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以津梁潤書香 閱享課堂凝素養
作者:郭 蓉
發布時間:2021-08-31 15:49:5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伍爾夫曾說:“書架上擺著各種語言的書,他們的作者來自不同的民族,處于不同的年齡段,有著不同的習性。圖書館外,驢子在嘶叫,女人們在水泵邊聊天,馬兒在田野上奔跑,我們從何入手?我們如何從紛繁復雜理出頭緒,以便從我們所讀的書里獲得最廣泛、最深刻的樂趣呢?” 在我看來,牽以津梁潤書香,閱享課堂凝素養,是一條讀書佳徑。
每一次閱讀之旅,都是一次獨特的經歷,不能陷入蕪雜,不能只圖新鮮,而應該找到一顆萌發的種子,并將它根植于課堂這片孕育閱讀生機的沃土上,豐富課堂這座儲備閱讀經驗的寶庫,從一本好書出發,觸向遠方,點染原野。
課堂是創造文化氛圍的陣地之一,整本書閱讀教學極其吻合課堂文化浸潤的精神需求。它將閱讀分為“復述”“解釋”“評價”“創造”四個不同的層次,在邏輯模式上彰顯互有包含、逐層遞加的特質。閱讀過程中通過“復述”“解釋”的方式把不同作品中包含的信息讀出來,甚至讀到當下的世界里面來;通過“評價”“創造”把自己的意見讀進去,把時代的密碼讀進去。這種讀進去、讀出來的方式,便是一個人整本書閱讀的架構:既是方法的架構,又是能力的架構。在“讀進”“讀出”的過程中,整本書閱讀效果的評價是彈性的、靈活的。它不再是枯燥呆板的模式,而是釋放生命活力的舞臺,重在親身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
整本書閱讀課需要尋找一條切合學生實際、有教育意義、有生活實感、有生命質感的研究之路。
一、精準定位,構建課型
整本書閱讀教學作為課堂的有機組成部分,精準的課型定位尤為重要。導讀課激趣,研讀課啟思,成果展示課顯才。
導讀階段推薦閱讀書目,甄選版本,激發閱讀興趣,創建閱讀任務單。
研讀過程分為三個環節:一是制訂科學的閱讀計劃,進行關鍵章節的閱讀指導和主問題的引領;二是指導具體閱讀方法,關注相關的信息,完成讀書筆記,繪制思維導圖;三是進行思辨式閱讀、混合式閱讀。
成果展示以閱讀感悟、閱讀策略為內容,以交流、辯論、舞臺劇等形式進行閱讀分享;以同一主題、同一作者為核心進行拓展閱讀;以讀促寫,實踐創意讀寫。
二、精密部署,支援策略
1.明確整本書閱讀標準
整本書閱讀的價值指向一部完整的作品。從不同類型的作品出發,探尋整本書閱讀不同方向的切口,教師給學生一個“面”,在此基礎上倡導學生捕捉匹配自己個性化閱讀的“點”。整本書閱讀的標準就是點、線、面三位一體的框架建構,從興趣出發俯瞰,以問題為本解剖,與明理共情匯通,旨歸于精神。
2.注重整本書閱讀指導
按照建構主義心理學和接受美學的觀點,每個人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構建對事物意義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整本書閱讀也是如此。脫離教師有效指導,學生或許會游離四方,缺乏聚力。缺失合作交流平臺,學生或許會耽于己見,缺乏共進。從閱讀行為養成上來說:激趣促成親近,細研助力沉潛,展示凝練素養。在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廣闊場域,泛讀、精讀、猜讀靈活轉換,課內閱讀、課外閱讀相互整合,正式學習、非正式學習對接融通,使教學保持彈性,使學生跳出整本書閱讀的負累,創造出具有個性化、差異化的閱讀空間,消除與整本書之間的隔膜。
3.評價整本書閱讀成效
立足于過程性評價,培養學生勤于思考、敢于質疑、善于交流、樂于分享的閱讀品質。注重閱讀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設計學生、教師、家長三方參與的評價模式,促使整本書閱讀教學有的放矢,凸顯成效。
三、精心研究,著力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們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但是學生存在閱讀的差異性,閱讀方案是否可行,個體成員如何參與,智慧才情怎樣迸發,一系列的未知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效果。學生一進入名著這個廣闊天地,或許會有仰望文學大廈的望而卻步,但引導有方定會使他們觸摸到整本書最動人的脈搏,從而感受到整本書閱讀課堂那貼心的呵護、細膩的撫摸、深沉的震撼和久遠的回味。
一個支點的輕微撬動勝過一次完整評價的強行灌輸。感悟、探索、鑒賞、創新,都是心靈在書中的穿行,它需要著力于一份自由與從容。閱讀如土壤中漸漸冒出的新芽,只要春風拂過,就會點染四野。教師以課堂為陣地,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摸索方法、激活思維、涵泳品味、探究思考、體味內核,這樣就能形成多元解讀平臺,產生思維碰撞合力,讓整本書閱讀常讀常新。
牽以津梁潤書香,閱享課堂凝素養,以仰望的姿勢,尋獨特的風景,這是一種飽含責任與智慧的素養,這是一份濃縮熱愛與執著的幸福,不尚空談,潛心研究,不負使命,未來可期。
作者單位 西安市第六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