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雪域高原,一年中最好的時節。

位于拉薩市城關區香嘎大道的阿里地區高級中學里,一簇簇格桑花開得正艷;而在阿里地區噶爾縣獅泉河畔的陜西實驗學校,校園處處綠蔭成林、鮮花盛開……與學校面貌一同發生變化的,還有教育教學質量。在兩批“組團式”援藏教育人才團隊的接續努力下,異地辦學的拉薩阿里高中的辦學質量有了明顯提升;經過兩任援藏校長的接力奮斗,2018年投入使用的阿里陜西實驗學校取得了跨越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變藏區面貌,根本要靠教育。為此,陜西省連續選派優秀教育人才充實援藏干部隊伍,助力阿里地區教育發展;同時,從2016年起選派了兩批“組團式”援藏教育人才團隊,集中援助拉薩阿里地區高級中學辦學。

日前,記者深入西藏拉薩、阿里地區采訪,真切感受陜西教育援藏帶給“藏西秘境”阿里的教育蝶變。

獅泉河畔矗立起一座新學校

2014年,在陜西省援藏項目的鼎力支持下,投資2.58億元的西藏阿里陜西實驗學校建設項目啟動。歷經四年建設,2018年,一所嶄新的學校矗立在噶爾縣獅泉河畔。當年秋季開學,1400多名學生走進了現代化的新校園,坐在了寬敞明亮的新教室。

“新校園是重新選址一次性規劃建設的,校園內外的綠化、硬化、美化工程都是高標準、高起點,所有教學設施設備嶄新夠用。”阿里陜西實驗學校現任校長、陜西省第九批援藏干部鄧付寬介紹說,學校擁有9000平方米的標準化運動場和占地1271平方米的三層室內體育館,完全滿足學校體育教學和師生運動所需;功能部室齊全,信息化教學設備到位、運行良好,遠程智慧教室的投入使用為異地教學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臺;三層樓的師生食堂完全滿足1400余名師生的就餐,得以讓國家的“三包”和營養計劃政策落地。此外,兩棟教師周轉房共80套,教師們住宿舒適無憂。

據了解,除了陜西援藏資金不斷投向學校建設和發展外,社會力量給學校及師生的捐贈也陸續不斷。“比如投資設備,捐獻資金、圖書,教師教學辦公所需的物品,學生的衣物、學習用品等。”鄧付寬告訴記者,僅去年一年,陜西援藏資金投入689萬元用于校內外綠化和北大門停車場硬化,160余名教職工的停車問題得到了解決。2020年9月,共青團陜西省委希望工程“科技圓夢阿里少年”公益助學阿里教育1350萬元,用于阿里教育發展建設,重點打造提升遠程智慧教室和創客空間等。

阿里陜西實驗學校兩任援藏校長克服困難,帶領教職員工共同努力,近年來通過校本教材的開發和校本課程的開設、管理制度的修訂、各種藝體活動的開展等,不斷豐富學校文化內涵,還把“孔繁森精神”“老西藏精神”“兩路精神”結合“延安精神”凝結而成了學校的紅色主題校園文化。

“在硬件保障的基礎上,我們通過不斷加強規范化、精細化管理,千方百計地調動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加之陜西援藏教師團隊的多維度發力等諸多因素,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連年躍升。”鄧付寬自豪地說,不到五年時間,陜西實驗學校已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阿里地區的名校,“與此同時,學校還辦起了美術、腰鼓、竹笛、籃球等多個社團,極大推動了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

“組團援教”讓阿里高中發生蝶變

在距離拉薩市中心10.9公里的地方,坐落著一所規模宏大的高級中學。它就是阿里地區高級中學,在拉薩異地辦學。自2016年以來,陜西積極響應國家“組團式”援藏號召,連續選派了兩批(每批三年服務期)教育人才援藏團隊,對口支援拉薩阿里高中的發展。

