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德育目標的實施現狀及應對策略研究
作者:崔秀芳
發布時間:2021-09-01 15:22:0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一、語文德育目標的實施現狀及成因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一件最基本也是最平常的事情,這個話題對于語文教師而言并無新鮮感,甚至有人認為這是老生常談。但現實教學中滲透效果如何呢?為此,我們圍繞這個問題,以本區域的三個不同層次的學校(城鄉接合部學校、礦區學校、農村學校)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案例分析、跟蹤調研的方式進行了調查。我們共發放問卷600份(學生問卷450份,教師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500份(學生400份,教師100份),收集教學案例50節、個例研究對象30人。經調查分析,目前語文德育目標在落實上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語文德育目標的實際效果較弱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90%的學生認為語文課堂每節都會涉及一些思想品德的教育,但談及對自己的影響時,其中80%的學生表示影響不大,只是上課聽聽而已;談及是否在生活中具體落實這個問題時,僅有10%的學生表示在生活中有具體落實。筆者還以聽課的形式,就語文的德育滲透問題進行了專向調研。通過調研發現,95%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都會對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德育滲透,但采取的形式和教學深度卻有著較大的差異,其中70%的教師是將其作為一個教學環節放在課堂的結尾進行,采用的形式多為教師總結或學生發言總結;有15%的教師是將德育滲透貫穿于整堂課的教學。在50節教學案例中,聽后能引起教師和學生情感共鳴的課僅占6%。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語文教師都能將德育目標的實施納入教學的基本環節,課堂上能體現德育目標的實施,但教學實效卻不盡如人意。
2.語文課堂重形式而輕內容,德育目標的實施流于表面
通過對50節教學案例的研究分析發現,部分教師在落實德育目標時,更多的是重形式而輕內容。很多課堂對于作者在文本中體現的情感不是建立在師生對文本的深入品析之上自然生成,而是以不同的“灌輸”形式來實現。部分課堂以教師的個人講解或少數優秀學生的發言來實現。有的課堂雖然有教師的引導,但這種引導因缺少鋪墊往往顯得比較突兀。例如,一位教師在執教《驛路梨花》這一課時,前面先講了本文的主要內容,緊接著講了懸念和誤會的寫作技巧,第三個環節是理解本文標題的含義,到了結尾部分突然把文章的中心拔高到公民的道德素養層面上來收束全文,表面看課堂有了德育滲透的痕跡,但是因為前面缺少必要的鋪墊和銜接,給人感覺過于突然,課堂的生成也顯得較為生硬。還有些教師雖然在形式上有所創新,課堂中以“小組討論”“辯論”“表演”“小游戲”“競答”等活動方式來落實文本的德育目標,但因為缺少對文本必要的深讀,學生的發言顯得有些膚淺,辯論也偏離了文本的主題,導致德育滲透只是蜻蜓點水、流于表面。
3.德育目標的實施止步于課堂,遠離于課外
語文課本中的作品都是經過精心選擇的精品之作,對德育目標的實施能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但學生真正理解和認同的情況如何呢?在對被選定的30名調查對象的跟蹤調研中,課下及課后能準確答出課文主題思想的學生占83.3%,但能就本文的主題思想談出自己的理解和評價的學生僅占16.7%,能聯系現實生活進行寫作的僅有6.7%。從調查的情況可以發現,學生對于文本情感的學習,只限于課堂上的被動接受,而在生活中卻很少融入。
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經過調研分析,我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教師自身的局限性,使德育目標的實施流于表面
閱讀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特殊對話,是理解文本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師首先要通過自己的深入閱讀來讀懂作者,完成與作者之間的深度交流,才能準確而又自然地將這種情感傳遞給學生。但現實中,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還略顯陳舊,個人專業素養還有待提升。從聽課中可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備課時更多的只是閱讀了教參,對文本缺少深入理解,更不能形成自己的見解。在課堂中更多的是照搬教參,使德育目標的實施顯得生硬膚淺,難以觸動心靈。
(2)不當的教學方式,使德育目標的實施收效甚微
教學方式是教學效果能否落實的重要條件。從聽課的情況看,教師在設計教學時,都有非常明確的情感教學目標,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學效果呈現出了較大的差異。追溯其根源,是因為教學方式的不同,導致了教學效果的差異。有的教師在實施過程中方法過于單一,通篇都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有的教師雖然設計了小組合作、討論等方式,但這些教學方式在實施的過程中卻脫離了文本,導致教學目標難以實現。有的教師在設計中只注重了教學的形式,而對于內在的細節缺少深入研究,導致課堂教學“華而不實”。
(3)學生自身條件的局限性,使德育目標的實施難以深入滲透
經過對學生的調查,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因生活環境和家庭條件的限制,沒有形成一定的閱讀習慣和能力,導致課堂接受理解能力低下。而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只能 “生拉硬拽”。這是德育目標的實施難以落實的主要根源。
