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生涯規劃認知現狀及需求分析
——以西安市臨潼區華清中學為例
作者:張 蕾 劉海東
發布時間:2021-08-26 16:10:48
一、調查背景及目的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生涯規劃教育近年來被推上了高中教育的日程,雖然陜西至今未實施新高考改革,但改革是必然趨勢,社會發展、國家發展都對教育和個人成長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本研究擬通過調查高中生的生涯規劃認知現狀及需求,嘗試探索符合本地區資源條件、本年齡階段學生發展及需求特點的生涯規劃教育的課程體系、有效方法,從而更好地為學生發展提供指導,幫助學生提高生涯規劃能力,積極應對未來的挑戰。
二、調查對象和方法
1.調查對象
本研究以華清中學797名2020級高一學生為調查對象,男女比例為5∶7,農村戶口學生占比75%以上,中考成績600分以上占比20%左右。
2.調查方法及過程
本次調查以問卷調查為主,采取實名制線上答卷、回收統計的方式。回收有效問卷792份,有效率為99.37%。本次問卷調查17道題目,包含單選題、多選題、排序題、問答題,主要對學生的自我認知、大學及專業認知、目標制定、生涯意識、生涯指導需求等方面展開了調查。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學生自我認知能力較強
自我認知是學生成長中最重要的部分,清晰的自我認知是訂目標和計劃的前提。針對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的重點“自我探索”部分,問卷中通過性格、興趣、價值觀、學習方法、學習態度5個問題進行了調查。有84%以上的學生表示對自己的性格特點是比較了解的,13%的學生表示對自己的性格了解一些,僅有不到3%的學生表示不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對自己的興趣特長與未來大學、專業、職業之間的關系了解情況中,有51.9%的學生表示比較清楚之間的關系,42.4%的學生表示認知比較模糊,仍有5.7%的學生對其之間的關系不了解。11.6%的學生有適合自己的高效學習方法,將近80%的學生都在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的同時希望得到老師的指導,9%的學生目前還沒有自己的學習方法,跟著感覺走。37.2%的學生對高中生活態度積極充滿期待,40.5%的學生覺得需要努力比較期待,19.7的學生覺得學習有難度但也會努力,僅有2.5%的學生沒有憧憬。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是較強的,隨著身心發育的成熟和社會閱歷的增加,高中生自我認知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他們進行自我評價的需求日益強烈,開始傾向于主動地分析自己并展開積極而主動的自我評價。
2.學生選擇大學、專業的方向及考慮因素趨于理性
在希望選擇的大學本科專業方向上,有16.5%的學生選擇文史哲、教育類,14.5%的學生選擇經管法類,11.6%的學生選擇農醫軍事類,23.5%的學生選擇理工類,還有27.3%的學生不確定。從這組數據中可以看出73%左右的學生對自己的選擇方向至少進行過探索與思考。從中還可以看到選擇文科的學生占比有31%,比起往屆呈現出上升趨勢。經過調查、訪談,我們發現這種上升趨勢背后的因素包含兩方面:一是理性的,學生了解文科競爭更激烈、錄取率更低,但自己的興趣能力傾向于文科,認為文科路徑更能實現自我價值;二是非理性的,學生為了逃避理科學習的困難,自以為文科記記背背就可以,這樣非理性選擇會給未來發展帶來隱患。還有一部分學生是理科實在學不懂退而求其次。從數據和訪談中也可了解到現在的家長對于孩子成長的觀念越來越開放,對孩子的選擇給予更多的理解與支持。
選擇大學、專業的方向考慮因素排序中,51.1%的學生將興趣能力排在第一位,28.4%的學生將興趣能力排在第二位,僅有1.6%的學生將興趣能力排在第五位(末位);33.2%的學生將分數排在第一位,29.7%的學生將分數排在第二位,5.7%的學生將分數排在第五位(末位);然而僅有10.7%的學生將社會需求排在第一位,33.3%的學生將社會需求排在第五位(末位);將學校及父母意見放在第一位的分別只有3.2%和1.8%,放在第五位的分別是27.5%和31.8%。這組數據很清晰地呈現出這個時代、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自我意識越來越強,興趣能力和分數穩穩占據前兩位,受父母安排的比例在大幅降低。社會需求這一項被考慮較少,是受年齡認知范圍影響的,這也給我們后期教學的內容提供了素材和方向。
3.目標制訂與行動計劃實施成正比
