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個課堂” 推動陜西藝術學科“課堂革命”
作者:劉宏恩
發布時間:2021-09-09 16:09:0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著力打造“三個課堂” 推動陜西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一文,立足全省教育改革發展從規模發展到質量提高的新階段,闡釋了“三個課堂”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鼓舞和指導廣大教育工作者推動教育改革創新實踐。“三個課堂”是對傳統意義課堂概念的深化和變革,它們相互補充,相互融合,構成了一個立體的、全方位的育人場所,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前瞻性。
反觀現在的課堂,也就是現在的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很好適應時代要求,不能培養出學生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當下傳統課堂有三大無法破解的難題: 無法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無法破解教師進步和職業幸福感的問題;無法破解學生的素質和應試水平共同提高的問題。這就迫切需要改革。
課堂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課改是一場心靈的革命,課改是一場教育觀念的革命,課改是一場課堂技術的革命,課改更是一場行為的革命。
1.課改是一場心靈的革命
今天的中國基礎教育存在許多問題,學生厭學、教師厭教不是個別現象;只顧個別好學生、不顧全體學生的所謂的精英教育比比皆是;只顧升學不顧學生全面發展,把升學率當作衡量教學質量的唯一做法被推向極致;只顧學生學業發展、不顧教師成長與發展致使教師失去了職業幸福感等。這些問題的產生有許多人喜歡把它歸結為教育體制與機制的問題,但我們更認為是與育人模式密切相關。可以這樣說,基礎教育的所有問題最終都會反映到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模式已不能讓學生充分發展。如果我們的內心始終想著孩子的發展,始終想著民族的未來,我們就會從心靈的深處有一種歷史緊迫感,所以課改首先是一場心靈的革命。
2.課改是一場觀念的革命
課堂教學改革不是對傳統課堂的修修補補,而是對傳統課堂的優化,要求我們真正樹立新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課堂觀和教學價值觀。
3.課改是一場課堂技術的革命
我們的良好愿望和先進理念只有落實到教育方法上,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理想和教育目標。我們必須遵循學生人生發展的需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遵循知識發展的邏輯規律,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我們要根據各地的實際和自身的文化背景認真學習研究和借鑒,積極引導教師掌握課改的核心要領。
4.課改是一場行為的革命
心態決定教育觀念,教育觀念決定教育方法,但不論什么樣的方法只有變成行動,才能轉化成成果。想到和得到之間必須做到,所以行動是第一法則。課改不論說多少話,思考多少問題,如果我們抓住以上四個關鍵,即心靈革命、觀念革命、技術革命和行為革命,那么課堂教學改革就會大踏步地前進。
立足“三個課堂”,推動陜西藝術學科“課堂革命”。建議從以下四方面加強研究和實踐:
1.引領重塑教育觀念
“三個課堂”要求真正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課堂觀、學習觀。
“三個課堂”引領的教育觀:解放學生,發展學生,實現師生共同發展。
“三個課堂”引領的學生觀: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好每一個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最好的自己。
“三個課堂”引領的教師觀:教師是學生學習激情的點燃者,教師是學生學會學習方法的傳授者,教師是學生攀登知識高峰的引導者,教師是學生破解知識難題和人生困惑的點撥者,教師是課堂教學資源的整合者。
“三個課堂”引領的課堂觀:學習必須變成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習必須發生在學生身上,學習必須按照學生的方式進行,師生在課堂中共同成長,構建新的學習共同體。
“三個課堂”引領的學習觀:學習是對知識的有效運用和自我體察,非單一的分數所能衡量。課堂學習中,教師必須做好學生學習興趣的喚醒者,使他們自主、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通過教師的引導和自身體驗,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2.注意“三個課堂”相互關聯與協調的作用
藝術教育屬于美育范疇,既有基本理論知識,又有大量藝術技能學習和綜合表現能力的考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第一課堂”教學的系統性原則,把教學工作做實做細,使學生在“第一課堂”獲得基本藝術技能和必備素養,為自主學習和自我探究及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此外,還應做好“第一課堂”藝術普及的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特色藝術學習的輔助銜接工作,革除當下知識本位、教師主體、教室局限的弊端,需要把“課堂”從知識場拓展成生活場、生命場;把學生團隊從學習共同體延伸到生活共同體、精神共同體;將學生成長空間從教室拓展到更廣闊的社區、社會中去;把學習場域從有限校園拓展到無限社會;需要把教育目標從知識能力提升到人格素養、精神信仰的鑄造上。
3.注意利用藝術場館等,積極發揮“第三課堂”的有效育人作用
鼓勵各學校充分利用當地博物館和各類藝術場館資源,將課堂延伸到學校和藝術教室之外,將藝術學習放在一個廣泛的文化場域和藝術背景之中,讓學生看到藝術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真實作用,使他們在真實的藝術場景中,感受到藝術對自身身心發展帶來的變化和愉悅,體驗到博物館學習的真實情境性,加強藝術與生活的聯系。
“三個課堂”構建了一種全領域的學習場,把書本與社會連通在一起,把認知與實踐連通在一起,把傳統知識學習與學生個性發展、知行連通在一起,使教育教學改革有了抓手與著力點。第一課堂突出以學定教提升教學質量,第二課堂突出個性培養提升綜合素養,第三課堂突出知行融合提升人格養成。“三個課堂”有效整合,讓教師教育與學生學習、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智育發展與人格養成三位一體融合促進。實現教師、教育管理者、社會知識提供者和學生互動交流、熏陶感化一體化發展,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化的教育新生態。
“三個課堂”中,“第二課堂”“第三課堂”不僅是對“第一課堂”的延伸和拓展,更是打破學生年齡、班級界限,建立師生全學段、全方位、立體化的育人體系。“三個課堂”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和相互融合的一個統一體。
4.藝術和科學是兩個重要的方面
今天,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藝術與科學作為兩個彼此獨立的領域,已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藝術學科也應努力打破學科疆界,建立“STEM”教學思維,將科學的思維模式,帶入中小學藝術教育活動中。狹義地講,就是將藝術、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學科融合構成“STEAM”的教學理念,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以項目化教學為特點的教育方式,由此延伸出廣義的學科融合思維,全省藝術學科也應借鑒其最新的教育內涵,它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育人目標的轉變,培養能夠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二是課堂組織形式的變化,突出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三是課程組織形式的變化,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融合,打破學科壁壘,破解跨學科教學難題;四是育人模式的轉變,從應試到應用,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思維模式、合作能力、創新意識、動手能力等;五是學習內容的深化,以素養為核心,強調將科學思維、數學思維、工程思維、技術思維、藝術思維的提升,落實到藝術課程教學,應把學生審美素養和創新能力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綜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的“課堂革命”和陜西省教育廳廳長劉建林指出的“三個課堂”理念,為藝術學科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師教學行為方式的變化、課堂結構與組織形式的變化、立德樹人及“以美育人 以文化人”要求的落實,都是有著非常及時和現實的參照與指導價值。
(作者系陜西省教育廳體衛藝處處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