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期已經過去一大半了,可是一年級學生還不會掃地,一年級班主任幾乎把教室衛(wèi)生包攬了,多數學生每天帶兩套就餐器具,早上、中午吃完飯后將餐具帶回家里讓家長清洗……學生雖來自農村,每天腳踩土地,卻無意親近自然,分不清本地各種農作物,也不知道農作物種植節(jié)令。學校曾對學生勞動狀況開展調查,結果顯示90%的學生缺乏真正農耕勞動的體驗,可以說即便是農村孩子也存在勞動意識薄弱,動手實踐能力差,不想勞動、不會勞動、不珍惜勞動、沒有良好的勞動習慣的現象。然而,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由途徑。如何改變現狀,如何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chuàng)新,如何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之精神,我們近年來進行了思考與嘗試,讓學生在系統(tǒng)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把握勞動育人導向,高度重視勞動教育

圍繞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著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中層領導為副組長、班主任為成員的勞動教育領導小組,全面統(tǒng)籌安排勞動教育工作,保障勞動教育的實施。

學校確保學生完成每周一課時的勞動教育實踐課,并結合優(yōu)勢資源,加強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積極探索適合本校學生發(fā)展的勞動教育模式。開設了農耕、茶藝、烘焙、海模、勞動實踐等校本課程。

根據教育目標,針對小學不同學段學生特點,小學低年級主要圍繞勞動意識的啟蒙,讓學生做好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勞動意識和樂趣、知道人人都要勞動。小學中高年級主要圍繞勞動習慣和勞動觀念的養(yǎng)成,讓學生做好清潔衛(wèi)生、分擔家務、生產勞動、公益勞動等日常小事,體會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勞動最光榮的精神。其中校內日常勞動和實踐基地的生產勞動是學校勞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日常勞動,比如,學生個人書包的整理、營養(yǎng)餐碗筷的清洗、教室衛(wèi)生、樓道衛(wèi)生、廁所衛(wèi)生、公共場地衛(wèi)生、宿舍內務整理、簡單公物維修、校園綠化等勞動,都會合理安排到學生個人和班級,凡是學生力所能及的日常勞動任務都由學生自主完成。校內生產勞動,主要指學生在我校勞動實踐基地開展的農業(yè)生產勞動。

學校因地制宜,開展各種勞動實踐

“禮尚倉廩”課程理念的提出,一是基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教育部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的新時代要求;二是基于地域文化指引。學校利用“禮尚倉廩”創(chuàng)客空間,通過勞動實踐,創(chuàng)新育人新途徑。

首先,創(chuàng)設勞動空間,實施環(huán)境育人。學校依據糧倉資源創(chuàng)設了實踐基地和3個室內空間,充分發(fā)揮勞動實踐基地、主題部室環(huán)境育人的功效。分別是實踐基地——承趣別院,農耕文化活動室——耕讀有館,茶文化活動室——問茶空間,海模課程活動室——天清碼頭。勞動實踐基地中有花園、茶園、菜園、荷塘,讓師生不出校門就仿佛到了大自然,走在了田間地頭。主題部室的內設環(huán)境、教學設施不僅與校本課程緊密結合,同時還呈現有勞動元素、勞動氛圍,為學生提供勞動平臺,供學生動手實踐操作。如耕讀有館中,過去的勞動工具、生活用具的展示、勞動場景的展現,問茶空間中有茶葉的制作圖、茶點的制作、茶水的沖泡,海模課程中海模的制作、海模的試航等。

其次,注重勞動體驗,倡導實踐育人。體驗是最好的教育。讓學生走出課堂,在校園內走向田間地頭,親身參與農作物的選種、育苗、栽種、養(yǎng)護、收割。學校以班級為單位,把室外勞動基地劃到班,讓3至6年級學生在各自的“自留地”上勞動。各班根據兩個原則選取種植的農作物,一是適合當地氣候、土質的作物,二是各學科中所涉及的農作物(如語文課中的《落花生》《憫農》《小池》,思政課中的《大米是怎么來的》等)。分別種植的有糧食作物類如水稻、小麥、玉米;蔬菜類如蓮藕、土豆、白菜、蘿卜、大蒜、四季豆、豇豆等;油料瓜果類如冬瓜、南瓜、向日葵、葡萄、花生等,花草類如紫薇、櫻花等20余種花草樹木,校園內時刻生機盎然、瓜果飄香,學校勞動基地仿佛就是大自然的濃縮,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學生利用收獲的農作物,設計制作簡單的美食、農作物標本,在整個勞作過程中,學生知曉了多種農作物的特性、價值以及種植技術,切身感受到勞動帶來的喜悅、勞動創(chuàng)造的幸福及“一粥一飯”的來之不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自然形成了熱愛勞動、生活自立、勤儉節(jié)約等優(yōu)秀品質,而這些潛移默化的影響強于任何說教。

最后,把勞動實踐與學科教學相融合,實施全面育人。勞動實踐不是只為了勞動,勞動基地空間的打造并非獨立,而是把勞動教育與國家課程緊密結合、相輔相成,促進學科間相互融合,全面滲透德育、美育、智育、體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例如,學生種植的花生,在勞動中學習語文——讓學生觀察花生的生長過程,學寫觀察日記,同時更好地學習《落花生》這篇課文;在勞動中學科學——花生為什么上面開花下面結果;在勞動中學品德——感受花生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優(yōu)良品質,做人要做一個像落花生一樣的人,不張揚、務實有用,不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種植向日葵——在勞動中學科學,學生觀察記錄向日葵隨光照影響的變化,引導學生了解向日葵為什么跟著太陽走,從而提升科學素養(yǎng)。種植水稻——讓學生更深入地學習古詩《憫農》及四年級思政課《大米是怎么來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勞動果實來之不易,應該節(jié)約糧食,反對鋪張浪費。勞動基地的地塊形狀,涵蓋了小學階段數學課本中所有的平面圖形——讓學生在勞動中學數學,低年級的學生在這里直觀地觀察圖形、認識圖形,中高年級學生在這里對這些地的周長、面積、發(fā)芽率、畝產量等進行測量或計算。諸如此類,美術課可以在勞動基地空間寫生,音樂課可以在這唱勞動歌曲等。

建立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科學評價成長

在活動過程中詳細記錄學生勞動中的關鍵表現,如勞動次數、勞動態(tài)度、實際操作、勞動成果等,以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和學生互評等3種方式對學生在勞動中獲得的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進行綜合評價。

安康市漢陰縣平梁鎮(zhèn)中心小學在實施勞動教育中,以開放的課程形式、豐富的勞動實踐體驗受到師生的青睞,不僅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更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親密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機會,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逐步養(yǎng)成,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明顯增強,達到了育生、育師的目的。2020年“禮尚倉廩”創(chuàng)客空間(勞動實踐基地)被安康市委宣傳部、市團委命名為“青少年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讓勞動意識根植到每個學生心中,讓學校每個學生愛勞動、會勞動,促進他們全面發(fā)展,引領他們創(chuàng)造色彩斑斕的童年,為走好有意義的人生之路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安康市漢陰縣平梁鎮(zhèn)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