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尋芳讀中趣 追古思今書為媒
——低年級閱讀興趣培養策略
作者:雷 蕾
發布時間:2021-08-31 15:27:4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說:“語文教學的效果好不好,不只是看課內或考試。很大程度上要看課外,看是否培養了閱讀的興趣與習慣。”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最新修訂版)對第一學段學生提出的閱讀要求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初步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因此,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通過豐富多彩的閱讀實踐活動,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孩子愛上閱讀時,書籍中的文字就會為他的成長指路,為他的人格鋪墊。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我們不必教她們“如何”閱讀,而應讓他們去“渴望”閱讀。閱讀是教育的核心,學校幾乎每一科的知識都是通過閱讀來習得的。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并在今后的閱讀中成為終身學習者,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思考的問題。閱讀興趣的保持與提升和教師有效的策略密不可分,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內容選擇策略:知道讀什么,為什么要讀
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第一學段學生應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因此,教師在內容選擇上,要著力體現三個原則:兒童化原則、個性化原則、協同化原則。
1.兒童化原則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據主導。他們通常喜歡畫面感強、語言淺顯的故事,倘若能夠輕松地讀明白,順暢地與人交流,那么興趣的提升自然會水到渠成。作為教師,我們要在全面掌握學生特點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給學生進行推薦,實現從畫面到文字的跨越,從識字到理解的跨越,從自讀到交流的跨越。
如《爺爺一定有辦法》《猜猜我有多愛你》《石頭湯》《精靈鼠小弟》,注音版《西頓動物記》《昆蟲記》,這些繪本既可以讓學生借助拼音大量識字,又豐富了視覺,提升了認識,趣味性十足。
2.個性化原則
學生入學時的起點是不同的,我們要遵循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讓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通過課內外結合的閱讀得到相應提升。具體可以使用菜單的形式,讓不同需求、不同能力的學生進行自主選擇,實現因材施教。針對識字能力較強的學生,我們可以推薦《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等文字性較強的書籍,能夠借助拼音認讀的學生,我們可以推薦《歇后語兒歌》《諺語兒歌》等系列叢書。菜單發給每個學生,讓他們自主勾畫想要閱讀的書籍,發揮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漸進性。
3.協同化原則
個性化的閱讀非常重要,協同性的閱讀必不可少。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閱讀同樣的內容,使整個班的學生實現閱讀理想的突圍,形成一個整體喜愛閱讀的氛圍。比如,我們可以選擇一本共讀的書目,從篇章到整本,從繪本到文本,從情節到故事,從閱讀到悅讀,開展系列化的閱讀活動,實現共同提升。統編版教材中,有閱讀專題模塊:“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這是幫助學生循序漸進、掌握方法,做好親子閱讀的絕佳素材。作為教師,我們切不可使教材內容流于形式,應當按照既定課時,創造性地開展活動。
二、活動組織策略:知道怎么讀,努力堅持讀
離開了活動的閱讀,如同無水之木,失去了很多色彩,也逐漸變得無趣。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通過活動體現學生的參與是非常必要的。在策劃組織閱讀活動時,我們要盡可能地做到社會、家庭、學校共同參與,并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將活動做出長效,做成品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在學生心中扎根。在活動組織策略上,我們要著力體現三個原則:趣味性原則、實效性原則、參與性原則。
