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育懲戒這把“戒尺”
——實施教育懲戒中教師需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作者:張宏濤
發布時間:2021-07-05 11:27:4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以下簡稱《規則》)是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保障和規范學校、教師依法履行教育教學和管理職責,保護學生合法權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根據《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而制定的規則。《規則》首次對教育懲戒的概念進行了定義,規定教育懲戒是“學校、教師基于教育目的,對違規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定方式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明確教育懲戒不是懲罰,而是教育的一種方式,強調了教育懲戒的育人屬性,是學校、教師行使教育權、管理權、評價權的具體方式。《規則》強調,實施教育懲戒應當遵循教育性、合法性、適當性的原則,“符合教育規律,注重育人效果;遵循法治原則,做到客觀公正;選擇適當措施,與學生過錯程度相適應”。
《規則》指出,在確有必要的情況下,學校、教師可以在學生存在不服從、擾亂秩序、行為失范、具有危險性、侵犯權益等情形時實施教育懲戒。同時,根據程度輕重,《規則》將教育懲戒分為一般教育懲戒、較重教育懲戒和嚴重教育懲戒三類?!兑巹t》于2021年3月1日起實施。
近年來,因教師批評教育學生而導致學生走極端、意外傷亡的事件屢屢發生,很多老師因此怕學生、怕家長、怕媒體,不敢管,也不能管?!吨行W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的出臺和實施,為老師“撐了腰”,同時也為學生撐開了“保護傘”。教育需要懲戒成為社會共識,當然,也會有人擔心,懲戒失當會給學生成長帶來深遠的不良影響。教育懲戒的“度”到底應該如何把控?
個別自制力、自律性差的學生,老師的苦口婆心對他們不起作用;有時看似合理的懲戒,可能因學生個體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果等,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梳理細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學校、老師、家長、學生是達成這個目的最為密切的紐帶。當前,我們在熱議教師如何使用懲戒的同時,更要幫助教師處理好日常生活中的幾個關系行為。
首先,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切忌簡單粗暴,嚴禁體罰和各種高壓措施,更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
學生犯錯,輕則訓斥責罵,重則拳打腳踢;學生記不住,罰抄幾十遍;手機進校,一概銷毀;一人犯錯,株連全班;前有“范跑跑”,后有“楊不管”。學生違紀,尤其是課堂違紀,有些老師就會懲戒立威;學生沒有完成學習任務,老師依紀處罰以儆效尤。但是有些班規,如違反課堂紀律,全班同學打他兩巴掌;座位浮動制,成績好的坐前排,反之調到后排,明顯有悖現代教育思想,體罰如果披上了班規的“堂皇外衣”,就會為師生關系埋下隱患。體罰和變相體罰,不僅達不到管理學生的目的,而且簡單粗暴,有損學生身心,有時更會導致師生矛盾升級,引發家校沖突。正因為如此,我國《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明文禁止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當前,部分家長護犢心切,對老師無限苛責,讓老師處境如履薄冰。
所以,教師處置頑劣學生的方法力度,就要用心權衡。要消滅壓服、減少懾服、鼓勵說服、表彰收服、追求心悅誠服。我們支持有理有度、公平公正的懲戒教育,但是侮辱謾罵、嘲笑誹謗、諷刺挖苦、訓斥恐嚇的軟暴力;粗暴蠻橫、指使學生互打或教師親自打人的硬暴力;長時間罰站、罰做高強度、高難度、危險性活動;搞株連處罰、歧視、有失公正的懲戒,很有可能造成學生肉體心靈人格的傷害,嚴重侵犯到未成年人的基本權益,相關部門已經明令禁止。當然,家長體罰孩子由于沒有規則束縛的負擔,更沒有社會輿論的壓力而變得“順理成章”,實際上,家長體罰孩子也是錯誤的。
其次, 教師與學生的交往行為需要保持適度距離。
