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著力點 增強認同感
——歷史教學中開展黨史教育的幾點思考
作者:李樹全
發布時間:2021-09-01 15:24:2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黨史是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開展黨史教育更是中學歷史教育的重要任務。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課程要不斷增強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在歷史教學中開展黨史教育,是“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的重要途徑。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更好地講黨史、實現通過黨史教育“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的目的?下面,筆者結合中學歷史學科教學的屬性和特點,從以下四個角度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一、抓住關鍵時期,讓黨史教育有高度
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的歷史,內容十分豐富,但受制于教學時間的限制,要想面面俱到、全面展開百年黨史教育是不現實的,而且面面俱到也可能會使黨史教育變成簡單的說教、蒼白的表述、空洞的結論,難以達到真正感染學生的目的,也不能使學生深刻理解和認識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也無法讓他們生成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認同、對中國革命道路和建設道路的認同,更無法實現黨史教育的目的和價值。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是一部不屈不撓、奮斗不息、探索前行的歷史。在這一百年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遭遇過很多曲折、艱難,也經歷過很多生死存亡、千鈞一發的危機。在開展黨史教育中,我們要緊緊抓住當時歷程中的這些關鍵時刻,抓住中國共產黨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充分展現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奮斗歷程,從而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百年探索的精神,增強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更好地回答歷史教育“為誰培養人”的問題,進而達到黨史教育的目的。
如1921年,中國向哪里去?這個迷茫與困惑纏繞在中國人的心中。在這一歷史關頭,一群優秀的青年沖破迷霧,做出了勇敢堅毅的選擇,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同時也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正是這一選擇,最終改變了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方向。
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夠抓住這個關鍵歷史節點,展現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背景,帶領學生走進中共一大會議現場,聆聽中共一大代表的誓言,一定會使學生激情澎湃,增強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的情感,黨史教育的目的自然也就達成了。
還有,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的血雨腥風,1934年開始的紅軍萬里長征等,都是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最艱難、最危機的時刻。抓住歷史關鍵時刻、重要節點開展黨史教育,能夠使黨史教育內容更充實、內涵更豐富,也能夠使其更有價值高度。
二、聚焦歷史人物,讓黨史教育有溫度
歷史是由人演繹的。在歷史教育中,人往往是最能打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在中國共產黨一百年的歷史上,涌現出了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先進楷模。在這些英雄、楷模身上,集中體現著共產黨員不畏犧牲、無私奉獻、勇于擔當的品質。在開展黨史教育中,聚焦這些優秀的共產黨員,有利于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走進共產黨員的精神世界,感悟他們的高貴品質,并且從這些共產黨員的身上汲取成長的營養。這樣的黨史教育是有溫度的,必定能對學生的精神和情感世界產生深遠影響。
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上,形成了諸如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很多精神。它不是空洞的語言表述,而是千百萬共產黨員的真實寫照,它實實在在地體現在很多共產黨員的行動上。在黨史教育中,聚焦這些人物,也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各個時期的精神。
如革命年代的方志敏、劉胡蘭、左權、江姐、楊靖宇、趙一曼等,新中國成立后的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在他們的身上都有著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氣概、品質和精神,不僅僅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在黨史教育中,講述這些人的故事,將黨史與這些英雄楷模有機地融為一體,會使黨史教育更有內涵、更有溫度。
歷史教育擔負著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職責。聚焦歷史人物,從歷史人物身上汲取正能量,有助于幫助學生定位人生目標,培育責任意識。一個具備高度責任感的人,也一定會對社會負責,對國家負責。
三、關注歷史細節,讓黨史教育有厚度
一切重大歷史現象都是由一個個細節構成的。關注細節能使學生觸摸到一個更加真實的歷史,從而促其更好地理解、認識歷史。首都師范大學葉小兵教授指出:“細節往往是具體的、形象的,它可以使已經逝去了的歷史重現出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原狀,使學生感受到歷史的真實。細節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它可以以小見大,于細微處見精神,使學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認識所學的史事。細節還往往具有啟發性,通過細節可以引發學生的聯想、想象等思維活動,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
百年黨史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也是十分感人的。作為歷史教育的組成部分,在開展黨史教育的過程中,也應該關注細節。只有這樣,學生對中共百年歷史的認知才會更真實、更真切。
如紅軍長征,用美國作家索爾斯伯里的話來講是“前所未聞的故事”。它充滿著許許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授課中,教師如果缺乏細節性描述,只是用一些結論性的語言表述紅軍長征的過程,那么最終學生對長征的認知必然是空洞的。自然,學生也不能通過這樣的課堂深刻理解長征精神。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長征的偉大,有教師進行了如下細節性講述:“長征年齡:指揮員的平均年齡不足25歲,戰斗員的平均年齡不足20歲,14~18歲的戰士至少占40%。長征路線:長征跨越15個省,長驅2.5萬余里,轉戰地域面積的總和比許多歐洲國家的國土面積都大,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脈,其中的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終年積雪。渡過了30多條河流,包括世界上最兇險的峽谷大江。長征行軍:在370多天征途中,紅軍只休整了44天,其余330多天都是在行軍和戰斗中度過的。除了在少數地區短暫停留之外,在饑餓、寒冷、傷病和死亡的威脅下,平均每天需要急行50公里以上。長征戰斗:紅軍始終處在數倍于自己的敵人的追擊、堵截與合圍中,遭遇的戰斗在400場以上,平均每3天就會發生一次激烈的大戰。長征損傷:紅一方面軍作戰部隊8.6萬人踏上長征之路,到達陜北吳起鎮時全軍僅為8000人,紅四方面軍近10萬大軍到達甘肅會寧時僅為3.3萬人,紅二方面軍2.1萬人,到達將臺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時僅剩1.1萬人。平均每走300米就有一個紅軍戰士犧牲。”
不用任何口號,歷史的細節就具有獨特的感染力。通過細節展現,必然會使學生對長征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必然會深化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對中國革命的認同。
四、回應現實話題,讓黨史教育有熱度
意大利學者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英國學者卡爾也講:“歷史是過去和現實永無休止的對話。”歷史教育如果不能有效喚起學生對時代話題的思考,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
在黨史教育中,教師需要從社會現實、時代需要出發,去思考歷史和現實的聯系,實現歷史教學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今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這一成就的取得,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披荊斬棘、不懈奮斗、努力探索的結果。
在教學中,教師在講授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探索新中國經濟建設道路時,要及時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新中國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初心。通過對現實話題的回應,培養學生關懷現實、熱愛國家的情懷,使之生成對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的認同。
還有2020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取得了抗擊疫情的重大勝利,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人民負責、對民族負責的精神,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強大的執政能力。回應這一熱點,也需要我們從百年黨史中尋找相關內容。如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中國共產黨采取了各種措施,化解了危機,鞏固了新政權。它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執政能力,通過以上鋪墊,讓學生進一步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
將黨史知識與時代話題緊密結合的黨史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關注國家、關注現實與未來的價值廣度,有助于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學生的歷史學習從“感興趣”向“深度思維”過渡,更好地落實了歷史教育的育人目的。
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如何更好地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焰?作為歷史教師,在進行黨史教育中,我們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方向,根據歷史學科特點,抓住教學著力點,努力挖掘學科的育人因素,踐行“五個認同”,最后讓黨史教育更豐富、更接地氣、更有內涵。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