今年7月19日,西藏拉薩阿里地區高級中學“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專題研修班在陜西西安開班,該校骨干教師和學生代表共計55人參加了為期10天的研修活動,通過專題報告、交流研討、延安精神學習等內容,提升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水平、課堂教學實踐和課題研究能力,引領教師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民族自豪感,做“四有”好老師;引導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交流交融,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爭做愛國愛黨的新時代好少年。

這是陜西教育援藏團隊積極搭建平臺,全面提升拉薩阿里高中辦學質量的一個縮影。五年來,尤其是第二批教育人才“組團式”進駐拉薩阿里高中的近兩年來,陜西援藏團隊始終以提高學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師業務能力為核心,以援藏教師為示范引領,帶動學校各項工作全面提升。

“我們首先以教學和教研為抓手,組織開展各類教學示范引領活動,努力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優秀師資隊伍。”拉薩阿里高中副校長任康元(陜西省“組團式”援藏教育工作隊隊長)介紹說,2019年7月以來,學校連續開展了兩屆“青藍工程”,20名援藏人才先后與當地60多名教師建立了師徒關系,開展援藏教師示范課40節,組內公開課36節、自治區級名優骨干教師示范課12節,各項幫扶措施36項,有力促進了學校青年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今年3月,學校13名教師分別被評為西藏自治區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和教壇新秀。”

為了提高自身“造血”能力,該校利用每周教研活動時間,在全體教師中開展“每月一讀”“每月一練”活動,并且大力倡導教師進行課題研究,以研促教。此外,該校還引導教師組建了40多個社團,在開闊學生視野、豐富課余生活的同時,提升了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專業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重視加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全過程,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青少年的心靈深處。為此,陜西教育援藏團隊特別注重學生德育,把以國防教育為重點的多種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學校常規工作來做。“我們利用升國旗、德育工作總結會、班會時間開展各類德育活動,利用節慶紀念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西藏歷史、黨的歷史教育學習活動,厚植學生‘愛我中華’的思想觀念。”任康元介紹說。

提升不止于此。“智慧校園”項目全面落實,各類資源平臺完全對接,全校網絡平臺運行良好;行政辦公樓、學術報告廳、德育室、禁毒宣傳室、校園廣播室已投入使用;學校硬化、綠化、亮化工程全部完成;國防教育基地建設、心理咨詢室、取暖工程資金全部到位,并逐步開始建設……任康元告訴記者,在第一批“組團式”援藏團隊打下的堅實基礎上,第二批援藏團隊為拉薩阿里高中的發展貢獻了陜西教育人的汗水和智慧,學校先后被教育部評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國防教育特色學校”,被教育部西南基礎教育研究中心確定為校本研修示范學校,并且被西藏自治區教育廳評為“示范性高中”。

“作為阿里地區唯一一所自治區級示范高中,近年來,學校的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穩步提升,真正成為了一所知名度較高的區內名校,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任康元說。

在邊境小縣辦好“大教育”

在西藏自治區西南部、喜馬拉雅山脈南側的峽谷地帶,坐落著阿里地區最小的縣——普蘭縣,地處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在這個邊境縣的學校里,同樣有陜西教育人的身影。

作為陜西省第九批援藏干部,兩年前,劉建手捧前任的“接力棒”,赴任阿里地區普蘭縣九年一貫制學校校長一職。彼時他認為,縣域有大小,但教育沒有大小。在他的帶領下,普九學校從三支隊伍(班子隊伍、班主任隊伍、學科教師隊伍)建設抓起,做實學科教學、教育科研和學生德育常規管理工作,培育符合學校實際的校園文化,取得了顯著的辦學成績。

如今,劉建認為,雖然教育本身沒有大小區別,但教育的外延卻有大小之分。“在深挖學校教育內涵發展因素的同時,我們要逐漸淡化校園圍墻的邊界,讓學校教育的成果惠及更多藏區農牧民,把‘四講四愛’的動人歌聲一代代傳唱下去。”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