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有效問題是指將數學文本知識轉化為多層次、多維度的預設問題,以問題為導向驅使學生利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問題成為課堂教學目標達成的手段和實現方式。有效問題作為學生學習模式的一種新路徑,有利于學生理解抽象、空洞的文本知識,從而使僵硬的文本知識富有情趣,如春風細雨般潤澤學生心靈,最終將知識內化為一種技能,根植于學生內心深處。教學中數學問題與社會生活相融合,有助于學生感受文本底蘊,頓悟生活內涵;同時,文本知識沉淀與學生素養有效融合,也能讓數學課堂飄逸詩意的韻味,散發出育人益智的氣息,使數學課堂妙趣橫生,從而吸引學生的雙眸。

一、問題與情境相結合,讓文本知識發出聲音

數學問題情境化實質上就是將文本知識、生活情境、社會情境三者相結合,讓數學文本知識體現經驗性、實踐性、探索性。學生天性好動,教師必須采取短平快的教學策略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數學文本概念演繹成情境化的數學問題,把抽象的概念轉變為實踐與理論相融合的教學活動。人教版新教材以猜一猜、試一試、分組討論、小組交流等方式將數學問題情境化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這些栩栩如生的情境,一方面將生活問題植入課堂,使課堂為生活服務;另一方面又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實現了邏輯的梯度推進,使知識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得到驗證。知識源于課堂,又回歸于生活,這樣的結合有助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并使情感始終處于“自樂”狀態。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實物演示、推理分析,探究文本知識蘊含的內在邏輯關系……突破了單一說教模式的禁錮,實現了數學從文本知識到客觀事實的遷移。文本數學問題在情境中發聲,展現了數學知識的本源,呈現了社會生活的多姿多彩,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無窮樂趣。

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應用得相當廣泛,教師應當從生活情境中引出數學問題,啟發思維,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問題與情境相結合就是要求教師有效地結合學生的生活情境,將枯燥的數學知識巧妙融合于生活實踐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理解和應用。例如,在為學生講解“元角分”時,可以設計一個這樣的應用情境:“書豪文具店一把尺子的單價是2元,一支圓珠筆的單價是1.5元,一個作業本的單價是2元,一個文具盒的單價是18元,笑笑要買一把尺子、兩支圓珠筆、一個作業本、一個文具盒,帶20元錢夠嗎?如果不夠,同學們幫她算一下還差多少?”如此一來,學生就會在教師設計的情景下思考數學問題,并找出正確答案。這樣的方式,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還能為學生以后學習更深的數學知識奠定基礎。

二、以問題為導向,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的雙提升

課堂教學以問題為導向,能夠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參與的維度與效度,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自我展示等途徑全面實現“死知識”向“活應用”的跨越。但是,由于學生基礎參差不齊,教師必須采用菜單式的教學方法,使整個教學活動呈現多層梯度,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能力差異。優等生、中等生重在知識拓展與延伸,而后進生則重在文本知識的掌握。為了滿足學生的內心需求與渴望,教師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發揮其主體地位。比如,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確保每位學生歸屬于一個小團體。每個小組在組長、教師的引領下,成員的積極參與下,發揮特長,優勢互補,進而完成學習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有效問題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引擎,學生討論交流都必須圍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問題反饋而進行,只有積極參與,自覺融入,才能有所收獲。

疑難問題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中得到解決之后,每位學生都會帶著幾分收獲的喜悅,渴望展示自我,分享學習心得與快樂。因此,我們的成果展示就需要統籌兼顧,使不同基礎的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這樣才能讓普遍存在的問題全面暴露,從而達到防微杜漸的目的。知學、好學、樂學實質上就是內心渴望的一種滿足。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發揮問題的導向作用,在充分掌握學生能力水平的基礎上,巧設問題,引導學生手、眼、腦并用,達到訓練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如此,對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知識和提升數學技能都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學習“統計”這一章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本學期的班干部需要采用民眾投票的方式從六名候選人中選出,我們需要如何進行這次選舉?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必須自主做好制票、發票、投票、收票、統計票數等五個環節。這樣做,不僅使學生在親身體驗選舉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數學統計知識的認識和理解,而且還使學生深入體會到了“統計”的相關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三、預設問題情境,激發創新思維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新思路在彰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更關注教師對“課堂節奏,小組及個體任務分解,討論交流和學生自我展示”的全面掌控。有效問題需要教師按照分解任務—解決問題—反思不足—知識應用的流程,圍繞教學內容、學生學業水平、學生知識沉淀、學生新知識接受狀況等實際差異展開課堂活動。因此,教師靈活掌控教學節奏,不能單純地模式化規定模塊時間或學生自我展示人數,更不能為完成教學任務而單方面縮短討論交流時間或代替學生展示交流成果。如果教師越俎代庖,不僅不能提高學生核心素養,反而會使學生失去親近感,最終產生厭學心理。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思路,要求教師對問題篩選必須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只有這樣,有效問題才會實現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目的。

數學學科要求學生具備很強的邏輯性思維。因此,教學中教師必須尋找適合學生知識層次、認知能力、學習習慣的教學方式。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預設問題情境更加強調實踐的重要性。鑒于此,教師創設情境要考慮學生閱歷較淺、經驗不足且又貪玩好動的特點,盡可能地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新意識,訓練他們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此設計數學問題,能夠有效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教學效果必然事半功倍。同時,也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學生主動思考,促進學生創新思維、開闊學習思路、拓展思維空間,讓學生學習數學時思維活躍、態度積極,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四、習舊知,拓新知,有效構建問題情境

小學數學學習是分階段進行的,每個階段都要求學生學習一些特定內容,相對而言,之前學過的知識就成了舊知識。由于學習階段和課時的限制,每個階段都有學習重點,新舊知識之間就容易形成隔閡。因此,數學教學要注重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構建知識網絡,學會比較、鑒別與融匯,加深對舊知的回顧,系統地掌握新舊知識的結構與內在邏輯關系。例如,在學習“分數的意義”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聯想除法中商不變的規律,幫助學生認識到分數與除法之間的相似之處,進而利用除法知識為學生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奠定基礎。

知識和概念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每一個新知識點通常都會與某個舊知識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學生如果能發現和利用這種聯系,數學學習自然就會變得簡單且高效。因此,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舊知識,一步一步深化和演變,合理地過渡到新知識。為了實現以上目標,教師可以搭建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梁,有效構建問題情境。如此,既有利于促進學生鞏固和溫習已經學到過的知識,還能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更好地實現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過渡。例如,在講解“梯形”這一章節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將梯形分解為學生之前已經學過的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那么梯形的面積就可以看作是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一個三角形面積之和。如此就能運用學過的知識,對梯形的面積進行求解。在這種思維的引導下,有的同學會說:“也可以在要求解面積的梯形旁邊拼上相同的梯形,這樣就變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求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再除以2就是梯形的面積。”這樣一來,通過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不僅幫助學生鞏固了舊知識,還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達到了高效解決問題的目的。

總之,要想讓有效問題成為牽引課堂活動的原動力,教師首先必須加強自我教學技能的提升,嫻熟地駕馭課堂,讓課堂上的每分鐘都能在自己的掌控下產生效應。其次,要以學情實際為基點,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樂學、好學、善學成為常態。這樣的數學課堂才會情境交融,其樂融融。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礦區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