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之“悟”
作者:郭來銀
發(fā)布時間:2021-08-30 16:42:3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作文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作文教學的“悟”更是重中之重。對此,筆者對讀、趣、導、調“四悟”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以供同仁參考。
一、識記之悟重在“讀”
著名學者資中筠曾說過:“中文底子不好,思想很難深刻。”學生語文知識主要是在課堂教學和生活中獲取的,誦讀和識記是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主要途徑。通俗地講,就是 “讀書”“念書”。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重講輕讀的做法,要引導學生誦讀、熟記范文、名作、美文等。語文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是編者精選的優(yōu)美范文,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反復誦讀,將所學課文熟爛于心,特別是名家名篇。學生誦讀識記的文章不應只局限于課本,而應延伸到優(yōu)秀的課外讀物中,這樣才能提升自身語文素養(yǎng)。在中學階段,教師不能將文章“打爛撕碎”,要按照字、詞、句、段、語、修、邏、文來教學,要注重整體把握,特別是要高度重視“雙基”教學。學生學過的課文,不能出現不會寫的字、不會靈活使用的詞語,以及不會仿說、仿寫的句式等問題。
二、課外閱讀之悟重在“趣”
過去,學生受應試教育及課業(yè)負擔過重的影響,沒有時間或精力閱讀課外讀物。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會漸弱,他們就會產生厭讀情緒。然而,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高考、中考改革步伐的加快,考試理念與模式的創(chuàng)新,統(tǒng)編版教材為學生指定了一些課外閱讀書目,對中學語文教學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廣泛利用圖書館的優(yōu)質資源,還要為學生提供自由閱讀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由閱讀中培養(yǎng)興趣,讓閱讀成為學生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三、創(chuàng)作方法之悟重在“導”
作文題目決定了寫作的范圍,學生面對自命題作文和半自由命題作文時,如何學以致用,筆者認為上述“讀”與“趣”尤為重要,且創(chuàng)作方法的“導”最為關鍵。
(一)引導學生模仿創(chuàng)作
1.仿寫常用文體。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是中學語文教材常見的四大適用性文體,而且教材所選文章都是上乘之作,是學生模仿的范例。因此,每講授一種文體后,教師就要為學生布置仿寫作業(yè),讓學生學什么仿寫什么,但這并不是讓學生簡單地照貓畫虎或照葫蘆畫瓢,學生一定要有所創(chuàng)新和突破。當然,仿寫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按照前人的經驗,如果寫不出10萬字,是無法掌握母語的。因此,學生一學期至少應該寫十篇文章,否則,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練寫文學作品。中學語文教材中編選了很多文學作品,且都是精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第一,不能要求學生一出手就寫出成熟的文學作品,譬如學習小說單元后就讓學生模仿范文,根據小說的三要素練習,虛構一篇小說作品。第二,文學作品語言生動形象,學生大多非常喜歡閱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仿寫,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還要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第三,學生即使不當作家,語言文字對學生的成長也很重要,文學語言的潛移默化會使學生更加幽默風趣,更能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因此,我們的作文教學著眼點要寬遠一點,不能只是圍繞考試這個指揮棒轉。
3.講究遣詞造句。作文重在有無詩化語言,有無修辭語句,有無讓人眼前一亮的語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都要讓學生注意語言文字的詩意化,寫作文時不要只為湊字數,而要注重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要讓學生的寫作語言生動、形象、優(yōu)美。如果是平鋪直敘、沒有波瀾、缺少精彩句子,那么寫出來的作文豈不就像說話一樣,平平淡淡,讀之無味,品之無趣?
