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微型課的思考
作者:龔紅梅
發布時間:2021-08-30 15:51:1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微型課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區別于常態課的新課型。這種新課型經過多年實踐迅速成為教師課堂評優、職務晉升以及教師資格面試等采用的一種簡單、有效的考核辦法。接下來,筆者結合查閱資料以及學習工作中的積累,談談對微型課的思考。
一、什么是微型課
微型課就是基于某一節教學內容或其中某個知識點而完成的一節形式完整的課。其課堂一般是沒有學生的,上課時間只有15~20分鐘。這種上課方式更能體現出教師的邏輯思維和教學基本功,于是,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各類評選活動的首選。
二、微型課的特點
微型課從字面上看就有“微”和“課”兩個最明顯的特點,具體來說分為以下幾點:
短:課堂教學時間短 ,一節微型課正常時間是15~20分鐘。
少:教學內容少、集中,一般可以是某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或者是某一個知識點的內容,也可以是一節課的某方面內容,或者是某個教學片斷。
全:教學過程完整、全面。微型課就是常規課的簡縮版。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微型課堂上課的具體過程和常規課堂教學一樣,教師需要在課堂上把預設的教學過程予以展示。包括問題的提出、課堂活動的安排、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等過程,都要一一呈現。一節微型課要和常規課一樣,必須具備“導入新課、探求新知、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布置作業”這些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
三、微課與微型課
和微型課相似稱呼的有“微課”一說,雖然名字很像,也都有時間短、內容少的共同點,但其實大相徑庭。
微課,它只是個短小的視頻。就是教師利用網絡平臺在10分鐘左右的時間內講清某一個知識點的一種授課方式,而不是一節完整的課。它只需要教師進行講授,不需要師生的雙向互動。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重復聽講??傊⒄n只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
微型課,是常規課的縮簡版,是一節完整的課。教師必須實時授課,在這個過程中要體現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相關情節。
四、上好微型課要做到七“要”
一節微型課,雖然只有20分鐘,卻需要教師做到縱觀全局。既要體現教師的基本功,還要看教師對教材的準確把握,教學環節的巧妙設計,重難點的突破……每一分鐘都不能浪費,每一個環節都不能馬虎。因此,筆者認為上好微型課要注意以下七“要”。
1.教學內容要有選擇
微型課時間有限,課堂教學內容不能太多。因此,做到恰到好處尤為重要。內容過多,未免龐雜;內容過少,未免空洞。就拿小學語文學科來說,一般情況就是以“一篇課文其中一課時”的內容來作為微型課的內容。大多數教師通常都會選擇第一課時。但就第一課時的內容,也要有所取舍。比如,在指導學生書寫生字時,重點指導學生學習最難寫的、最有代表性的生字,而不是全部都進行指導,只要體現學法指導就可以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以一個教學片斷或者一兩個知識點,又或者以某一課時學生應該在文章中重點學習的那一個點來設計教學內容。比如,小學生學習古詩,如果在20分鐘的時間內把一首古詩的作者、背景、文體、字詞、朗讀、背誦、主旨、寫法等都學了,那就純粹是走馬觀花,走形式而已。20分鐘,教師可以將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誦讀,理解詩意上。至于其他內容,做一個簡單了解即可,而不用深入探究。又如,上《陀螺》這一課時,我們就可以選擇其中最精彩的一個場景“斗陀螺”來引導學生感悟文章內容。這篇課文篇幅長,以“陀螺”為線索,分別描寫了“說陀螺”“做陀螺”“得陀螺”“斗陀螺”“悟陀螺”五個場景。如果要將這五個場景全部學完,顯然是行不通的,所以我們就要選擇重要的一個點“斗陀螺”來作為微型課的教學內容,這樣設計出來的教學才是精準又有效的。
2.教學設計要有亮點
教師在設計整個教學流程中必須有亮點。若無亮點,過于平常,那就像蜻蜓點水,不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課堂教學也就很難成功。教學設計中的“亮點”可以是一個漂亮的導語,一個個性的問題,一個不同尋常的落腳點,也可以是師生雙向互動的巧妙展示,課堂教學內容拓展的別樣作業,又或者是精美的板書等。設計的亮點可以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兩個點,也可以亮點紛呈,使每一個環節都精彩呈現,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3.教學環節要齊全
