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各級各類學校要按照課程設置方案和課程標準、教學指導綱要,逐步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開設音樂、美術課程的基礎上,有條件的要增設舞蹈、戲劇、戲曲等地方課程。普通高中在開設音樂、美術課程的基礎上,要創造條件開設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教學模塊。談到教育戲劇,很多人就會聯想到戲曲、表演、演員等,教育戲劇不是培養藝術專業工作者,不是讓學生演課本劇,不是要將學生培養成演員,它的本質是“以美育人”,是教師在既定的課程架構下,運用戲劇的方式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表達思想的教學活動,是全球教育工作者、兒童發展心理學家所倡導的一種教育方式,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主動學習,發展心智,健全人格,培養綜合能力。在部分教育較為發達的國家,戲劇已被納入基礎教育體系,美國已有70%的中小學設置了戲劇課程,三分之一的高校設置了戲劇專業。

一、由“智”到“心”的全人教育

2011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提出,音樂課程是融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為一體的,其主要是為學生提供審美體驗,陶冶情操,啟迪智慧,開發潛能與創造力,傳承民族優秀文化,促進人際交往、情感溝通的。

教育戲劇的重點與宗旨在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增強學生的藝術修養,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幫助學生認知社會,激發學生的公共意識與角色意識,這與音樂課程的性質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增強學生的感知力和聽辨能力

新課標強調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融合,注重音樂與相關文化結合,教育戲劇正好滿足了這一要求,可以增強學生的感知力和聽辨能力。眾所周知,戲劇是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等形式實現敘事目的的舞臺表演藝術。

例如,在講授人音版一年級《乃喲乃》這節課時,我采用戲劇游戲的方式,讓學生聽辨“do、mi、sol”三個音的音高,讓學生在教室圍成一個圈按節奏行走,當聽到“do”時蹲在地上,當聽到“mi”時半蹲且雙手抱住自己,當聽到“sol”時踮起腳尖跳躍,這樣有效避免了枯燥的聽辨,讓學生覺得音樂離他們很近,順利將三個音的音高固定了下來。教育戲劇這一新的教學手段,及其獨特的表達技巧雖然對學生學習音樂有一定的幫助,但這也需要教師有正確的認知與掌握能力,能夠將其運用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使戲劇效果最終滿足音樂教學目標的要求。

三、寓教于樂,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形象

教育戲劇是集音樂常用的教學方法即體驗式、實踐式、語言式、探究式等為一體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它不以學習戲劇知識和表演技能為目的,而是運用戲劇元素設計各種情境,讓每個地方都成為一個小小“舞臺”,讓每個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虛擬情境等方式,堅定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學會控制,獨立思考,以更好的狀態應對人生的每一個挑戰。

例如,在四年級賞析課《彼得與狼》教學中,如果教師單純地讓學生理解彼得抓狼的這個情節,學生通過音樂分析情緒、力度、樂器、旋律等,學習起來難度較大,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為學生講解相關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采用戲劇表演的方式,將學生分成四組,要求學生自行設計抓狼環節,并根據音樂進行表演。瞬間,課堂活躍了起來,每個小組都在討論如何跟著音樂將情緒、表情、動作表演到位。在分組表演這個過程中,每個小組的創意都很好,也讓我在此環節學到了很多東西,往往課堂生成可能就在那一瞬間,如果抓住了,師生都會有很大的收獲,學生在表演中既體驗了抓狼的艱辛,又在與狼斗智斗勇的過程中逐漸了解了音樂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此可見,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至關重要,能夠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

四、讓音樂教學多元化,打破了學科界限

戲劇教學前經常會有一系列的暖身游戲,主要包括戲劇游戲、肢體活動、即興表演、發聲練習等,能夠起到解放身心、培養參與者興趣、引入主題的作用。新課標提出,要打破學科界限,加強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要表演的歌舞劇主題,以及學生的年齡、喜好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為音樂課程服務。例如,在三年級賞析課《春曉》教學中,我采用教師入戲+畫面定格+配樂朗誦+舞蹈的方式,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我穿越到唐代扮演大詩人并講故事,學生要將《春曉》中的情境用畫面定格的方式演繹出來。此后,學生進行了小組分工,有按照節奏配樂朗誦的,有隨著音樂表演舞蹈的,一下子把這首唐詩演繹得活靈活現,類似的還有“故事接龍”等。師生互動積極,學生在無排練的情況下直接表演已設定好的角色,使得音樂教學變得十分多元化,既打破了學科界限,又使學生學有所獲,學得輕松,不僅實現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目的,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對音樂教學質量的提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五、可以釋放學生的天性,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眾所周知,學生的天性是在游戲中釋放的,而教育戲劇恰好可以借助游戲及虛擬的情境讓學生感知、體驗。藝術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戲劇表演的真實目的旨在通過情境這面鏡子,使表演者在不知不覺中對自身思想、行為進行反思,教育戲劇是本我通過自我執行達到超我境界,實現完整人格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三年級《捉迷藏》教學中,春夏秋冬四個娃娃,春天藏在花叢中、夏天躲到草帽下、秋天鉆進谷堆里、冬天縮進棉褂中,如何讓學生將這四個娃娃的特點表現出來呢?于是,我將學生分成四組,讓他們每組選擇一個季節進行表演。春天百花盛開,有蝴蝶、有蜜蜂等,學生很快就理解了為什么作曲家用了“藏”字;到了夏天,學生設計了大樹、游泳、戴帽子等,很好地表現了“躲”;秋天和冬天,學生的想象力更加豐富了,四個組和著音樂聲情并茂地演唱,聲音優美動聽,表演也很到位。由此可見,教學只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他們才會覺得音樂就在他們身邊,而且很享受這個學習的過程。否則,他們就會覺得音樂離他們太遠,就不感興趣,表演起來也是索然無味。

六、“音”“戲”結合,培養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

學生都喜歡看電視,喜歡看各種動畫片、影視劇。“兒童戲劇”集合了音樂、戲劇、文化、舞蹈、表演等各種戲劇元素,非常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其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很容易被學生接受。如果教師能夠將這種戲劇形式融入音樂欣賞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繪畫、表演、舞蹈等能力。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積極參與,師生合作創作一部屬于自己的兒童戲劇,自己制作道具,選音樂,排練。這樣不僅能夠充分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還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

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畫圖的方式將自己想聽的聲音體現出來,小鳥的喳喳聲,小溪的嘩嘩聲,獅子的吼叫聲,讓學生將這些東西用筆和紙描繪出來。完成之后,讓學生一起欣賞,這樣就能夠使學生了解音樂作品的感情,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正如李振村校長所說的,教育戲劇就像一縷新鮮的空氣,它可以打開身心、改善生態、活化教學。因此,我們一定要以生為本,借助各種教學手段,多維度地設計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快樂地參與、體驗,這樣才能提升音樂實踐活動的有效性。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我除了讓學生獲得知識之外,還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視野、格局、品格、品行、能力、潛力等,而這些正是需要我們通過課內課外進行熏陶、滲透和影響的。因為教育是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助力實現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服務的。

作者單位 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