1.低年級學生活動最重要的就是“有趣”。從一開始,教師就要幫助學生選擇書本,每天堅持閱讀,通過“荔枝”或者“喜馬拉雅”等APP進行配樂朗讀錄制,同時發在班級閱讀群中打卡。這樣持續化、不間斷的閱讀行為會幫助學生形成習慣,同時也會使學生在展示中體會到多樣朗讀的樂趣。
2.閱讀不是浮于表面的形式,而是深入內心的積累。教師可以充分調動家長的力量,將若干個家庭分為小組,每周選擇地點召開讀書沙龍。以輕松的形式,交流近期讀書感悟與心得,當然家長也需要和孩子共同進行閱讀和分享。
3.現階段,我們總是能看到學生制作的精美多樣的讀書小報、薦書卡等,但筆者認為形式的呈現固然重要,但參與的廣度也必不可少。教師如果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適合不同學生需求的活動,那么學生也會樂于參與。
三、資源建設策略:知道和誰讀,怎樣有效讀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推進,閱讀資源較原來紙質化閱讀也有了明顯的改變。誠然,紙質化閱讀對于學生的健康閱讀效果明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及能力,但若是能夠和多種資源相結合,無疑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打造四個結合的資源建設,非常必要。
1.閱讀與聆聽相結合:學生可以利用整段時間培養自己的閱讀習慣,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聽書,在無意識狀態下汲取知識。
2.錄音與展播相結合:教師可以選擇一本書分配給全班學生,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形式編輯出來,予以發布。如果可以更進一層,待一本書全都錄制發布完成之后,教師可以把所有語音課程制作成光碟,送給學生作為永久的珍存。
3.創編與繪畫相結合:鼓勵學生用詞語創編故事、用畫面描述故事、用情景劇表達故事。用自己喜歡的、擅長的方式去記錄自己讀書的片段與瞬間。
4.記錄與積累相結合:建立家庭閱讀表,記錄孩子的閱讀經歷、感悟、心情、狀態等,幫助他們看到自己閱讀的軌跡,從而產生閱讀的興趣。
四、環境營造策略:知道在哪讀,如何享受讀
全方位為學生創建優質的閱讀環境,讓他們在浸潤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隨著全民閱讀的推廣,家門口的圖書館越來越多,這便是社會大環境的構建。而家庭和學校的小環境,離學生的認知更近、更容易使他們受到影響。在環境營造上,筆者建議體現五個方面的維度。
1.學校環境:建設“校園開放書吧”,播下閱讀的種子。模塊的布置可以分年級,也可以分種類進行。每個班要有個性化的讀書區域。書籍的來源可以是學生從家里拿,做好登記、借閱,每學期一換。需要說明的是,教師要精心布置閱讀區,并對學生進行愛書、護書的教育,讓學生將閱讀與文明素養的形成結合起來。
2.家庭環境:建立家庭閱讀角,鼓勵家長和孩子充分利用家里的書柜、書桌等共同布置閱讀區域。提倡家長每天陪伴孩子在主題區域輕松閱讀二十分鐘。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講一講書柜里的書籍、最喜歡的書目,介紹“我的小書吧”,并錄制下來在全班進行分享。
3.社區環境:挖掘社區和周邊圖書館等資源拓展讀書空間,協商舉辦各種閱讀活動。
4.專題環境:通過策劃“朗讀者”等與電視節目相關的、學生喜聞樂見的閱讀競賽活動,營造日日讀書、人人展示的氛圍。也可以結合世界讀書日、傳統節日等契機,開展專題閱讀與展示活動。
5.社會環境:協調廣播電臺、電視臺,組織學生、家長走進各類節目,豐富閱讀體驗,照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展現閱讀的魅力。
五、評價實施策略:有目標的讀,確保有效果
堅持是世界上最難、也是最有效的事情。而評價機制恰是幫助學生做到堅持閱讀的有效途徑。
1.找準評價時機:階段性評價和整體性評價相結合。階段性評價就是教師根據學生閱讀情況進行獎勵,建議低年級教師采用“代幣管制法”,即以通過積累換取獎勵的原則進行。如堅持一天記錄一顆星,堅持五天獎勵一枚閱讀章……整體性評價就是要求學生將閱讀的各類作品進行潤色、選取,通過集冊的形式進行呈現。如果學生的作品能夠被選中,那么他的自豪感便會激發自身的閱讀興趣,從而將閱讀內化于心。
2.注重評價內容:根據低年級學生特點,階段性的物質獎勵效果顯著。獎章、獎狀、獎品都會對學生產生激勵。同時,和教師共同朗讀文章,也是一種評價獎勵方式,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及時評價效果:同一時間的閱讀速度、閱讀數量、閱讀持續性等都要進行參考。除此之外,教師還應關注學生在閱讀中形成的獨特體驗,利用每周一次的讀書會,使學生充分交流,表達觀點,并及時進行評價。
4.構建評價主體:應當使“他評”與學生自評相結合,公開進行結果展示。
總之,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長史。低年級學生閱讀興趣的形成,關乎其“終身閱讀”的習慣養成。它需要社會、家庭、教師及身邊每一個人的共同合力、一致發力,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興趣才會取得階段性進展。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