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加王增運老師的工作坊活動,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我們工作坊以“新時代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實踐研究”為課題,既注重理論研究,又扎實開展議題式教學實踐活動,研修方式靈活,研究成果斐然。作為一名成員,反思和總結自己的研修情況,有很多收獲,亦有頗多困惑,現把自己的一些粗淺認識和迷茫梳理出來,警醒自己,唯愿能對同仁的教研起到拋磚引玉之功效。

第一,關于議題式教學內涵的認識。工作坊成立之初,我們的指導老師就重點強調要準確把握研究課題的內涵,不要空洞、泛化,不要淺嘗輒止,要觸及根本。因此,我們十分重視理論學習,王老師專門為大家配備了沈雪春老師的兩本議題式教學專著——《議題式教學簡論》《議題式教學例論》。我們既開展集中學習和研討,又自發地通過網絡平臺、遠程教育和講座報告等途徑,去搜集和了解有關議題式教學相關資料。

目前,我們已經基本把握了議題式教學和傳統教學的不同之處,也可以設計出基本符合議題式教學的課例,并使用一些議題式教學的評價和測量工具,運用相關的專業符號來呈現我們的設計理念。總的來講,議題式教學是對國內外學者開展的問題式教學、主題式教學、議題中心式教學的繼承和發展。它主要遵循建構主義理論、對話教學理論、非形式邏輯和學習金字塔理論,當然也要契合學生的身體心理特征,把握學生的心智特點和認識規律,并與各自所在地區、學校、班級的外部環境相適應。沈雪春老師認為議題式教學的核心特征為“議中學”,議題性、情境性、活動性和建構性是議題式教學的四個基本特征,新版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的精神要求是“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設計內容化”,于是議題式教學應該是“內容+活動”與“議題+探究”的整合。

關于議題式教學內涵的理解,我一直有這么一個困惑:什么是真正意義上的議題式教學?下定義和把握主旨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可以通過歸納議題式教學的基本要求,去深化我們的理解和認識。主要有這么幾點:一是定位議題,把議題與問題、話題、主題的關系厘清,搞清楚議什么、怎么議、為什么議和議題評價,找到適合的切入點作為議題;二是議題的實施,議題必須建構在相應的情境素材之上,情境素材還要體現連續性和一貫性,最好采用一例到底的貫穿式設計,事理結合、層層遞進、邏輯嚴密;三是議學活動的開展,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興趣點,調動參與度,培養思維力,就是要發揮學習共同體或學習小組的作用,貫徹新課改理念,促進深度學習,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第二,關于議題式教學設計的做法。我們工作坊開展了很多議題式教學設計的討論,每位成員都有多份議題式教學設計作品,部分同仁的作品在各級各類教學評比中榮獲佳績。起初,我們的議題式教學設計包括教學設計和議學單兩大部分,教學設計主要由教材與學情、路線與結構、過程與意圖、反思與評價四大板塊組成,議學單采用兩列表格式,由教學環節和主干知識兩欄組成。

從教學設計方面考查,有以下一些值得關注和思索的地方。一是學情分析方面,除基本的學情陳述外,我們更加關注學生的心智特征和已有知識經驗的掌握情況;二是教學目標的呈現和表達上,我們關注學科核心素養的體現,主要有三種情況:前置式、后置式和融合式。沈雪春老師創造性地提出了“矩陣式”目標的概念,將三維目標、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進行了整合,將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同主干知識、關鍵能力、必備品格、核心價值編織成了四橫四縱的一個目標矩陣圖,對我們啟發很大。三是教學具體流程上,我們總體按照“議題描述—議題論證—議題決策—議學延伸”的邏輯進行,每一環節都應該有但不限于子議題、議題情境、議學活動、主干知識等組成,其中議題論證是一堂課的關鍵和核心,主要用于突破重難點知識。四是教學反思和評價,自我反思方面,我們主要從議題引領、議題情境、活動方式、素養達成四個方面去考慮;教學評價方面,我們會立足議題的設計與驅動、議題情境素材的選擇、議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議題式教學的邏輯結構四個角度討論。

隨著研究的深入,王老師率先對議題式教學設計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和優化,我們現在的議題式教學設計更加科學、專業、美觀。現在,我們的議題式教學設計由基礎設計和主體設計兩大板塊組成,基礎設計主要呈現“理念與課標”“教材與學情”“目標與方法”三大方面,其中教學目標的表達通常使用前置式,學科核心素養一目了然。主體設計使用表格式呈現,第一欄為總議題和情境主題,第二欄為議學思路,由“議學描述—議學論證—議學辨析—議學決策—議學延伸”組成,第三欄為導課設計,第四欄為新課環節,之后分別是小結板書、復習鞏固、作業布置和評價反思。其中,新課環節有了很大的突破和改進,在原來的邏輯架構基礎上,繼承優點,完善不足,由“議境—議題—議徑—議經”組成,還有每一環節的專屬名稱和設計意圖闡釋。

總的來講,我們的議題式教學設計符合新課程標準理念,體現議題式教學設計的基本思想,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創新性和典型性的。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學目標表達不準確,議題、情境、活動和知識的關聯性不夠科學,對學生的評價和課堂生成性問題考慮不周等。

第三,關于議題式教學的效果評價。教學效果是衡量和評價一堂課的最關鍵指標,也是判斷教學研究效果的重要標準之一。議題式教學作為新時代背景下、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改革,必須服務于學生的學習和教學質量的提升。關于議題式教學效果的評價,我們的資料和經驗還不夠充足。在公開探究課活動中,我們會提前制作有針對性的調查問卷,問卷包括學生版和教師版,從兩個方面去搜集和整理反饋回來的信息。大部分教師和學生對議題式教學效果給予了積極肯定的評價,也有一部分教師和學生認為議題式教學比不上傳統教學,盡管議題式教學有趣、有效、有用,但一定程度上不如傳統教學高效、實用。

歸納大家對議題式教學效果的顧慮,主要有這么幾種情況:一是教學設計易受課型限制,新授課與復習課、習題課等課型在議題式設計上差別很大,不僅設計難度大,而且效果也迥然不同;二是短期內難以見成效,傳統教學設計注重知識的梳理和強化,關注學生的能力,議題式設計則考慮得更多,緊扣價值引領,重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思維訓練,一定時期內議題式教學成績會處于劣勢;三是議題式設計可能會增加教師負擔,也對學生素質提出更高要求,不僅沒有為教師和學生“減負”,反而“加負”,這就違背了教學改革的初衷,不利于教學的良性發展;四是關于議題式教學評價的標準問題,需要把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等多方面結合起來思考,新課標制定了學生學業質量水平和評價標準,議題式教學評價也應該有一個評價體系,從而更好地指導教學。

思政課要發揮立德樹人的關鍵性課程作用,既要突出價值引領,也要出成績、出質量、出效果,不然會失去生命力和影響力。改革沒有一帆風順,需要克服重重困難,所謂“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關于議題式教學的研究,于我們來說,也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征途漫漫,唯有奮斗!

作者單位 西安市第四十二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