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涼風
作者:宋揚
發布時間:2021-07-15 16:47:13 來源:教師報
“二八月,亂穿衣。”老天一驚一乍,電風扇偶一露臉,只能跑龍套。立夏后,氣溫飆升,風不再溫柔可親。從電風扇葉片旋轉出來的風,像是剛穿越火焰山,帶著熱與焦燥。這就到了空調出鏡的時候。
人類科技上天入地,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研究。與物理學上的空氣流通不同,空調從化學上改變風,實現季節穿越。南國海洋館引進企鵝,靠空調;朔北冰天雪地,除了暖氣,也靠空調。還有空調致病一說,曰“空調病”——長期吹空調于身體健康不利。與“汗水濕透衣背”的近憂相比,誰顧得了遠慮?辦公室朝九晚五,醫院病房二十四小時,若遇停電,還不得怨聲載道,指天罵娘?
春秋閑,冬夏忙。忙起來,空調像老牛拉犁,奔的是命。牛草或電供繼不上,牛跑不動,空調也停擺。超負荷下,每年夏天,城市最焦頭爛額的莫過于供電局。
于是,“節能辦”號召老百姓控制夏季空調最低溫度。“溫室效應”加劇,我們和高氣溫成了冤冤相報的死循環。冤冤相報何時了?
在古代,夏風大概不如今日之溽熱。孟浩然“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的詩句,顯然不可能誕生于熱浪滾滾的荷田。用“心靜自然涼”去解釋,有唯心主義嫌疑。一段記錄氣溫升高的短視頻讓人觸目驚心——60年前,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少數幾個大城市和西北沙漠呈淡紅色,現在,祖國山河一片通紅。
遠的不說。上個世紀80年代,一把扇子能解決所有消暑問題。“六月天氣熱,扇兒離不得。有錢買一把,無錢等它熱。”鄉間歌謠凸顯了扇子的作用。
“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懷中”,扇子打開,面如彎月,一搖能把夏過成秋。未必人人都讀過《白羽扇》,但不妨礙他們如白居易一樣瀟灑。
紙扇曾是下村干部的標配,是有錢人家讀書娃兒的炫資。扇面有李白、唐伯虎的詩。娃兒們不比誰讀的詩多,比誰甩扇子帥氣。“歘”的一聲,扇子甩開。“呼”的一聲,扇子收攏。一歘一呼,不知扯破了多少李詩唐詩。
農村婆姨不附庸風雅,重風大實用,以驅汗,以扇蚊。臉盆大的蒲扇肯定不是法國文豪伏爾泰筆下的扇子。文豪說:“不拿扇子的女士猶如不拿劍的男子,頓覺自己驕傲的氣焰斷了半截。”不必妄自菲薄,我邦“撲流螢”之“輕羅小扇”,絲毫不輸女性婉約之美。
論扇子文化,還沒有人敢叫板我泱泱華夏。
鐵扇子不是十八般兵器,但被施耐庵寫給了宋清;鐵扇公主的芭蕉扇,能助唐僧西天取經;晴雯撕扇,張揚個性;綸巾羽扇,三國始定。東坡畫扇,扇價陡增;板橋畫扇,解人之困。東坡、板橋明星帶貨,講的就是文化效應,豈不正是古代版的“精準扶貧”?
彼一時,此一時。扇子文化漸行漸遠,空調技術日新月異。期待零污染、零排放的空調早日出現。屆時,溫室效應的步伐或能慢下來,扇子文化或能再次繁盛,我們或能再過上詩人木心在《從前慢》中所回味的生活——“……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