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下午, “西安教科研二十人論壇”(首期)舉行,此次活動由西安市教育研究院主辦、西安小學承辦,各個區縣20余所小學參與。

論壇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牽引作用和教科研的服務、驅動、指導、引領作用,架設起教科研、一線學校、公共政策之間的橋梁,不少參會的校長也分享了各自學校在課后服務方面的經驗和做法。

落實“第二課堂” 深耕“西安好課堂”

做優課后服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構建教育良好生態、有效緩解家長焦慮情緒、增強教育服務能力的重要舉措,是一項“順民意、暖人心”的民生工程,是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

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解慧明解讀了相關文件精神,并給出建議:做優課后服務要堅持“一個方針”,即黨的教育方針;聚焦“兩個目標”—全面發展和特色突顯;遵循“兩大規律”—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做好“兩個研究”—研究課標、研究學生;關注“兩個群體”—教師、家長,扎實落實“第二課堂”要求,深耕“西安好課堂”,做到“兩堅持三統籌”——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堅持教為學服務,統籌學習與實踐,統籌校內與校外,統籌課堂與課后,為學生全面發展助力。

對課后服務,西安小學確立了“一核心兩重組三兼顧”的實施策略。論壇上,西安小學校長李濤介紹,“一核心”指學校進行課后服務的出發點和歸結點,即構建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體系。“兩重組”指的是把全體教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為科任教師,也就是體音美德信科教師,他們大多有自己的特長,于是采用“專業+特長”的課后服務實施定位,有效開展興趣社團服務。另一部分為語數英教師,有豐厚的語數英知識,大多有日常幫助學困生的習慣,但缺少特長,于是采用“專業+作業幫扶+身心健康活動”的實施定位,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補習輔導和答疑,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即除指導學生完成當日作業外,可組織學生開展學科趣味活動,同時,兼顧特長生發展,兼顧學生全員性身體健康,兼顧學生差異化輔導,做到“三兼顧”。

書面作業不出校門 專設“作業加油站”

“我校目前在校生2394人,參加課后服務的學生2250人,參與率已達到94%以上。”東前進小學副校長朱安梅介紹,實施課后服務,學校抓了四個關鍵:課上課下結合,關鍵在“細”,提升“第一課堂”質量。課內課外結合,關鍵在“趣”,豐富“第二課堂”內容。校內校外結合,關鍵在“活”,拓展“第三課堂”空間。多元評價,關鍵在“實”,為課后服務賦能。

加強作業管理,是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重要切入點。朱安梅說,既做到“規定動作”扎實科學,又做到“自選動作”新穎豐富。“減”的是機械、重復、固化、低效作業,“增”的是新穎、豐富、綜合、多元的作業。實現“書面作業不出校門”的目標,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個性化作業,設立“無作業日”等激勵性作業。為教育留白,告別“托管式”服務。尊重學生的興趣和個性,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時間和空間。

“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充分利用班級讀書角、讀書長廊讓學生自由閱讀,拓寬視野;同時對學困生專設了‘作業加油站’,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她說,集教師團隊智慧,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系統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涵蓋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的各年級校本作業,作業設計有效有趣,尊重學生個性差異,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

學生可以菜單式、體驗式等多種方式選課

灞橋區東城第一小學校長曹國清介紹,東城一小“名校+”立足“三個課堂”,打出一套“組合拳”,從機制、環節、內容等方面創新服務,提升課后服務品質,并與學校課程建設和教育教學改革有機融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東城一小“名校+”實施了“1+X”兩段式時間分配模式。“1”是第一個時段,將其作為“第一課堂”的有效補充,通過推進作業改革,布置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讓作業更加具有針對性,從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得到最大的提升。“同時,還積極探索‘把書包留在學校’,鼓勵學生在校完成作業。”

“X”是第二個時段,也是開展“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平臺和載體,利用學校空間及社區、社會資源等形成實踐性、趣味性、體驗性較強的課程資源。曹國清說,該校還通過統籌社會資源,讓課后服務更具有吸引力。同時,下一步學校還將積極探索,在家長、退休教職工中招募志愿者、同時引進專業的機構,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從而整體提升課后服務的水平。

曹國清介紹,為了讓課后服務內容更有吸引力,學校建立了“HCIC”的課后服務模式:即作業輔導+興趣培養+社團拓展+實踐課程。學生可以通過菜單式、體驗式等多種方式選課,實現走班制下學生的個性化課程菜單。

論壇上,圍繞課后服務開展,曲江南湖小學校長穆懷宇、西安鳳景小學校長孟瑀、高新國際小學副校長洪霞等其他參會校長們也分享各校在推進課后服務方面的經驗和設想,并提出建議。他們紛紛表示,本次論壇在學期初召開,恰切及時,選題精準,為各校落實、做好學生服務工作搭建了交流的平臺,提供了寶貴的意見,提供了專業的指導。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