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筆者到一所學校觀摩學習。大課間學生表演韻律操的場面十分壯觀,引得眾人嘖嘖稱贊。全校近2000名學生,每人右手握著一個礦泉水瓶,隨著節奏感強的音樂舞動,動作整齊劃一,瓶子發出的沙沙聲與學生的口號聲,響徹校園,頗有氣勢,成為一道亮麗的校園風景。

筆者仔細觀察發現,學生手里的礦泉水瓶裝著大米,少的有五六十克,多的有百十來克。我們知道大米存放一段時間會霉變。事實上,有的學生礦泉水瓶里的大米已經或紅或綠,顯然已經霉變了。筆者隨意問了幾個學生:“礦泉水瓶里的大米換過幾次了?”學生回答:“少的兩次,多的四次?!惫P者再問:“倒出來的大米還可以煮飯嗎?”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不能吃,只能倒掉。”全校近2000名學生,倘若每個學生倒掉50克大米,加起來就是200斤。換一次浪費200斤大米,兩次就是400斤大米,還真是不敢細算……

常言道:“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敝挥邪盐锲酚迷隗w現其本身價值的地方,才是物盡其用,否則就是暴殄天物。大米的價值是食用,讓人填飽肚子,只有讓大米成為人們的盤中餐、腹中食,才是物盡其用,否則就有糟蹋糧食、不懂愛惜之嫌。

筆者不禁想問:“為什么要在礦泉水瓶里裝大米呢?”據學校介紹,裝大米是為了讓礦泉水瓶晃動起來發出沙沙沙的聲音。試想,不要礦泉水瓶子也可以創編韻律操。再退一步想,讓瓶子發出聲音,可以裝其他東西,比如沙粒等,甚至可以把礦泉水瓶換成其他輕巧之物,照樣可以開發出精彩的韻律操,讓學生舒展筋骨,強身健體,愉悅身心,起到調節學習氣氛、豐富校園生活的作用。

為了開發一套韻律操,不惜用上數百斤大米。讓學生把韻律操跳得好看了,身體確實鍛煉了,也受到參觀者點贊,甚至成為學校的特色。但是,誰敢保證在學校和學生“獲得”的同時,沒有在學生幼小的心田中種下一枚糟蹋糧食的惡果呢?上述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下校園活動過于注重形式,刻意追求動作上的整齊劃一,場面氣勢上的宏大壯觀,營造一種特別的視聽效果,而忽視了活動本身的育人價值與功能。推行了一學期,卻無人對用大米作為道具的行為提出質疑,暴露了當下教育的浮躁與功利,缺乏對校園活動細節的育人價值來一番刨根問底和琢磨推敲,忘掉了學校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立德樹人。

筆者不禁想起,某校為了規范學生路隊放學,從教學樓到校門的地面上,畫出兩行“腳印”,要求1~6年級學生必須踩在“腳印”上,否則就要扣分,并納入班級日常考核。事實上,學生年齡大小不同,走一步的距離就不一樣。或許“腳印”對于中低年級學生合適,而對于高年級,或者部分特別高的學生而言,就不適合,如果非要走在“腳印”上就會別扭、不協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腳印”對學生就是一種思想上的禁錮。當然教給學生規矩是必要的,但絕不能如此古板僵化,不顧學生實際,搞“一刀切”。只要把“腳印”改成兩條虛線即可,既可以讓各個年級學生走得自在,又規范了路隊放學。

教育是手段,“人”才是目的。毋庸置疑,“裝大米”“走腳印”兩種現象把活動當作了目的,關注的是活動本身,而忘記了“人”,把學生看作實現活動目的的手段,實在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教育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挖空心思在內容、形式上博眼球,而要基于學生道德人格的塑造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和諧發展。教育者眼里要有“人”,心里要有學生,設計校園活動不能只注重表面文章,刻意追求內容的精彩與形式的好看,而要考量每個環節是否具有育人價值,避免造成不良影響和負面效應,別丟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

作者單位 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學苑街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