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高效課堂的“四個優化”
作者:張 蕾
發布時間:2021-08-30 16:40:21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材內容的不斷擴展,如何解決課程內容多、要求高、時間少、任務重的問題,成為擺在我們所有教育者面前的一個十分緊迫的課題。對教師來說,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效率直接決定了教學質量。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高效率、高質量的前提下,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近年來,我校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引下,通過調查研究,從優化體系建設、教學模式、師資培訓、管理措施四個方面入手,使課堂教學效率大幅度提升,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促進了學校教育科研向更高層次、更深內涵的發展。
一、優化課程體系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基礎
課程體系是德育課程化、學習自主化、發展個性化的載體。按照國家課程標準,我校在開齊開足必修課程的基礎上,開發、設置了豐富多樣的校本課程,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此外,學校遵循課程改革的總要求,充分發掘和整合資源,不斷完善課程體系,開設了以下五類選修課程。
1.德育類課程
青少期是人生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德育的成敗不僅關系著個體的未來發展,還間接影響著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由此可見,開展豐富多樣的德育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學校根據季節時令、重大節日等實行德育系列化、常態化,開設了學校、年級、班級三個層次目標的系列德育課程,增強了德育課程的實效性。藝術節、讀書節、體育節、心理健康課、軍訓課、學雷鋒活動課、主題班會課、主題演講課、社團實踐課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科技知識類課程
青少年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科技知識類課程對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科學素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通過這類課程可以引領學生探究與自然有關的知識原理,了解與掌握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從而達到增強科學素養的目的。學校目前開設的科技知識類課程有數學思維方法、機器人、趣味化學、環境保護、物理探究、生物標本制作、生活小發明、計算機編程、網頁設計等。
3.人文知識類課程
人類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充分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夠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我校根據學生實際和本地文化特色,開設的人文知識類課程有靈臺地理、靈臺史話、小小說欣賞和創作、影視文學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英語寫作、英語口語、國內外時事熱點問題研究、中國詩歌導讀等。
4.學科拓展類課程
為了滿足部分優秀學生對某一學科的特殊要求,進一步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我校以學科教學班為形式,對化學、地理、數學、物理、生物、信息技術、英語等進行了拓展與延伸,極大地豐富了學科拓展類課程,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5.社團活動類課程
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培養學生特長、活躍校園氣氛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團活動中,學生的興趣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實現了全面、和諧、卓越發展。我校開設的社團活動類課程有春塬文學社、新風詩歌設社、書畫社團、合唱社團、校園籃球社、排球社團、羽毛球社團、乒乓球社團、攝影社團、剪紙工藝社團、書法社團、公益愛心社團等。
二、優化教學模式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
近年來,我校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前提下,積極倡導“少教多學,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學相長”的課改理念,在學習洋思中學、杜郎口中學和昌樂二中等名校先進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實際,創造性地總結、提煉出符合校情的“三段六步”課堂教學模式,開創了教育教學內涵發展的新局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取目標展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拓展提升、當堂訓練六個步驟實施,通過課后強化訓練、新課預習,對課前、課中、課后進行了一體化安排設計。“三段六步”教學模式的設立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改革搭建了一個基礎平臺,在沒有增加絕對學習時間的同時,增加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真正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習效率。
1.落實“12345”的課堂教學要求,保證教學的實效性
“12345”中的1即“一個主體”:我的課堂我做主,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2即“兩分”:課堂教學要實施分層教學、分類推進;3即“三講三不講”:講重點、難點及易錯易漏點,學生已經學會的不講、學生通過自學能學會的不講、教師講了學生也學不會的不講;4即“四個五”:每節至少要設計五個有意義的問題,每節要有五次有鼓勵性的點評,連續講授時間一般不得超過五分鐘,每節要留最后五分鐘讓學生歸納總結、討論交流;5即“五讓”:學生能自學理解的讓學生自學,學生能動手的讓學生去做,學生能講解的讓學生去講,學生能合作交流的讓學生去探究,學生能歸納總結的讓學生總結展示。
2.落實集體備課制,保證了備課的規范性
集體備課是集大家的智慧,彌補個人的不足,發揮集體的力量,群策群力,更好地服務于教學。集體備課要做到“三個四”,即“四定(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中心發言人)”“四步走(個人自備用黑色筆—集體研討—二次備課用紅色筆—課后優化的備課程序)”“四統一(授課進度、教學要求、作業鞏固、檢測練習要統一)”,強力推行行“導學案”“雙色筆”“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確保了備課的規范性。
3.落實班子集體觀課制度,保證課堂教學的指導性
集體觀課評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是教師之間資源共享、取長補短、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徑。學校每周二組織全體班子成員集中聽評課活動,班子成員深入班級,推門聽課,逐人評析,肯定優點,指出不足,提出改進意見,有力地推進了“三段六步”高效課堂扎實有效的開展。
三、優化培訓資源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手段
學校堅持“教師發展學校,事業成就教師”的師資隊伍建設理念,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學校持續發展的根本,以師德建設為基礎,以培養骨干教師為重點,努力建設了一支結構優良、素質精良的教師隊伍。在這方面,學校切實做到了“四個加強”。一是加強制度建設,保證教師培訓的常規化。二是加強交流,拓寬教師培訓的有效途徑,學校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千方百計加強師資培訓工作,先后派遣骨干教師赴北京、西安、蘭州等地學習,又邀請了省、市教學名師來校傳經授道。三是加強導師帶動制度,使青年教師得到了迅速的成長,學校站在戰略發展的高度,實施了青年教師中長期發展計劃,開展了入校亮相課、一年匯報課、兩年公開課、三年示范課的聽評課活動,每學年都會開展中青年教師“三段六步”課堂教學優質課評賽活動,有效地促進了中青年骨干教師的成長,大力開展了“青藍工程”,通過師徒結對、一對一幫扶,有效地提升了中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四是加強課題研究,提高校本課程開發能力。學校在積極申報國家級、省市級課題的同時,堅持實施校級微課題研究,有力地促進了教師素質、教育能力和教學水平的快速提升。
四、優化教學管理是構建高效課堂的保證
學校堅持實施“一統三分”的管理機制,即統一目標、分工負責、分級管理、分項考評。一是制訂方案,分解目標。教學質量不是一夜之間提升的,而是在一點一滴、一步一個腳印中踏踏實實地積累的。在這個過程中,學校把質量管理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目標分散到各個學科,明確到每個崗位,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人人愿做事、事事能做好”的運行機制。二是定責授權,層層落實。各年級組全權負責本年級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實行教育教學全程跟蹤,強化過程管理,通過四個責任制——包級領導責任制、處室主任責任制、備課組長責任制、班主任班級帶課組責任制,實現層層落實,做到有條不紊的高效運行。三是檢查監督,分層考評。在新課標的引領下,學校為各年級組、各學科教研組、各備課組制定了考核、評分、獎懲制度。年級組負責對本年級教學管理工作及各學科教學任務的布置、督查、指導、評價;各處室負責對全校各年級組的工作計劃、調控、監管、協調進行考核評估,以此保證了學校教學工作的及時調控。
總之,構建高效課堂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追求的過程,學校要采用一切有利于教學活動的手段和方式,不斷提高教師的個人修養和知識能力,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程度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 甘肅省靈臺縣第二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