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六月,天氣真隨性啊:要暴曬,就一輪大太陽攢勁曬;要下雨,就一溜暴雨攢勁淋。暴雨剛過,大太陽又撲來,上面曬,中間蒸,下面煮。世界變成了個大爐甑,萬物幾乎都被蒸熟了。

北方的玉米,在這時候,長得最快。它們葉子挽葉子,肩頭并肩頭,颯颯歌唱著,擁抱陽光,也迎接著杏兒大小的雨點。

人說,六月里玉米拔節,會發出嘎巴嘎巴的聲音,我沒聽到過。我常嗅到玉米吐纓時甜膩的味道。幼時,娘下田,為玉米鋤草,秧化肥;我像個跟屁蟲,流連在玉米纓子下,掐草花、捉小蟲兒,自言自語說著一些小孩兒的秘密。

娘匍匐著前行,我兜兜轉轉跟著往前,每一株玉米都比我們高。我們像藻蘅交錯間的兩尾魚,遨游在海底。又悶又熱的玉米海,一層層綠劍樣的葉子,遮蔽得天空只漏下一絲一片亮兒。那些葉子的扁刀,刃兒鋒利得很,一不小心,臉和臂膀就被劃一道血印子。

娘干完活兒,我們從玉米地鉆出來,汗水滴答地往家走。我學著大人的語氣說:娘,這壞老天爺,把我熱死啦!

娘說:熱呀,那就“熱著過”;大暑不熱,五谷不結。老天爺那是給咱蒸五谷哩。

多年后,我悟到這簡單的話里,其實有著復雜的含義。熱了,不熱著過,還能咋的?與其抗拒埋怨,不如順應、悅納。而對于莊稼來說,生長期須有豐沛的水分和熱量;春萌夏長秋收,這是大自然賜予它們的命定規律。當人類為水深火熱而萎靡不振時,于它們卻是生長的最好時機。

民間這種大暑歡喜心,便多了一層對萬物的體恤。為了莊稼生長,五谷豐收,多么兇猛的“酷暑”,也是喜歡的。

無獨有偶。農歷八月,在江南,桂樹掛花時,也會出現幾天異乎尋常的悶熱天氣。那威力,被奉為“二十四個秋老虎”。江南人說,那是在蒸桂花。

本來幾場連綿秋雨,炎熱欲退;然太陽一出,氣溫變本加厲,好像炎夏戀棧,又掉頭回來了。悶憋憋,濕漉漉,熱烘烘。桂花的開放,就在這樣的天氣里。天氣越熱越濕,桂花開得越香越密。滿樹花蕾,細細碎碎打開,一齊把香呵送出去,桂香滿世界。女作家潘向黎說,桂花每個花蕾,都是一個迷你黃玉瓶,里面藏著經過三個季節醞釀的香膏,一起傾出來,傾出來。

那種義無反顧的桂花香,我在張愛玲的《桂花蒸》讀過。讀前,我將“桂花蒸”誤猜了“桂花糕”;讀了才知,“蒸”是初秋那段“酷暑”天氣。遵人提示,我去查了《清嘉錄》:“俗呼巖桂為木樨,有早晚二種,在秋分節開者曰早桂,寒露節開者曰晚桂。將花之時,必有數日炎熱如溽暑,謂之木樨蒸。”木樨,便是桂樹的別稱。

張愛玲好友炎櫻說:“秋是一個歌,但是‘桂花蒸’的夜,像在廚里吹簫調,白天像小孩子唱的歌,又熱又熟又清又濕。”清秋已至,炎夏未遠,熱,熟,清,濕,道盡了“桂花蒸”的內涵。那簫調本來溫、緩,又于廚里吹,壓抑燠熱的氛圍全出來了。

秋老虎,招人厭惡,但它是為“蒸”桂花,便覺得換過了面孔,顯得多情而辛勞了。它威赫赫掉頭而歸,原是為了成全桂花之香之美呢。

于是便多了一分認可和感恩。

南方“蒸桂花”,北方“蒸五谷”,都飽含著一種曲徑通幽的達觀和悅納,悅納萬物天時,也悅納自我性情。

“玉米蒸”“桂花蒸”,都不好受;但民間對它們的解讀,卻透露出了一股古典情懷,溫潤又寬厚、堅韌又風雅,令人贊嘆連連。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