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處處需要愛,愛無處不在,它也許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是枯樹的一片新綠;是生病時的一聲問候;是夜空中一顆顆閃耀的星星……教育扶貧便是愛的種子。

自教育精準扶貧工作以來,我有幸與四年級的小恒同學牽手結緣,擔負起幫扶他的重任。入戶走訪時,我被小恒家堂屋桌上的藥品之多所震驚,從他年邁的奶奶口中,我得知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甚至連春節都不能回家,爺爺臥病在床,家里生活非常困難。孩子的學習長期處于無人監管的狀態,學習成績處于班級下游,爺爺奶奶急在心里卻又無可奈何。我向他們承諾:孩子的學習以后就交給我了。

記得第一次正式和他見面,我告訴他我以后就是他的幫扶老師了,讓他以后有什么困難、問題找我商量解決。孩子顯得驚慌而不知所措,眼神是慌亂的,表情是漠然的,對于我的問題幾乎是沉默的……我有些詫異,也許他真的很需要關愛,需要我的幫助,我也下定決心,要用愛慢慢靠近他,走進他的心里。

作為一名教師和母親,我深知愛是融化一切堅冰的法寶。孩子似乎為他又多了一個監管人而感到焦慮、排斥,我就想了個辦法,開始,我要求他每周一、三、五中午12:30準時到我辦公室,我要和他談談心,要做他的知心朋友,可開始幾天他并不按時到,來時已經快上課了,說不上兩句話他就該走了,我并不批評他,只是跟他聊聊家常、聊聊同學等一些和學習無關的話題,一些他感興趣的事,并告訴他,要做個守時的人。他覺得反正是沒有任何壓力與負擔的話題,之后漸漸地,除了臨時有事,他不再逃避,也沒再來晚過。后來,他在學校見到我和其他老師主動問好,我感覺到他身上細微的變化,這種改變讓我感覺到欣慰,這種改變用時一月。我想,在不久的將來,孩子臉上的笑容會更燦爛。

在輔導孩子功課的過程中,我感到他心中的渴望與日俱增,尤其是自我價值的表現欲和與人相處的存在感上,從他告訴我試圖交個好朋友,試圖參加運動會開始,我看到了他想得到認可的需求,我沒有大張旗鼓,沒有號召宣揚,而是私下找了那個他想交往的學生和他的班主任,約定好相互配合,給予他幫助。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他努力去做的每一件事都有了收獲。那個同學跟他的關系越來越好,說他其實是個很有趣的男生。學校運動會跳繩比賽中,他獲得了三等獎,他分外高興,臉上的笑容更加燦爛而自信了,他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他變得積極開朗、樂觀向上。各科老師都反映小恒同學的成績大幅度提高,陽光似乎充滿了他整個內心,我們的信任與交流進一步加深了。

家庭貧困是無法回避的現實,而家里爺爺的重病,父親、母親常年在外打工的生活狀態,孩子缺失的真的很多。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需要傾訴,需要更多和母親的交流,但顯然無法實現。我讓他寫紙條向我訴說,我以母親的身份時刻關注、關愛著這個孩子。但我也深知,有些缺失我是彌補不了的,只能最大化減少……

如今,小恒已經是名中學生了,每到周末,我就不由自主地拿起電話,了解他的近況。從談話中,我感覺到他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活潑,現在的他,更加積極陽光,更加堅強勇敢,內心更加強大。他已經融入了新的班集體,已經適應了中學生活。他的班主任評價他“乖巧懂事,淳厚善良”。現在雖然不能經常看到他,但我和孩子之間的情緣還在,我還會時時關注他。

在以后的求學路上,孩子還會遇到各種坎坷和困難,我依然會和他一起面對,雖然成長的路上總有小插曲,但我會一直指引他的航向。兩年多的扶貧歷程,使這個孩子、這個家庭看到了希望,這何嘗不是一種教育的成功。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