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西安新知小學暑假全面實施“第三課堂”
作者:劉琰
發布時間:2021-09-03 15:49:32 來源:教師報
“此行真是大開眼界,孩子在回來的路上滔滔不絕,受益頗多。”
“精彩!能有這樣相互學習、相互進步的機會太好了,應該多來點這樣的活動。這才是童年應該有的回憶,這才是少年們應該有的生活方式。”
……
看著微信研學群里的家長們對這次社會實踐課程的肯定和稱贊,西安新知小學校長劉嵐笑了。
站在西安新知小學的操場上,一抬頭,便能看到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城墻。“不識西安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城中。”劉嵐介紹設立《讀城記》課程的初衷時說道,“作為西安的學校、西安的學生,我們應該走出校門,走遍校外的城。”為了讓學生能夠真正了解西安這座“博物館”,早在2016年西安新知小學便開始研發《讀城記》課程。從《讀城記·西安城墻》課程開始,劉嵐校長便提出了要將學科知識、學科概念、科學原理、歷史典故、人文情懷等融入到課程學習的每一項任務當中,實現語文、數學、英語、體育、美術、音樂、科學、信息等學科的跨界與融合,老師和學生共同行走,學習和研究,實現了教、學、做合一。
《打造“三個課堂”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一文中提出了科學打造三種形式的課堂,要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多年來西安新知小學也一直致力于在“第一課堂”中高效落實國家課程標準,盤活人力、空間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同時,拓展“第三課堂”課程空間,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2021年暑假期間,學校促進教育家長委員會更是在“翼起來研學團隊”的輔助下,選擇了適合不同學齡段學生的社會實踐場所,豐富了學校《讀城記》課程“六個一”的內容:一火(西安半坡博物館《小小原始人》課程),一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蟲蟲打工記》課程),一帝(漢陽陵遺址博物館《帝國攻略》課程),一墻(《西安城墻》課程),一青銅(寶雞青銅器博物館《青銅時代》課程),一飛機(閻良飛機城《人類飛天夢》課程)。
二年級的劉懿暢同學在楊凌博物院昆蟲館開啟了自己奇妙的研學之旅,這是他第一次在沒有爸爸媽媽陪伴的情況下和同學們一起外出。他直言這次研學不但鍛煉了他的自理能力和膽量,還使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我了解了各種各樣昆蟲的生活習性,也在它們身上學到了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品質,比如,蜜蜂告訴我們要勤勞,螞蟻告訴我們要團結……”而那個考驗團隊協作能力的昆蟲行走趣味活動更是讓他記憶猶新:“我們的每一只腳都有自己的職責,需要協同配合才能邁出堅實的步伐。就像我們5班這個大集體,每一名同學都積極向上、團結有愛。”劉懿暢自豪地說。
“我們不是去看熱鬧的,而是熱鬧地去學習的。”陳堯老師是此次閻良飛機城《人類飛天夢》課程的帶隊老師,她介紹這次研學師生們都是有備而行的:出發前,師生們通過網絡進行了前置課的學習;大巴車上,“人類到底是如何一點點實現飛行夢的呢?”“飛機的外形是受動物外形的啟發嗎?”等各種充滿趣味的討論飄蕩在車廂里;航天城里,同學們接受了專業的航空課程,親身體驗了模擬飛行,學習了空中應急逃離方法,制作了航模等。“我想,接受這樣的課程,孩子們一定可以積累與人交往的經驗、體會合作的重要性,當然也收獲了一個個‘心至蒼穹外,目盡星河遠’的飛天夢。”陳堯老師很榮幸自己能參加這樣的“第三課堂”,作為一名科學老師,她認為這樣的課程無論從心理還是生理上,都更符合小學生易在親身經歷和體驗中成長的特點。同時,課程的教授也并不是一味地機械性操作和重復,對教師的綜合素質、專業水平和創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些“要求”也促進了教師們從業的內生動力,帶給了他們職業的幸福感、獲得感。
“第三課堂”是對校內“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延伸和拓展,西安新知小學這樣立體構建的暑假“第三課堂”實現了學校、家庭、社會的有機融合;打破了班級界限,建立了師生全學段、全領域學習共同體,也在理解記憶、拓展應用和再現實踐中,實現了知識能力的有效銜接,促進了學生發展螺旋式上升。
新學期開始了,西安新知小學會對“第三課堂”進一步豐富,將放眼“一帶一路”,開啟《火車出發》項目學習設計,將“大單元”“綜合實踐”“PE-BL”的學習理念和方式完全引入,探索“前置課程+現場課程+拓展課程”的課程模式,搭建學習支架,在行走中思考、品味、體驗、學習。劉嵐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我們的師生們將要開啟全新的研究學習之旅,目標指向:大西安的文明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