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生活離不開數學,離不開思辨,思辨是人的本能。思辨即思考、分析、質疑、辨別、推理、判斷。在課堂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通過具體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辨別能力、質疑能力、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表達交流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梳理歸納能力,使學生獲取知識、技能和數學思想方法,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形成探究精神,這也正是數學核心素養的要義所在。

思辨方能思變。師生要在思辨中思變,用變化的思維看待問題,轉換思路,敢于創新。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需要嘗試、常新、變換;需要多角度、多思路、多方法、多形式,進行知識的遷移、延伸、轉化,并連接出更多具有相關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問題。

一、 設置情景,精彩施教,激發思辨,變出新意

數學源于生活,數學問題的產生離不開特定的情景。課堂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教學需要,采用熟悉的場景、科技成果例證、故事游戲等,巧妙設計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索求知欲,調動學生參與探究的積極性。在情景中開啟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展開思考、猜想、討論、探究、驗證,解決問題,激發思辨動力,提高思維品質。

如教學“分數混合運算(二)”一課時,我結合本年級學生開展的“跳蚤市場”活動設置情景:在我們年級舉辦的“跳蚤市場”活動中六(1)班物品成交量為50件,六(2)班物品成交量比六(1)班增加了1/5,請你根據信息提出問題。因為是學生經歷過的、與之息息相關的活動,所以學生都很踴躍,圍繞情景提出了不同問題:六(1)班物品成交量是六(2)班的幾分之幾?六(2)班物品成交量是六(1)班的幾分之幾?六(2)班比六(1)班多成交多少件?等等。

“情景+問題串”的呈現方式,由直觀到抽象,指向數學的思想方法,為學習新知提供了清晰的脈絡框架,打開了學生的思辨之門。學生根據問題情景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去思考理解,經歷探索性的深度學習,步入有趣的數學世界,得到新的收獲。

二、 有效引領,操作實踐,促進思辨,轉變方式

課堂上,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進行實踐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經歷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變換學習方式,形成知識技能,增強合作意識,提高實踐能力,養成實事求是的處事態度。

例如,在教學綜合實踐課“反彈高度”一課時,我引導啟發學生進行實驗探究,要求先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實驗流程準備:1.活動任務目的。2.六人組實驗如何分工。3.實驗準備注意事項:實驗場地材質,球的種類,各種球的充氣量,實驗高度確定及對比,如何收集記錄數據,需要注意什么。4.實驗的過程步驟。5.實驗后如何制作“實驗報告單”。在教師的適時引領下,學生開展討論,一個個儼然小老師,積極探討、發表見解、商定方案、分組分工、團結協作進行實驗研究、解決問題,之后再組織匯報總結,最后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實驗數據寫出全面細致的實驗報告單,采用統計表或統計圖分類對比設計精美的數學小報并展評。通過實驗準備、實驗操作、整理數據、制作報告單和學習小報、回顧反思、互評自評等實驗探究的全過程,教師始終引領學生主動思考,思辨預判,發展合情推理能力,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操作求知。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數學活動經驗,注重情感體驗是學好數學、思辨創新的重要基礎。

三、舊知遷移,尋求規律,提升思辨,變中創新

數學學科更多的是發現規律、研究規律、運用規律。數學知識具有系統性、連貫性,舊知識是基礎,新知識是發展,利用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對照領會感悟,可以獲取新知。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辨別、聯系舊知、遷移轉化、歸納概括規律,提升思辨能力,辨中求變,培養創新意識。

例如,“生活中的比”一課是在學生學過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商不變性質、分數基本性質、百分數的意義之后引入的知識。教學中,為給學生營造思辨空間,教師啟發學生對比聯系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關系,回顧除法中商不變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通過知識遷移、討論、列表格比照異同點,使學生加深了對比的認識,完善了認知結構,培養了探究能力。

鐘不敲不鳴,理不辨不透。數學課堂為學生構建思辨空間,注重學生思變過程和解題思路多樣性,使學生提升了思維深度和廣度,在思辨中獲取更有規律、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得到更真實的數學體驗,學會學習。教學中,教師以思辨促變化,不斷創新,將思辨、思變思想滲入教學的具體環節和內容中,落實數學核心素養,打造高效課堂。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大雁塔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