感覺到黨一直和她在一起,心里馬上就踏實了。
冷靜下來的楊芝芳,交代其他老師帶著孩子們在安全地帶暫時躲避,由她帶領一名同志設法和地方政府取得聯系。為此,她夜入危機四伏的綏德城;為此,在黑夜里她不慎摔下兩丈多高的土崖,最終拖著傷痕累累的身體和地方政府取得聯系,并帶著孩子們安全渡過黃河。
自1946年11月從延安出發,經子長到綏德,再東渡黃河到山西離石,直到1948年4月21日延安光復后返回。這次中國幼教史上的“千里長征”,總共歷時近700天,行程500多公里,以沒有一名孩子傷亡的“戰績”,宣告安全大轉移的勝利。
近700天,每一天都在譜寫忠誠;1000里的征程,每一里都在見證忠誠。這是保育院的老師們,用生命和大愛踐行著對黨和人民交付的教育事業的忠誠。
艱難時期
一位“模范保父”樹立起戰時保育工作的樣板
解放前,即便困難重重,保育院也始終將孩子們的健康放在首位。從1941年到1949年,保育院先后扛過了流感、麻疹、百日咳、腦膜炎等9次大的傳染病。尤其是1945年春季的麻疹,共有86名幼兒感染患病。保育院第一時間提出“一切為了孩子”,除了布置隔離區、實行疫情防控管制外,老師和工作人員還自愿組成獻血隊為重癥幼兒輸血急救,同時,密切關注患兒膳食營養。在當時專業醫護人員緊缺、很多藥品缺失的情況下,實現了86名幼兒全部康復的奇跡。
陜甘寧邊區分會戰時兒童保育院
一名叫趙鳳欽的戰士,就是在這個時候作為支援人員加入保育院的。誰也沒有想到,這位五大三粗的漢子,竟成了戰時保育工作的模范。
他剛到保育院時,時任院長凌莎看著這個扛槍打仗的好手心里直犯嘀咕,直言不諱地問他有沒有耐心做好保教工作。趙鳳欽斬釘截鐵地回答:“報告院長,這事情我可以做好!”他的堅定讓凌莎放下了心,并當即交給他一項艱巨的任務——護理父母都正在前方戰斗的重癥幼兒小平。
趙鳳欽謹記著保育院交代給自己的任務,不管白天還是晚上,他都會隔一會就摸一摸孩子的身體,看看體溫變化。孩子每次大便,他都要仔細看糞便里有多少血、多少膿,詳細記錄后交給醫生以便參考施治。幼兒的病情一天天好轉,就在趙鳳欽越來越感到欣慰踏實時,小平卻突然急性發作,又是瞪眼又是口吐白沫。趙鳳欽飛奔去找醫生,醫生施救時他在旁邊急得直抹眼淚。最終,在他的精心護理和醫生的多方治療下,小平完全康復了。看著瘦了一圈、眼眶塌陷的趙鳳欽,院長和醫生都說讓他好好休息幾天,但趙鳳欽卻說:“我不累,還有其他沒有康復的孩子等著我去照顧呢!”
有了照顧小平的經驗,趙鳳欽把其他孩子們照顧得更加周到,按時喂病兒吃飯喝水吃藥,為拉肚子的病兒用消毒棉擦屁股減輕他們的疼痛,每一個環節都考慮得周到細致。所有人都說,趙鳳欽對孩子們的照顧比親媽還好。“模范保父”的稱號,也在保育院里越傳越開,越傳越響。
在趙鳳欽樸素的思考里,“模范保父”對他而言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他和所有的老師心中所想的其實只有兩個字——保、育!
保護好每一個孩子,哺育好每一個孩子。
紅色傳承
“四大育人體系”構建新時代的“搖籃文化”
1949年新中國成立,保育院也從延安“走”到西安,正式更名為西安市第一保育院。從延安走來的西安市第一保育院,帶著革命老區的紅色底蘊,在不斷傳承紅色基因的過程中,又不斷凝結著新時代的保育理念,形成了在古城西安乃至全國范圍獨樹一幟的、帶有深厚紅色底蘊的“搖籃文化”,以及與此緊密關聯的四大育人體系。
第一個體系,是以“延安研學之旅”為主導的實踐育人。
西安市第一保育院的根在延安,她的紅色基因誕生于延安。每年,讓大班幼兒、家長和老師走進革命圣地延安,通過尋根一保舊址、觀看舞劇演出、欣賞民俗表演等一系列活動,見證歲月留痕,傳承延安精神。一次次延安之旅,在一屆屆一個個孩子的心里播撒下熱愛祖國、熱愛家園的種子,也讓他們為自己所傳承的紅色基因深感自豪。
第二個體系,是以“主題升旗儀式”為主導的活動育人。
西安市第一保育院每周的升旗活動,都有著鮮明的主題內涵。圍繞愛國、互助、團結、誠實、勇敢等內容進行品德教育,“小小紅星共成長”“童年夢·中國夢”等主題升旗活動,不斷向孩子們傳播積極奮進、愛國向上的價值觀。
第三個體系,是以“環境浸潤”為主導的文化育人。
延安風格鮮明的園所布局構成了清晰的紅色大環境:院門延續著延安窯洞拱門的風格;院內布置了紅色底蘊濃厚的戰壕、水車、木屋;主樓門楣上醒目展示著毛主席的題詞“好好的保育兒童”;教學樓墻壁上懸掛著戰時兒童保育院的珍貴老照片……這些紅色基因與現代化的樓宇設施交相輝映,讓每一個進入西安市第一保育院的人,第一時間便能感受到紅色文化。每一位置身其中的孩子、家長和教職工,更是隨時隨處就能感受到延安精神就在身邊。
以“弘揚延安精神 好好保育兒童”的理念全新設計的校園文化標識,以“馬”的形狀為基礎,代表“馬背搖籃”的光榮歷史。
第四個體系,是以“搖籃課程建設”為主導的課程育人。
在強調素質教育、資源又豐富多元的今天,西安市第一保育院在強調基于兒童特點生成課程的同時,通過不斷強化基礎課程提升,均衡兒童各領域的發展。園本化特色課程內容中,30%從歷史文化中來,30%從教育者切身實踐中來,30%從優質資源中來,10%從生活中來,形成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
作為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建立的第一所幼兒園,保育院的教育理念、培養目標、教學方法等,在當時都走在了時代的前列,首創的“保教合一制”,強調教育與保育的有機融合,即便在今天,也是毫不過時的學前教育理念。
在新時代的課程建設中,西安市第一保育院在傳承當年保育院先進理念的同時,基于課程目標與幼兒全面發展的需要,圍繞自然、人文、科技等話題重新設定了8個課程主題。此外,將2個月的課程自主選擇權交給班級的孩子和老師,形成“生成課程”,在自由探索的過程中發展興趣,全面成長。
83年的崢嶸歲月,一批批革命幼苗在“紅色搖籃”里茁壯成長;83年的砥礪前行,一抹抹紅色印記歷久彌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用實際行動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從革命老區“走來”、紅色基因顯著的西安市第一保育院以及其中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以堅定的初心信念、不斷的探索創新,承擔起銘刻于心的時代使命。
一切為了孩子,矢志不渝!
好好地保育兒童,絕無辜負!
作者單位:西安市第一保育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