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數學課,有的課堂上學生目光呆滯,思維游離,昏昏欲睡。但有的課堂上學生卻目光如炬,眉飛色舞,興致勃勃。而造成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課堂氛圍和效果的根源正是在于教師,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是課堂的靈魂,因此,我們需要不斷提升自身人格魅力來吸引學生,讓學生愛上課堂。

一、樂觀開朗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需要有一顆樂觀向上的心。數學學科思維含量大,邏輯性強,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如果教師不能給予積極的引導,勢必會讓其產生畏難情緒,長此以往他們就會對數學失去信心。有些教師喜歡給學生貼標簽,當學生答錯一道口算題,就評價學生的計算能力差;當學生一句話沒有表述完整,就評價學生表達能力差……面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努力解決,而不是站在學生的對立面,和困難問題一起“打倒”學生。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無論答案正確與否,都是學生個性化思考的結果,教師應給予積極的評價。有時候學生錯誤的答案往往是課堂重要的生成資源,只要教師善于發現和運用,就能通過對比分析,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知識之間本質的區別和聯系,從而達到清晰明理、深刻學習的目的。

二、風趣幽默

女教師可能天生就比男教師在學生面前多些親和力,小學生一般更喜歡溫和柔美的女教師。那么男教師該怎樣吸引小學生呢?風趣幽默不失為一件法寶。在面對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時,教師可以用幽默的語言化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有位學生在作文中寫道:“我的數學老師上課十分有趣,他在講角的時候說,周角就是皇帝,掌管著整個江山,而平角的權利就小了,他只掌管半壁江山。在學質數與合數時,老師在白紙上給我們畫了一個雞蛋,整個雞蛋代表自然數,然后在蛋青的位置寫上合數,在蛋黃的位置寫上質數,在空白的位置寫上1,因為自然數中,只有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下課了,同學們還意猶未盡,沉浸在數學課里呢!”

除了語言的幽默,教師還可以巧妙改編例題,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江蘇省的王俊老師在面對“雞兔同籠”問題時,設計了這樣的故事情境:一群雞和一群兔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這些可愛的動物為了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吃飽喝足之后跳起一種特殊的舞蹈,它們一會兒把所有的頭伸到籠子外面“瞧,我們一共有35個頭”,一會兒又把所有的腳伸到外面“再瞧瞧,我們一共有94只腳”。現在,你們能幫著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只兔?多少只雞嗎?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氣氛瞬間被點燃,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思維異?;钴S,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三、博學廣識

課改之前,我們常說:“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而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一桶水”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現在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自己必須要有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我們正處于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學生的知識來源很廣,如果教師不能及時更新自身的知識儲備,就很難游刃有余地駕馭課堂。例如,“全景式數學教育”研究團隊推出了一節課——小數的意義。在談話中,學生提問:“小數在英文里叫什么?”這個問題提得實在意外,看似也與數學毫無聯系。教師不慌不忙地引導學生上網查找小數的英文是“decimal”。到這里,教師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讓學生把“decimal”再翻譯回去,結果是“十進制”,學生倍感驚奇。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把“十進制”和小數進行鏈接,明晰了小數各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系。這節課好評如潮,如若不是執教老師博學廣識,哪敢放手讓學生去探究跨學科的知識,又怎么會有如此精彩、深刻的課堂?

四、思維敏捷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數學課堂要以生為本,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雖然這種“生本課堂”看上去是學生做得多、說得多,教師講得少,但實際上它比傳統課堂對教師的要求更高。這樣的課堂是變化的,教師預設的教學計劃可能隨時需要調整。這就要求著教師課前要認真研讀教材,并且在深入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運用敏銳的目光和機智的大腦進行恰當處理,如此才能輕松駕馭課堂。

如在執教人教版三年級下冊49頁例2時,教師是這樣呈現的:出示例題“春風小學有37個班,平均每班有48人。一頓午餐為每人配備一盒酸奶,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然后引導學生分析例題條件和問題。

師:怎樣列式?

