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音準律“三個課堂” 齊奏“立德樹人”旋律
作者:高 強 柳 銘
發布時間:2021-09-02 16:12:31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要深化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掀起“課堂革命”,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陜西基礎教育堅持推進內涵發展,引領育人實踐回歸初心、回歸本真、回歸生活,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新目標,凝練本土實踐創新經驗成果,推進“三個課堂”建設,體現了立足新時代、發展新理念、基于新手段,彰顯了促進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地方智慧。錨定“三個課堂”主音調、調準“課堂革命”主旋律,面向未來推動育人創新,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特點的學生提供個性化、多樣化、高質量的服務,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釋放潛能、全面發展。
定音:“三個課堂”堅守教育本真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核心,課堂的價值功能決定教育特質。傳統課堂主要承載了知識傳遞的價值功能,長期以來我們的中小學課堂教學注重效率,過于強調“知識為本”,容易導致教學實踐以理論知識、間接經驗、書本知識為主導目標的局限,相對忽視學生的生活技能訓練、日常習慣形成、動手能力培養以及意志品質養成。培養人離不開知識傳遞,但知識傳遞又不能完全解決培養人的問題。“三個課堂”立足時代新人培養,基于教育普及普惠背景和受教育者群體現實特點,倡導對教育資源科學重組和充分利用,創新課堂理論與實踐,守正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以發展為本的立德樹人“大路標”。
第一課堂守好教學主陣地,主要傳授理論知識、教材內容等體系化的間接經驗,是傳統意義中“上課”概念的深化。做到以國家課程標準為核心,以統編教材為基礎,拓展充盈教學內容,巧用活用教學方式,豐富深化教學評價。第二課堂強化教學主陣地,延伸了傳統教育教學活動的內容形態,通過功能部室、音樂體育場館、社團活動場地等校內設施設備和學校文化大環境,強化學生課堂所學知識的實踐感悟,強調以校本課程為依托,以課后服務為主要載體。在學校這個小社會中,學生通過一次次有目的、有計劃的實踐“演練”,鍛煉了將知識運用于實際的能力,發展了動手操作技能,陶冶了生活審美情操。第三課堂拓展教學主陣地,突破了傳統教育教學活動的場域限制,讓學生帶著第一課堂的間接經驗、抽象知識和第二課堂的活動體驗、實踐感悟,走出教室與校門,走入社會與自然,通過各種活動體察民情社情國情,體悟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讓知識更加鮮活生動,讓實踐印證知識原理,讓學習實現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有機融合。讓家庭參與教育過程,讓自然和社會成為教育資源,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歷練,讓學生感受自我成長,讓教育不再是學校單方行為,從而真正做到多主體參與,各司其職。“三個課堂”各有所施但異曲同工,各有差異但相輔相成,使得學校教育與校外實踐實訓,課堂內外有效利用整合,同向同行,共同發力服務于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準律:“三個課堂”遵循育人要旨
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關系學生發展,關乎民族未來。教育改革只有進入到課堂層面,才真正進入了深水區。課堂不變,教育就不變;教育不變,學生就不變。課堂革命發端于課堂“實然”與“應然”的矛盾:當下的“實然”課堂形態未能充分體現基礎教育和受教育者群體的階段性特點,時代呼喚充分支持學生全面和個性化發展的“應然”課堂形態。“三個課堂”指出了一條“實然”課堂向“應然”課堂邁進的理性邏輯和實踐思路,不僅把國家規定的必修課、學生發展素質拓展課及學生健康成長修養課分為不同層次類別,根據輕重緩急和屬性予以不同方式打造,更重要的是,通過在課中課后、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等時間與空間的交錯,讓因地制宜的課堂激活教學,使教育教學規律得以充分彰顯,學生的全面發展得以充分張揚。