微型課雖然只有20分鐘,但最基本的教學環節一定要齊全,具體可以根據學科進行適當的調整。例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環節一般可以這樣展開:激趣導入——引出課文——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精讀課文,評析詞句——總結課文,拓展延伸——布置作業,鞏固練習。課堂教學每個環節不可平均用力,特別是時間上不能平均分配,必須要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比如,開課導入一定要快,可以開門見山地進入課題,可以從以前的基本內容引入課題,可以以淺顯的、有趣的生活現象引入課題。總之,用時要短,話語兩三句,切不可冗長。比如,開課導入如果選用看一個動畫片或做一個游戲的方式來進行,這樣下來雖然熱鬧,但卻容易導致耗時過長,主次不分。
4.設計的問題要連貫
微型課由于時間短,節奏也要相對緊湊些,如果過于拖沓,就會拖堂。那么,怎樣讓課堂節奏緊湊些呢?這就要在問題的設置上做一定的安排。一般微型課建議設計4~5個問題,問題之間得有一定的連貫性,而且設計的問題必須由易到難。這樣課堂才會環環相扣,層層推進,最終達到教學目標。當然,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考慮應該設計什么樣的問題,要用幾個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從而達到教學目標。問題設計好之后,還要回頭看看這些問題是否具有連貫性,是否由易到難。同時還要進行預設,如果這些問題學生回答不上來,出現冷場又該怎樣進行引導。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出現非預設的情況或問題,教師可以采用讓學生討論的方式來救場。在學生討論的同時,教師可以利用這個時間進行思考,也可以和學生一起參與討論,點撥指導,通過師生互動來解決問題。總之,問題的設計是教學的重中之重,它圍繞目標貫穿在課堂教學的始終。
5.教師身上要有“氣”
一是上課要有氣勢,有激情。由于微型課沒有學生,如果教師上課情緒不夠飽滿,個人狀態不佳,平鋪直敘地講解,那么一節課下來,教師也只是自問自答,自圓其說而已。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充滿激情,有氣勢地通過得體的口頭語言、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控課堂氣氛,推動課堂環節自然流暢進行。
二是要有底氣。講授思路要清晰:開始怎么導入,中間過程如何展開,在哪些地方需要設計問題、呈現師生互動,最后的收尾、小結該怎樣處理,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細節變化或者語言表述上的豐富性等,都需要有意識地照顧到。
6.教師眼中要有學生
上微型課,如果沒有學生的話,授課教師面對的就是評委老師。當教室呈現為一個空蕩蕩的“世界”時,教師上課的空洞感也會油然而生。所以,上微型課時教師需要特別注意:面對評委,真實還原課堂情境和教學過程,需要教學雙方的互動、對話。此時,教師要做到眼中時刻有學生。
教師要虛心傾聽,聽學生說話,關注學生的反應。教師還要充分發揮想象力,盡可能模擬課堂環境,學會模擬傾聽姿態。多站在學生的立場和視角上,多想想學生需要什么、學生能感受到什么、學生想要表達什么,這樣的課堂才會有教學共生的氣象。
用眼神和學生交流。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授課教師在課堂上面對的是學生,切不可出現眼神游離、漂移的現象。教師教學中要通過眼神與學生交流。比如,可以通過眼神流露出的欣喜、渴求、疑惑,反映出有效的教學策略以及學生的學習狀況。
參與學生的互動學習。沒有學生,教師依然要走下講臺,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學生自讀自學時,教師要巡視指導;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時,教師要積極參與。只有做學生的學習伙伴,交流探討,適時點撥,課堂才會更加有靈氣。
7.黑板上要有字
微型課還有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板書問題。很多教師認為就上20分鐘的課,又沒有學生,只要把上課內容講清楚就行。因此,常常忽略了板書。常見的現象,一是沒有板書,十多分鐘的課黑板上看不見一個字。二是板書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現在很多年輕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習慣了用PPT代替板書,導致板書的能力大幅下降。但板書必須要寫,而且要隨著教學流程適時書寫,內容不宜過多,也不宜過少。教師書寫板書應側身,邊說邊寫,不要隨意涂畫。我們要求寫字規范,不能寫錯字,筆畫順序一定要正確。板書可以以“箭頭式”“括號式”“圖畫式”“綜合式”等形式來進行設計。優秀的板書就是一個優秀的教學設計,它不僅反映了教師的基本功,而且還會對課堂重要的內容起到提示和畫龍點睛的作用。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教研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