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學工作,黨建工作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為教育教學工作提供思想理論依據和動力保障。因此學校黨建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這需要加強黨員教師與骨干教師的思想教育,以創新的工作思路開展學校的黨建工作,最終使黨建工作有效促進學校的發展。

神木市第十一中學黨支部在神木市教體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黨的先進性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構建和諧校園,堅持用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黨員和教職工的頭腦,創造性地完成了各項政治任務,發揮了黨支部在學校各項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學校將黨建作為謀劃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南針”、攻堅克難的“沖擊鉆”、凝聚人心的“強磁場”,以高質量黨建統領學校高質量發展。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黨建與教育教學相結合的“以黨員教師為核心,創建‘1+1’型教師隊伍”的創新之路。

以黨建為統領

創建“1+1”型教師隊伍

抓實黨建,隊伍建設是關鍵,以黨員教師為核心,創建“1+1”型教師隊伍。“1+1”具體指教師的政治素養和業務素養,旨在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以黨員為紐帶,通過黨員帶頭講黨課、講示范課、學黨史、師徒結對、扶貧助學等活動,積極亮明黨員教師身份,發揮黨員教師先鋒模范作用,最終提升黨員的政治素養,并內化為專業素養,培養教師中的黨員模范。要運用“以點破面”的思維方式對待“1+1”型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工作開展關鍵是把握好“人”的因素,找準這個關鍵點就是要嚴把發展黨員和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將優秀青年教師、學科帶頭人發展入黨,落實好把骨干教師培養成黨員、把黨員教師培養成教學管理骨干的“雙培養”機制,進而夯實新時期學校黨支部人才儲備。通過黨員模范教師的輻射,提高教師隊伍的思想覺悟,將愛崗敬業、樂于鉆研等精神根植于教師內心,從而帶動一批業務素質能力強的骨干教師加入黨員教師隊伍;同時借助教育扶貧這一抓手,使其政治修養和業務素養在實際工作中有機結合,組建具有良性循環的“1+1”型教師隊伍,最終培養一支思想覺悟高、工作能力強、樂于奉獻的教師隊伍,使其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中堅力量。

把準黨建“指南針”

提升教師的政治素養

學校以豐富多彩的主題實踐活動為載體,把主題實踐活動與教育教學實際相結合,在活動中體現黨員引領,在教育教學中挖掘模范教師。

學校黨支部積極搭建黨員教師大講堂,以書記講黨課、黨員講黨課、骨干教師講黨課等多種形式,把黨員請到教師隊伍中講理想信念,把骨干教師請到黨員隊伍中講專業素養,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以學習參觀紅色基地為依托,加強教師隊伍理想信念。依托鄰近黨校的便利條件,邀請黨校專家走進學校進行革命理想教育。同時組織教師外出參觀紅色基地,回顧黨的光輝歷程,緬懷黨的豐功偉績。在革命圣地延安,教師們從延安革命紀念館、王家坪、楊家嶺、棗園走出,殘破的草鞋在眼前閃現,縫縫補補卻還遮不住破洞的毯子在眼前閃現……正是在這片沃土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得以升華,從中誕生的延安精神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精神動力,黨員教師在參觀過程中不斷開闊眼界,體會信仰的力量。

除此之外,學校開展了“黨史進校園”主題教育活動,以黨史專題講座、黨員教師講黨史演講比賽、黨史知識競賽、紅色基地參觀、主題隊會觀摩等活動為載體,多措并舉讓黨史學習教育深入學校,深入班級,深入師生,引領全校上下以更加飽滿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進一步堅定全體教師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和共產主義理想。

抓實黨建“沖擊鉆”

提升教師的業務素養

以黨員教師為主力,筑牢課改之魂。給任務、壓擔子,進一步推動“從教走向學”的課堂教學改革,積極引領教師轉變課改理念,即從教師教過走向教會、從學生學過走向學會,最終達到教師會教、學生會學的效果,在提升自身素質的基礎上,以黨員示范課、公開課、講座等多種方式,培養和帶動其他教師努力學習課改新理論、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能;以“雙培養”為基石,把黨員教師培養成為骨干教師,把骨干教師培養成為黨員,相輔相成,帶動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高。

以名師工作室為引領,助力課改之行。學校以黨支部書記劉雪松的陜西省名師工作室為引領,相繼成立了涵蓋各個學科的名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以黨員教師和骨干教師為核心,每月一次的名師工作室例會,著重研究“從教走向學”的課堂教學改革理念,積極為課改在運行過程中存在的癥結“把診問脈”,并將課改下的常規教學活動總結經驗,最終引領全校課改大踏步前行;以“青藍工程”“師徒結對”等活動不斷提升年輕教師的業務水平,師父要幫助年輕教師盡快成長為合格的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師父既要傳授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又要上示范課、隨堂聽評徒弟的課,最終把黨員教師培養成為骨干教師,把骨干教師培養成為黨員,在帶動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高的過程中實現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凝聚黨建“強磁場”

錘煉教師的仁愛之心

以教育扶貧為抓手,錘煉教師的仁愛之心。把學校當作自己的家,把幫扶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看待,是教育“扶智”“扶志”取得成效的關鍵舉措。培育教師的仁愛之心是教師政治素養提升的內在驅動力。

學校確認的建檔立卡學生,必須由黨員教師進行幫扶,做好“扶智”“扶志”工作。學校將建檔立卡學生進行細致歸檔,做到“一生一袋”,學校嚴格遵循每個學生的個人資料要詳實準確,黨員教師的幫扶過程性資料要完善,所取得成效要體現的原則,要求教師具體做好“四個一”工作,即“每天輔導一次作業,每周進行一次勵志教育,每月進行一次興趣培養和家訪活動,每學期進行一次生活資助”。

傾情關愛,確保貧困學生心理“不貧”。一是開展黨員微心愿活動,把黨建與扶貧相結合,是學校扶貧工作一大特色;二是開展“代理父母”、“愛心媽媽”結對、“同伴互助”結對、“親情視頻聊天”、“經典閱讀”、“心理健康咨詢”等關愛行動;三是開展“心理咨詢教師關愛扶貧教育”活動。對貧困學生的關愛,做到不留死角、不漏一人,保證孩子們安全、健康、快樂地成長。

抓實黨建,以黨員教師為核心,創建“1+1”型教師隊伍,抓牢學習教育。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學校黨建工作的突破口,真正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是推進思想建黨、組織建黨、制度建黨的有力抓手,在真學實做上深化拓展、發揮關鍵少數的作用,以學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把好學校黨建工作的新風向。創建“1+1”型教師隊伍,就是要創新模式,合理將黨建工作融入到學校教育教學各項工作中,其中的關鍵點在于組織黨員老教師、教學骨干與年輕教師結對子,組織發動好全校教職員工的能動性。通過豐富的主題教育、品德教育、警示教育等活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學校黨建工作的良好發展提供全新助力。

作者單位:神木市第十一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