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懂

春天的風夾雜著一絲料峭,沿著山丘,踩著清流,順著我的發絲、額頭,侵入五臟六腑。外婆告訴我,人們常說的杏月便是此時。大地吐綠,萬物迎春,杏花含苞待放,如“二月紅杏鬧枝頭”,又如“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春已至,天氣漸漸暖和了起來,記憶里,每到這個時節我就嗜睡得很;記憶里,我的童年如春天一般,既簡單又美好。

那個時候我還小,不到五歲,吃吃喝喝、玩玩鬧鬧便是生活的全部。捧著搪瓷碗,抓起碗里的雞腿大快朵頤,吃得滿嘴油亮;吃飽后把碗一放,置外婆“吃干凈飯粒”的勸說于不顧,嘴一抹,鞋一穿,就跑到院子里去玩兒了。

小時候外婆看我看得很緊,我只能在不大不小的院子里活動,玩兒久了,累了,我便坐在階前的小凳子上開始“思考人生”。“春季萬物復蘇,雨露澆灌著大地,盈盈的水里映出藍藍的天,這片藍似什么呢?”我抬起頭,雙手托腮,認真地盯著天空看。后來,我經常抬頭看天。有一天,我驚奇地發現:雖然每一天都是相同的二十四個小時,但每一天的天空都不一

樣,它在變化,隨著它的性子,想變成什么就變成什么。我興奮地把這個發現告訴了外婆,她笑了笑,對我說:“沒有什么是不變的。”

成長

夏天的雨濃稠得化不開,澆在人心上,不知是雨,還是淚……

一路跌跌撞撞,我告別了童年的美好時光,步入了莽撞青澀的少年時期。

從前每到夏天最炎熱難耐的時候,外婆就會輕輕搖著蒲扇為我驅熱。可在那個最令我感到燥熱的夏天里,外婆的蒲扇再也沒有搖動過。

外婆走后的一天,我倚著院中的大桑樹,藏在樹蔭下,盯著葉子間的縫隙看。突然空中傳來了“轟隆隆”的聲響。聽到雷聲

的我急忙從大桑樹下離開。這場雨來得極快,雨滴像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珠子,在砸濕我的頭發、衣服后,重重地向地面砸去。在屋檐下躲雨的我突然注意到了院子里的大水甕。一顆、兩顆、三顆、四顆……豆大的雨滴急切地跳進大水甕,“叮叮咚咚”,熱鬧極了。不一會兒,水便從水甕中溢出,沿著光滑的外壁向下流去。“它是在哭泣嗎?”我一邊喃喃自語,一邊抬起頭,看向天空。灰沉沉的烏云不僅將藍天藏了起來,還不斷用它那笨重的身體擠壓著大地,“好壓抑啊,它一定是在哭泣。我們都想外婆了。”我再次看著前方的大水甕,喃喃道。

“沒有什么是不變的。”我突然想起了外婆生前說過的這句話。確實,好好的萬里晴空會突然開始風雨大作;上個夏天斯人還搖著蒲扇為我驅熱,下個夏天斯人就離我而去了;無憂無慮的孩童隨著時間慢慢長大,漸漸地,她也有了屬于自己的煩惱……

沒有什么是不變的,我們都會改變,我們都在改變。

成熟

秋天的風景是“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也是“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輝”,更是“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眼中的秋天成了這樣:沉靜、端莊,似一位經過磨煉的青年。它悄悄地來,給予人們豐碩的果實,人們贊揚它,它卻謙遜地說:“越是飽滿的谷穗,頭越低。”我聞見了它專屬的香氣——彌漫在空氣中的果香、菊香;我聽見了它爽朗的笑聲——涼爽的秋風摩挲著樹葉,“沙沙沙,沙沙沙”;我看見了它為世間萬物涂上金色的染料,時不時地再添上幾筆醒目的紅。

站在院子里,看著陽光照耀下的大水甕,聽著秋風拂過大桑樹的低喃聲,我開始認真地回憶那個人,那個可愛、嚴厲且陪伴我長大的外婆。她很早就告訴過我:“沒有什么是不變的。”童年時,我覺得這句話是在說自然萬物的瞬息萬變;長大一些后,我覺得這句話是在說時過境遷,有些人、事終將會離去;如今,我才真正明白了這句話背后的含義,它讓我明白了時光流轉后的那顆平和、寧靜的心的珍貴。

雖然“變化”是常態,但只要我們知道自己為什么出發,清楚自己前進的方向,在繁雜、喧鬧的世界里始終保持一顆初心,就會離夢想越來越近。當然,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勇氣和堅持。

每個人都是在變化中成長,在成長中遇見更好的自己的。外婆的離去并沒有使我沉淪下去,我會牢記“沒有什么是不變的”這句話。

沒有什么是不變的,我們都在努力變得更好,努力用最深沉的愛、最豐富的經歷來寫就最美的詩——成長的詩。

(指導教師:劉慧玲)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