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抹紅色的記憶
作者:趙清卉
發布時間:2021-07-05 12:08:1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上學時雖然學過黨史內容,但現在對有些內容已經記得不太清楚了。今年全國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又引起了我的興趣。閑暇時,我捧起了《論中國共產黨歷史》等書籍,腦海中像過電影一樣想象著中國共產黨走過的艱難與輝煌。
我的老家在榆林定邊,地方不大,不過在革命戰爭時期,黨中央派三五九旅在此打鹽,成了陜甘寧邊區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有力支援了革命戰爭。
曾記得夏天的傍晚,我們端起了飯碗,搬了板凳,坐到院子南墻的楊樹下傾聽老人們講述過去的故事。
在這里,我就多次聽到紅軍在定邊的故事:1936年紅軍解放了定邊;1941年深秋,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王震率領三五九旅在“三邊”(定邊、靖邊、安邊)打鹽,有力地支援了邊區人民的抗戰斗爭,大大改善了陜甘寧邊區食鹽短缺的局面……這些隊伍的共同點就是他們的帽子上有一顆“紅五角星”,他們從不打擾百姓,還幫當地人砍柴、挑水,是為窮苦人打天下的。
跟著爺爺、奶奶們講故事的節奏,我們這幫孩子聽得入了迷,連睡覺都要父母們再三催促,我們便和爺爺奶奶們約定后面繼續講。
打那時起,“紅五角星”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們縣電影院經常送文化下鄉,時不時在鄉政府的空地上支起一塊電影幕布,用放映機播放電影。我們相約著一塊去看,《閃閃的紅星》里的潘冬子聰明、可愛、堅強、機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頭上的那頂帶有紅色五角星的八角帽讓我們羨慕不已。看完電影后,不管男孩,還是女孩,就模仿著電影的場景玩耍起來。大家用樹枝作槍、竹片作刀,用腰帶將寬寬的褲腳纏起來,然后纏著大人,要來一大塊紅色的布,叫來心靈手巧的姐姐,一起用鉛筆畫出五角星,用剪刀剪下來縫在各自的帽檐上。雖然大家的帽子顏色各不相同,但是“紅五角星”是相同的。就這樣,一頂頂五顏六色的、帶有“紅五角星”的帽子就做成了。我們戴上這一頂頂“紅五角星”帽子,和小伙伴們一邊哼唱著《紅星歌》,一邊撒著歡去玩打仗的游戲了。這些“紅五角星”帽子,讓我們幾個小伙伴兒興奮了好久。
那一年,老師帶著我們閱讀了《紅巖》這本書,書中告訴我們:年僅8歲的小蘿卜頭被敵人殺害在渣滓洞,烈士們任憑敵人的“皮鞭舉得再高”,但他們面對死亡,堅貞不屈,他們放聲大笑的英雄氣概讓我久久不能自已。讀完《紅巖》后,耳邊仿佛聽到了《繡紅旗》催人奮進的旋律,眼前仿佛看到了烈士們用一針一線繡出一面屬于革命者的“五星紅旗”的場景。
自此,這面紅旗,就一直裝在了我的心里。
后來旅游時到過青藏高原,看到了那條青藏鐵路,知道那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條鐵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線最長的高原鐵路;知道了十多萬建設大軍在“生命禁區”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用生命和汗水打通“天路”的感人場景。這些最可愛的人,他們克服了高原鐵路的三大世界性難題:多年凍土、生態脆弱、高寒缺氧。
其實沒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一場場洪澇災害、一次次抗震搶險、一回回森林滅火……不都是因為有了“紅色精神”才鼓舞了無數仁人志士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越過一個又一個障礙、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嗎?
這“紅色”從小伴隨著我、浸染著我。而今,在祖國的大地上,機關、學校、社區……到處都高高飄揚著五星紅旗。兒時記憶中的小小的“紅五角星”,已變成了我胸前的紅色黨徽。胸前的這團火是那么鮮紅、艷麗,砥礪著我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實現中國夢發光發熱。
作者單位:榆林市定邊縣第一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