二、語文德育目標的實施策略
1.優化教學方式,提升德育目標的實施效果
好的教學方式可以促使教學目標更好落實。為此,我們對前面的50節教學案例進行了一些改進,優化了教學方式,具體措施如下: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
巧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多媒體在現代教學中可以說是最常用的一種輔助手段,它可以通過圖片、音樂、視頻等手段創設與課文相關的情境,能快速地將學生引入教材的情境中。例如,在教學《說和做》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聞一多先生作為革命者大無畏的精神,教師引入了聞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講的視頻資料。在聞一多先生慷慨激昂的演講中,學生很自然地走入了文本的情境中。在《荷葉母親》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充分領悟文本所體現的母愛精神,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了課前讓學生搜集的母親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的照片,很自然地將本文的學習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次借助多媒體展示了2008年“最美母親”的圖片和資料,很自然地將全文的情感升華了。在上述教學課例中,教師巧妙借助多媒體,為課堂學習營造了恰當的情境氛圍,對于德育目標的實施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借助活動來創設教學情境。建構主義學說和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當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對客體的認識產生濃厚興趣時,才會產生一種注意的傾向性,從而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尋。因此,在實施課堂教學時可適當通過“游戲”“辯論”和“情景表演”等活動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例如,在講授《阿長與山海經》時,為了讓學生體驗阿長對“我”的關愛之情,教師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發揮想象,再現阿長歷盡千辛萬苦為我買書的情境。在這個表演中,學生通過不斷揣摩、反復改進,真切地體會到了文章要表達的深厚情感。
(2)緊扣關鍵詞,生發情感
“言為心聲。” “情”是“言”的出發點,“言”是“情”的載體。在教學中,一些關鍵的字詞往往是打開作者情感大門的鑰匙。例如,在教授《孔乙己》一課時,教師從文章結尾句“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這一關鍵語句出發,先讓學生找出這句話中的關鍵詞“大約” “的確”,然后讓學生結合文本中的細節和課下注釋品味、交流,探討這兩個詞語的含義,在此基礎上讀出這句話的情感。在對關鍵詞的品析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走入了文本的情感世界,實現了“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確保德育目標的順利實施
針對學生閱讀能力弱的問題,我們選取了一個班的學生作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實踐研究,采用了課前預讀、課后延伸閱讀的方式,具體落實到學生的課前“三讀”,即相關時代背景資料、作者生平簡歷、初讀文章大意;課后“兩讀”,即與本文作者或與本文作品內容相關的其他作品,如學完韓愈的《馬說》后,再進行《龍說》的閱讀,鏈接與本文相關的社會現象或焦點問題的閱讀,如在《送東陽馬生序》一文學習后鏈接現代社會關于尊師重教這一熱點話題,從而加深學生對文本思想的體會。經過一學期的實踐,該班學生平均每人撰寫讀書筆記達50篇,課堂發言率由10%提升到了60%,作文平均分由30分提升到38分。由學生作文反映出的最突出的一個變化就是學生作文由原來的空洞無物、情感匱乏轉變為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3.聯系實際,深化德育目標的實施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教育,唯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語文課堂的動人之處,其實也源于對生活的感知。例如,在教學《散步》一課時,教師提出一個話題:“在你心中,誰對你們家的貢獻最大?”看似平常的問題,因為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意外地開啟了學生情感的閥門,一度沉默的課堂瞬間被打破,學生踴躍舉手、暢所欲言,好多學生一度哽咽,教師也聽得動容。在這種動情的氛圍中,學生最終懂得了“責任源于愛,愛涵養責任”的道理。
綜上所述,針對目前初中語文德育目標的實施現狀,首先要從教師入手,提升教師的閱讀能力、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更新教師的教學方式;其次,要做好學生的閱讀保障工作和課下指導工作,為他們提供充足的物質條件(比如圖書、網絡資源),同時要加強對學生課下閱讀習慣的培養,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最后,要將語文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使語文教學的德育目標達到“落地有聲”的效果。
作者單位 陜西省銅川市第五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