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課堂”需要有深度的課堂教學
作者:行 璐
發布時間:2021-08-30 16:40:33 來源:教師報
日前,無論是老師、家長,甚至學生都關注到了教育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大家熱議這一劑猛藥來勢太兇卻也感嘆正當其時,這背后都有對教育的思考、對各自角色在教育過程中的思考。學校和教師也是如此,我們教育的本位究竟是什么?
《打造“三個課堂”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一文提出的“三個課堂”的界定和實施路徑,我們不得不思考我們是否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在教育必須要回歸和遵循教育規律、青少年成長規律的道路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五育并舉”,突出因材施教,靜心思考課堂教學改革新生態,潛心研究不同學段教育新內涵。我們需要高水平的教學能力來保證“第一課堂”的高質量實施,我們需要科學的課程體系架構支撐“第二課堂”的特色化持續推進,我們更需要全方面育人的視角設計“第三課堂”的整合式育人和實踐性育人的目的。
“雙減”讓學校和教師開始擔負教師角色新的歷史使命,“三個課堂”給出了學校教育如何扎實落實“雙減”的有效途徑和方式。所以,我們要從“三個課堂”的需要來重新審視課堂教學的深度,有了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三個課堂”才能落地有聲,才能收獲我們期待的掌聲、贊揚聲和喝彩聲。
讓課堂學習融入兒童的生活。回歸生活是課堂改革的重要目的,我們的教學就是服務于兒童的現在和未來,而且是最富有責任心地服務于兒童的成長。因此,在我們的教學中一定要讓課堂學習融入兒童的生活,才能與學生的興趣和認知相呼應。教學的起始和目標非常重要:一個素材、一個片段、一個導語都應該讓學習起源于兒童對生活的思考,喚起學生的已有認知是學習的開始;讓學習的目的回歸到兒童對生活的探索,啟發學生的遷移應用是學習的目標。它的內容有兩個含義:第一學習應該源于兒童生活,教師要基于兒童的生活經驗與已有認知建構問題情景,讓學習的問題是真正來源于兒童生活的真實問題,即有價值的困境。第二經歷學習的好奇、探索、應用與思考之后,教師要把知識引導回歸到兒童的生活中去,讓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學以致用,在兒童的生活中延續和深化,這樣的課堂才是回歸教育本位的生動課堂。
讓教師創新融通學習的深度。一所學校創新的核心內核是“一群優秀的教師”。新時代“課堂革命”需要的是能創新教學方式的教師,這里的創新不僅僅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改變,更是“以學定教”的創新教育和學生創新能力培育的真實課堂實踐。我們的創新課堂是讓學生學得有質量,有質量就是學得輕松且有深度。讓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是教師創新教學方式的目的,所以了解兒童、了解學習科學、腦科學是新時代創新型教師的必修課,這些理論助推我們的創新是有價值且方向正確,因此圍繞“創新化、個性化、情感性和審美性”的創新教學方式一定要能融通學習者學習的深度,那么我們的課堂就是師生共同創造的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生成性的課堂教學過程。
讓技術支撐融合教學的難題。“課堂革命”搭乘信息技術的高速列車,將與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作為“課堂革命”的重要契機和現實途徑。現在的教育已經不是硬件的簡單支撐了,難題是信息技術推進多年來,硬件設備仍然未能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困難,硬件設備的使用沒有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比如多媒體的使用停留在展示和屏幕的使用,那無疑只是立體的素材呈現而已。智慧黑板必須拓展其交互式功能,教師在備課時要有意地增強交互式和體驗感的設計,提供給學生復述、解釋其所學知識的機會,增加個體建構知識的契機。讓有質量的微課變成有效的互聯網學習資源,利用公眾號、云平臺、電子書包等形式實現“泛在學習”。正如朱永新所說:“學習是新建構主義所倡導的零存整取式的學習,是基于個人興趣和問題解決需要的自發學習,是大規模的網絡協作學習。”這種學習形態已經在向我們走來,所以擁抱的姿態是教育者必須選擇的姿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