生:37×48或48×37

教師將兩個算式板書到黑板,要求學生自己嘗試計算。接著,教師巡視學生作業情況,隨即將兩個筆算豎式寫在黑板上,然后,教師讓學生上臺講解自己的算法。

生:我先用7乘以48,等于336,6與個位對齊。

師:336表示的是什么。

生:表示7個班需要酸奶的盒數。

生:我再用3乘以48等于144,因為3表示的是3個十,所以結果與十位對齊,表示1440。

師:1440表示的是什么?

生:表示30個班需要酸奶的盒數。

生:最后將336和1440加起來,就是37個班需要酸奶的盒數。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算法,并進行鞏固練習。直至下課都未處理算式(一)。下課后,執教老師給出解釋:列算式是我沒處理好,直接把37×48板書出來了,等到我畫圖時才發現,只有用48×37才能結合圖解釋算式意義,所以算式(一)我就沒處理。

義務教育版教材中對乘法兩個乘數的順序要求嚴格,37×48和48×37表示的意義完全不同,前者是48個37,后者是37個48。但是課標版教材對乘法的意義進行了重新界定:乘法算式中兩個相乘的數都稱為“因數”,不作“被乘數”和“乘數”的區分。教材編者認為:在數學上,當一種運算具備可交換性時,則各個元素在運算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孰前孰后無關緊要,故乘法運算中區分“被乘數”和“乘數”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二者在運算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完全對等的,所以根據“幾個幾”來列乘法算式時,兩種列法都是正確的。如解決“3個5”是多少這個問題時,列乘法算式3×5和5×3都可以。又如,3+3+3+3+3+3=18,改寫成乘法算式時,3×6和6×3都是正確的。

由于學生有了這樣的認知,所以在面對課本例題時會出現兩種算式,即48×37和37×48。那么問題來了,怎樣給學生解釋37×48筆算豎式的意義呢?我們還是要回到情境中。第一步8×37的意義,就是每班先分8盒,需要296盒。第二步40×37就是每班再分40盒,37個班需要1480盒。第三步將296與1480加起來,就是37個班一共需要的酸奶數量。殊途同歸,兩種解決問題的辦法都是根據乘法的意義,先分再合,將未知的轉化成已知??傊處熢诮虒W數學課時,要善于運用學生的生成性資源,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問題解決策略之間的聯系,進而實現深度學習。

五、真心熱愛

優秀的數學教師都有一個顯著的共同點,那就是熱愛:熱愛學生,熱愛教學。愛學生才能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把他們當成鮮活的生命去尊重、去呵護。只有真正熱愛數學教學才能潛下心來,研讀教材、研究教法,提升專業技能,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打造理想的數學課堂。吳正憲老師堪稱愛學生的典范。在一次大型的公開課活動中,課前吳老師發現一名學生一直站在門口走動,又不敢進來,于是問其他學生:“他是誰?”學生異口同聲說:“他是差生!老師沒讓他來,是他自己偷著跑來的。”吳老師聽了十分吃驚,立刻邀請這位學生一起上課。課后,吳老師找到這個班的班主任,真誠地與她進行了溝通。一年后,吳老師收到了那名“差生”的100分數學試卷和一封充滿感激的信……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過:“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對待個別學困生,即使我們不能喚醒他的靈魂,也應該保護好他,讓他不受到傷害,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幸福的學習歷程。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師若能真心地愛學生、愛數學,一定會收獲職業生命的價值與快樂。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作為數學教師,我們與其用教師的權威逼迫學生被動地、不情愿地跟著自己走,不如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用自身魅力吸引學生主動地、愉快地跟著我們去探索、去思考。我始終相信,一個有魅力的數學老師定能帶出一群有魅力的學生!

作者單位 陜西省商洛市鎮安縣教研室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