過分的親密與疏遠是師生關系上的兩個大忌。曾子曰:“狎甚則相簡,莊甚則不親。”過分親昵就相互輕視,過分莊重就沒有親切感。教師與學生保持距離要遵循四字原則:一是“親”,自信、大方、親和;二是“公”,處事公平、公正;三是“雅”,優雅不俗;四是“度”,不可過分親近。《美國優秀教師行為守則》第八條寫道:“不要和學生過分親密,但態度要友好,記住自己的目的是尊敬,而不是過于隨便?!庇幸恍├蠋?,往往容易走極端。講改善師生關系,就不分彼此、不分你我;講師道尊嚴,便認為教師權威不容挑戰。師生交往距離恰當,有利于調動師生雙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形成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教育氣氛。
國內外有關師生交往過密,進而發生猥褻等情況的案件時有報道,偏遠農村、山區、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等問題更為突出。近年來,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公安機關嚴厲打擊、周密防范的工作機制受到充分肯定。
再次,教師與家長的交往行為應該平等尊重、謙和有禮,溝通合作,家校攜手。
教師在與家長的關系中處于主導地位,但是兩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尊重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前提。無論學生家庭貧富、家長社會地位高低,教師要做到不卑不亢,不要因為家長的強能力而格外關照,對孩子關懷備至;也不要因為家長的弱實力而對家長頤指氣使,對孩子少了耐性。對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客觀分析癥結所在,公正評價學生表現和家長的家庭教育,與家長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不要動輒就向家長告狀,不要當眾責備其子女,更不能一味地訓斥指責家長。教師尊重了家長,一定也會贏得家長的尊重。
傾聽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藝術。家長提出意見建議時,教師要虛心聽取,因為絕大多數的家長,不是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不會做出冒犯教師的行為。面對分歧,教師要善于反思自己的工作,把家長的“非難”當成是對自己工作的監督和促進。如果家長對學校的教育是持懷疑和否定態度的,這個時候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引起軒然大波。
作為家校聯系的重要形式,家長群的管理也不容小覷。寶氮子校制訂了家校網絡交流平臺“五要五不要”管理規定,要求在家長微信群、QQ群發布信息要遵循“五要”:要符合教育方針和政策;要注重實效;要傳遞正能量;要文明有禮;要規范嚴謹。“五不要”:一是休息時間不要發;二是作業、成績排名等不要發;三是未經許可的求助、慈善、募捐等活動信息不要發;四是與工作無關的言論、圖片、鏈接等信息不要發;五是他人隱私信息不要發。
最后,教師處理學生糾紛要冷靜理性、公平公正、以理服人。
學生是伴著錯誤成長的。所以教師要以冷靜理性的心態去處理學生之間的摩擦糾紛、矛盾沖突。寶氮子校處理學生矛盾糾紛提出“六要”:要愛護;要公平;要及時;要耐心;要靈活;要持之以恒。對于學生打架罵人、說謊作弊、小偷小摸、損壞公物等日常問題行為,老師一定要認真對待,及時糾正處理,切不可讓問題堆積、矛盾激化。要教育學生冷靜忍讓,學會換位思考,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教師也要教育家長切莫自行參與到學生矛盾處理過程中,必要時,學校、老師和家長一起協調解決。
近年來,中小學生欺凌事件觸目驚心,超乎成年人想象。2017年12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將中小學欺凌綜合治理作為中小學校園安全的重要內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校園欺凌現狀報告顯示,全世界每年有將近2.46億兒童和青少年遭受欺凌,40%以上的學生因為害怕或者羞恥而沒有告訴任何人,四分之一的學生不知道遭受欺凌之后應該告訴誰。作為教師應認真審慎處理學生欺凌事件,反對夸大、化小或者麻痹大意,避免引發更大事件。
教師不僅要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更要加強法律法規的學習,依法治校、依法執教,既是保護學生,也是保護自己。教師教育教學行為要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在實施教育懲戒中更應注重育人本位。把握好教育懲戒的尺度與溫度,把握好以上幾個關系行為,才能共同營造良好教育生態,從而實現最佳育人效果。
作者單位:寶雞市寶氮子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