具體而言,“三個課堂”的流動應當具備:一是打破空間邊界,發展靈活度。傳統意義中的教學只發生在教室的課堂上,而“三個課堂”旨在引導教師以更加靈活的形態去拓展第一課堂的教學場域,不僅包括了學生在第二、第三課堂的實踐與生活場域,還將虛擬場域與社區場域均囊括其中,真正做到讓書本知識活起來,讓實踐經驗用起來,讓自主學習有意義。二是延伸時間維度,塑造生長力。隨著空間維度的靈活拓展,時間維度也必將緊隨其后,延伸至其他場域,在切實減輕學生負擔的前提下,打造有品質、為健康、促成長的課后服務及校外實踐,站在生命發展的視角助力學生成長。三是打通學科壁壘,倡導綜合式。知識有其內在邏輯聯系,提倡“三個課堂”的生態循環,就是克服孤島樣態知識教學的弊端,要求教師突破單一學科思維,超越自設界限,以大教育、大課堂、大單元理念為主導,統籌各科知識服務于學生的實踐活動與現實生活。四是打造能力本位,體現革新性。知識有其外顯實踐根基。“三個課堂”的教學目標具有一致性,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動力、燃起求知欲與好奇心、鼓勵動手實踐與創新、引導自主探究與反思。要讓學生掌握已知,建構新知,探索未知,培養真正的科學精神,學以致用經世致用。
齊奏:立德樹人全面發展旋律
課堂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課堂模式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核。只有不斷深化“課堂革命 陜西行動”,不斷促進“三個課堂”在時空流動中的發展融合,依據課堂不同特質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才能科學有效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才能培養出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基本品格和關鍵能力。
一是打造一批中小學“金課”,推動“課程”變革。“課堂革命”需要重構課程理解。課程是教育最核心、最基本的載體,學生從學校里感受到最直接、最核心、最顯效的就是課程。我國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20年整,課程改革的共識逐漸形成,即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具備終身學習和發展核心素養的學生。我們將通過全省中小學課堂教學創新大賽,分級培育和擇優樹優,發動全省中小學校積極參與,把課程作為推進“三個課堂”的有效載體,貫徹落實“課堂革命 陜西行動”所提出的更新教育物態和教學形式,力爭培育成長一批基礎教育“金課”,著力塑造出基礎教育良性競爭的生態環境,努力推進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教學觀,切實推進學校進行系統化的課程建設,從而打造出有特色、有質量、有實效的精品課程,支撐“三個課堂”全面推進。
二是依托中小學課堂教學創新大賽,推動“教學”變革。課堂革命需要深化“教學”改革。學校的課堂教學由學生“同客體對話”“同他者對話”“同自己對話”組成。倘若教師無法引導學生面對“真實”的世界,學生與三者的對話就難以產生,學習也難以深化。教學改革的根本在于理念與行為同頻,不僅要克服課堂教學中偏重灌輸、死記硬背的傾向,還要積極探索基于情景和問題導向的互動式、體驗式教學。我們將以賽促教,以賽促改,在全省范圍內推廣普及適應現代教學理念和手段方式的教育教學模式,培育成長一批與時俱進的基礎教育“名師”,通過課堂創新大賽讓每位教師自覺投入教研教改,自覺鉆研教育教學,自覺上好每一節課,講好每一堂課、每一個故事、每一次講座,站好廣闊講臺、育好時代新人,為陜西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三是狠抓中小學生“五項管理”,推動“治理”變革。教育部今年全面部署了中小學生“五項管理”工作,通過手機、睡眠、作業、讀物、體質這五件“小事”,來推動基礎教育改革。這不僅解決廣大家長的急難愁盼教育需求,更有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使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落在實處。我們將以“三個課堂”為載體,全面推進“五項管理”,以小切口、大改革的方式,由“堵”變“疏”,使“三個課堂”充分發揮助力作用,基于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通過優化學生作息、調整學習結構,切實減輕學生負擔,從而保證學生充足睡眠,讓體育鍛煉與閱讀經典真正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習慣,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必然。“三個課堂”既是中小學生“五項管理”的發力點,又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點,更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支撐點。
(高強系陜西省教育廳基礎教育一處處長;柳銘系陜西省教育廳基礎教育一處副處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