20%的學生目標清晰已經確定要去的大學,43.7%的學生知道自己想選的方向,33.8%的學生想過但不清晰,僅有2.4%的學生沒有目標。16.9%的學生有行動計劃且認真執行,43.4%的學生有計劃但完成不了,29.5%的學生計劃模糊、執行力較弱,10%的學生沒有計劃。這兩組數據基本可以互相支持,有目標的占63.7%,有行動力的占60.3%,目標清晰行動力就相對比較強。
4.學生開始關注自我發展,逐步建立起生涯意識
61%的學生認為高中生生涯規劃非常重要,34.7%的學生認為比較重要,4.3%的認為一般重要,“沒必要”這一項的數據為零。16%的學生認真思考過自己的生涯規劃,74.9%的學生想過并希望得到專業老師的指導。從這組數據中可以看出學生的生涯意識逐步被喚醒,知道自己的需求并希望得到指導,也表明在高中推進生涯教育是符合學生需求的。
對外在環境的探索方面,75%的學生表示有想法、接觸過但不太懂如何利用,還有16.5%的學生沒有想過,74.6%的學生會偶爾關注生涯規劃相關信息。這組數據和只有10%的學生會把社會需求放在選擇大學和專業的重要因素中是互相印證的。受學生認知范圍和環境的影響,大多數學生還是把自己定位為“兩耳不聞窗外事”,但時代的飛速發展已經對學生認知范圍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學生有生涯意識,缺乏方法和途徑,這再次給我們的生涯教育提出需求、指出方向。
5.學生對生涯課程及指導需求傾向于客觀性、體驗性
在6個獲取生涯知識技能的途徑中,80%以上的學生將學校的課程及活動排在第一、二位,50%的學生把向專業老師咨詢放在第一、二位,36.5%的學生將書籍、報刊、網絡信息排在第一、二位,僅有10%左右的學生把向班主任、學科老師咨詢以及同學朋友間交流放在第一、二位,注重向長輩咨詢的僅有5.5%。從這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學生信息收集、作選擇越來越傾向于客觀理性,對于親友的信息、依賴大幅降低,自我意識的獨立與發展再次呈現出來。
80.8%的學生希望學校提供個人能力提升及生涯規劃方法指導,79%的學生希望獲得個人能力測評與自我認知分析。課程形式我們提供了7種,學生選擇的前四種分別是:社會實踐參觀交流72.5%,專家講座67%,優秀校友交流會53.5%,職業角色模擬體驗48.2%。38.6%的學生希望每周一次課,29.4%的學生希望每月一次課,28.7%的學生希望不定時舉辦生涯相關活動并積極參加。這組數據可以呈現出學生對自我認知和能力提升的愿望很強烈,這是開展生涯教育的原動力。通過學生對課程形式的排序可以看出目前的學習生活形式較單一,學生渴望豐富的、體驗性的學習。
四、關于學校生涯規劃教育實踐的思考
1.借助科學數據拓展學生自我探索能力
我們現在普遍運用的自我探索的工具是基于成人較穩定的價值觀與興趣而設計的,對學生適用度有待探索,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師資有限,大多時候是淺層次的分析和學習,容易造成貼標簽以及誤導的情況。因此可嘗試使用專業院校、機構進行改良的針對中學生的測評系統,學生可以拿到較直觀以及聚焦一個范圍的報告,由生涯輔導教師進行個性化解讀與指導。在基于測評與解讀的基礎上,生涯輔導教師可與學生探討測評結果對于個人成長的積極意義。科學數據加個性化思考可以多層次、多維度拓展學生的自我認知。
2.通過多層管理訓練提升學生目標管理能力
從數據可以看出學生目標清晰度與行動力基本成正比,也就是基于自我認知后制訂適合自己的目標可以有效提高執行力,我們稱之為“目標管理能力”。建立“目標管理能力”頂層設計,進行學校目標、年級目標、班級目標、學生目標、學科目標的層級分解,由生涯教師講解目標管理的具體操作方法,班主任、學科教師督促學生目標制訂及實施,學生在班級、小組中進行監督鼓勵,形成聯動、抱團氛圍,促進學生形成制訂、實施、調整、再實施、最終達成的良性行動習慣。
3.通過豐富體驗、拓展視野,建立成長型思維模式
作選擇需要兩個條件——有什么、要什么。學生對于外在世界的資料相對比較貧乏,且受認知能力的限制搜集信息、作選擇會偏于主觀、狹隘,很難清楚自己真的需要什么。通過生涯課程、大學研學體驗、專家講座交流、職場人士訪談等體驗活動拓展學生思維,不斷給予新的信息刺激,鼓勵學生了解科教文衛前沿信息,探索外在環境對自我發展方向給予的提示以及提出的要求,使學生從兩耳不聞窗外事成長為關心關注國家、社會、科技發展的新時代青少年,逐步聚焦自己的發展方向,適應這個迅猛發展的時代帶來的變化,并能為發展帶來的不確定性做好心理準備、能力儲備。
4.通過培養生涯師資團隊,提升學校生涯教育實力
教師需要有前瞻的意識、專業的生涯理論、豐富的知識儲備以及靈活的指導技巧,需要具備多重身份角色。生涯理念的踐行、生涯教育技能的提升,是新高考提出的要求,是教育教學必備技能,也是我們教師自身生涯發展的助力。學校需要建立三級生涯教育團隊,一級為生涯教師核心團隊,負責計劃制訂、課程研發、活動設計開展、通識課程實施、學生個案輔導;二級團隊為班主任,負責生涯班會實施、學生個案輔導、活動組織實施;三級團隊為學科教師,負責學科融合教育教學、配合輔助學生輔導以及活動實施。針對不同層級的團隊任務,學校提供針對性的培訓和教研以及成果輸出平臺,促進學校生涯教育立體式發展。
作者單位 西安市臨潼區華清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