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人生哲學(xué)叫小滿
作者:姚展雄
發(fā)布時間:2021-08-30 10:43:12 來源:教師報
小滿是我國二十四節(jié)氣里第八個節(jié)氣,夏季第二個節(jié)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jīng)60度,交接時間在5月20日或21日。元代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這樣寫道:“小滿,四月中。小滿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滿。”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陰歷四月中旬,中國大部分地區(qū)開始進入夏季。北方大麥、冬小麥等夏熟作物開始灌漿、抽尖,顆粒變得飽滿,但還沒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滿”。
滿是萬事萬物存在的一種狀態(tài),中國人似乎諸事都追求圓滿,比如欲望要滿足,意見要滿意,精力要飽滿,婚姻要美滿,形容商品種類繁多叫“琳瑯滿目”,形容收獲巨大叫“滿載而歸”。這一系列詞匯,充分反映了人們對“充足盈滿”這一美好狀態(tài)的追求。然而,盡管人們希冀諸事圓滿,但又深諳“日中則昃,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物盈則傾”的道理。
真正大智慧的人,比如像老子那樣的智者,他們凡事不主張追求“圓滿”,而是追求“小滿”,甚至“求闕”。老子曰:“大成若闕”,故晚清重臣曾國藩在仕途最盛的時候,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求闕齋”。在他看來,人生不能求全,而是要求缺,時刻反省自己的缺點,時刻彌補自己的短處。一個人一旦心生完滿之心,禍患也就悄然來臨了。這也就是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里“小暑”之后有“大暑”,“小雪”之后有“大雪”,“小寒”之后有“大寒”,唯獨“小滿”之后沒有“大滿”的緣故。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天人合一,而中國人的精神氣節(jié),亦蘊含在這時間長河的二十四節(jié)氣里。
在中國的二十四節(jié)氣里,有一種時光叫小滿。同樣,在中國人的庸常生活里,有一種高明的人生哲學(xué)、一種幸福的人生狀態(tài)也叫小滿。
何謂滿?《說文解字》:“滿者,盈溢也。”
月盈則虧,月亮圓了就要走向虧損;水滿則溢,水流滿了就要往外四溢。
滿,但不能太滿;盛,但不是極盛。故中國文化講中庸之道,忌諱太滿,“將滿未滿”才是一個最好的狀態(tài),一種理想的境界。
這使我不由想起一則禪的故事——《茶滿了》。
一位頗為自負(fù)的大學(xué)教授,前去拜訪日本明治時代的高僧——南隱禪師,說是想請教禪機,實則想炫耀自己的學(xué)識。
南隱為客沏茶,茶水滿杯而溢,南隱卻沒有停手。
教授驚呼:“師父,茶滿了!”
南隱回答:“施主如此杯,心中滿是己見,若不空固有之見,老衲無法說禪!”
是啊!只有空的杯子,才能裝水;只有空的房子,才能住人;只有虛懷若谷、不驕傲自滿的人,才能學(xué)到更多的知識。
所以,禪門標(biāo)舉“花未全開月未圓”。
明人洪應(yīng)明在《菜根譚》中云:“花看半開,酒飲微醺,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爛漫酕醄,便成惡境矣。”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欣賞花卉以含苞待放時為最美,飲酒以略帶醉意為適宜。這種花半開和酒微醉的境界,有著別樣的意趣。若到花已盛開、酒已爛醉,便大煞風(fēng)景了。
莫言在《檀香刑》里寫到:“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諱的就是個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圓滿了,馬上就要虧厭;樹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馬上就要墜落。凡事總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范蠡功成身退,攜西施泛舟西湖,傳為美談;文種功高蓋主,被越王勾踐忌憚,慘遭橫禍。這就是“謙受益,滿招損”的千古遺訓(xùn)。
不滿,則留遺憾;過滿,則招損失。唯有小滿,恰到好處。
人生苦短,知足常樂,愿我們好好地活著,不求圓滿,但求自滿;不求美滿,愿得小滿,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