(二)誘導學生寫下水作文
劉國正先生說過:“教師要教會學生寫文章,自己要先樂于和善于寫文章,教起來才能左右逢源。猶如游泳教員自己要專于游泳,鋼琴教師自己要精于彈琴,道理是很簡單的。”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經常寫下水作文,不僅能夠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還能夠指導學生寫下水作文。只有教師身先學生,才能給予學生更多的寫作熱情與動力。語文新課標提出,教師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學生自由的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那么,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筆者有“兩悟”,即“分注悟”和“涉水悟”。
“分注悟”是指教師要經常寫下水作文。寫下水作文如品茶之道,教師首先要知道學生“不會品什么樣的茶”或“品不出什么是好茶”。教師先寫,然后再把自己的所品所悟分享給不同寫作層次的學生,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把持好“公道杯”,分別注入不同學生的小“品茗盞”,讓學生仔細“品味”,一盞一盞地品,之后再動手寫下水作文,從根本上杜絕了一部分學生“眼高手低”的寫作怪癖,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會品茗”“品好茗”的好習慣。簡言之,師生同寫下水作文,分享其中所悟,做到胸有成竹,下筆有文章,各有趣味,最終實現教學相長。
“涉水悟”是指教師用恰當的方法引導學生寫下水作文。如小馬過河方知水之深淺,不涉水就不知道下水的感覺。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表達欲望,消除學生寫作文的畏懼心理,鼓勵學生敢于嘗試。讓學生趟水過河,不要怕濕了鞋和腳,更不要怕濕了衣褲,這樣就能練就學生的涉水本領,促使學生盡情施展寫作能力和內在潛力。
(三)指導學生當堂作文
眾所周知,中考、高考作文都是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當堂作文的能力。為此,筆者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把當堂作文作為首要任務和既定目標,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寫作文的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自覺寫作的習慣,提升了學生寫作文的速度、效率,在短時間內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所以,堅持當堂作文訓練,才能杜絕學生拖沓散漫的現象,才能挖掘學生的寫作潛力,全面提升學生的作文素養(yǎng)。
(四)引導學生獨立創(chuàng)作
寫作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之一,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在作文教學中,如果教師過于強調學生的寫作形式,硬性規(guī)定應該怎樣寫、不應該怎樣寫,怎樣寫好、怎樣寫不好,無意中就給學生戴上了枷鎖,學生就會對作文產生畏難情緒,失去信心和興趣。相反,如果不拘泥于形式,讓學生自由表達,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樣寫就怎樣寫,不僅能增強寫作的信心,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自覺成為學習的主體。當然,不拘泥于形式不是不要形式,而是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介紹一些寫作方法,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讀物,在閱讀中學習寫作方法。這樣,學生就能夠根據自己的表達需要自由運用所學方法進行寫作。放手寫作,自由創(chuàng)作,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寫作興趣,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五)倡導學生互評互改
在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中,批改和講評都是教師一手包辦的,一般性互改互評,簡單易行,不必枚舉。筆者曾經組織過作文《一次邂逅》的互改互評活動,當時學生不解“邂逅”之意,讓他們從互改互評中發(fā)現問題、討論問題、發(fā)表意見猶如“老虎吃天,無處下口”。對此,筆者倡導“輻射悟”,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互改互評的基本要領及步驟,喻解如下:面對一群衣衫襤褸、寒冷至極的好學青年,他們急需溫暖,教師就要想方設法讓他們圍著互改互評這個“大火爐”取暖。第一步,分組圍爐取暖,人人伸手撥旺爐火,獲取溫暖。第二步,教師與“圍爐者”交換意見,互相噓寒問暖,分享暖意。第三步,讓“圍爐者”趁熱“揀煤”,撥旺“爐中火”,從而獲得充足的溫暖。這種輻射就能夠發(fā)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又能夠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互改互評過程中,教師絕不能閑著,要把控好圍爐取暖的最佳溫度,積極與學生互動,確保教學效果的最佳化。
四、比重之悟重在“調”
現行中考、高考側重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基礎知識固然重要,但系統(tǒng)的作文訓練也不容忽視,應放在重要位置,學生的作文水平能夠體現語文教學的效果。受中考、高考作文得分所占比例不均衡的影響,學生、家長及社會對語文教學中基礎素養(yǎng)與寫作素養(yǎng)的認知產生了一定的偏差。目前,中考、高考作文在試卷中與其他內容的比例大致為4∶6、5∶7或6∶9。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作文分值占比較低。從長遠來看,調整中考、高考語文試卷中的作文分值確實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筆者堅信,隨著教育體系的不斷健全,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不斷提高,這個問題就會得到有效的解決。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不斷適應當前語文課程改革的新形勢,積極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第一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