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高質量發展,應徹底拋棄“減負”之說!
作者:王彬武
發布時間:2021-07-05 10:29:0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進入新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時代主題。高質量發展必須面對主要矛盾,解決“創新能力不適應”的問題。在教育領域,中小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幾十年來就像附著在中國教育肌體上的“癌細胞”。有人戰勝了它,成為教育的成功者;有人被它擊敗,成為教育的失敗者。為解決這一“病癥”,多年來,從國家到地方出臺了很多減負政策,要求縮短學生學習時間、限制作業時間、減少考試次數等,結果卻是“越減負擔越重”。原因就在于,這些舉措都沒有切中學生學習的“要害”。
僅把學習中的困難理解為負擔,是把復雜問題簡單化,忽視了學習的真相。如果不能認清學業負擔的本質,從根本上明晰減負的關鍵,中國教育就談不上培養創新人才,也談不上高質量發展。拋棄“減負”這個概念,就是要求從更深層認識學生學習問題,而不是簡單地用學業負擔掩蓋教育的全部問題。
學業負擔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基因
作為教育的沉疴舊疾,學業負擔有著深刻的社會文化根源。
一是傳統文化把勤奮刻苦學習推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社會上流傳著很多勵志的故事,如頭懸梁錐刺股、聞雞起舞、囊螢映雪、鑿壁借光等。
二是傳統文化更注重學習的外在目的,對學習的理解偏重功利化、實用性,強調學以致用,忽視了學習的超越性,導致學習的意義感喪失。中國社會一直有“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人們把學習當作“光宗耀祖”“出人頭地”的途徑。我們鼓勵學生學習,潛意識里都有一個邏輯——好好學習,上好大學,將來找一份好工作。唯學歷、唯文憑正是這一思維的結果。
學生學業負擔在很大程度上是這些文化根源造成的,減負也正是以這種文化心理作為邏輯起點的。
教育高質量發展,要從學習本身出發對待學習
高質量發展要求面對錯綜復雜的現象,用系統性思維解決現實問題。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本質,是對教育的短視化、片面化、簡單化理解。短視化,是指把升入好大學當作學生接受教育的終極目標,忽視學生終身發展所需的學習能力培養;片面化,是指把人的發展局限在學業成績這一單一維度,忽視對人的信念、價值、道德、人格等的塑造;簡單化,是指把學生學習理解為投入—產出的過程,時間上高投入、方法上高重復,忽視學習影響因素的復雜性、學習規律的多變性及學習策略的高階性。
在教學層面,學業負擔表現為學習時間過長、學習強度過大,但這只是表象——低層次、低效率學習的根本問題是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僵化、機械化,導致學生感覺學習枯燥、乏味,以致厭倦學習,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學習強度和學習時間的問題。那么,為什么教師和家長會選擇并迫使學生接受這種低層次的學習方式呢?因為人總是避重就輕、趨利避害,這種機械重復、“填鴨式”的學習,會讓教師和家長感到心里踏實。而這種低層次的學習,顯然與高質量發展風馬牛不相及。
減負政策要求縮短學習時間、限制作業時間、減少考試次數、保證課外活動,這些舉措只看到了學習的表象,而沒有觸及學習的本質。根據美國教育家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法,教育目標可分為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大領域,其中,認知領域的目標又可分為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層次。識記、理解知識只是學習的初級水平,需要反復訓練,可能很機械,但是必須經歷。而高階的學習很難用時間衡量其效果,學習時間長是不是學業負擔難以判斷。由此看來,規定作業時間對小學生可能是一種減輕負擔的有效措施,對中學生而言卻如同隔靴搔癢。
談到學業負擔,人們往往將之歸咎于升學考試壓力。然而,考試和教育相伴而生,任何國家的學生都不可能免于考試:一方面,國家需要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另一方面,考試也是檢測學生學習成效的必要手段,是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考試本身沒有錯,問題出在人們對待考試的態度上。名目繁多的考試不可改變,崗位競爭帶來的學業競爭不會消失,一味強調減負,解決不了學習帶來的焦慮,也不符合家長對學生學習的期待。
教育高質量發展,應以理性態度對待教育和學習
現實中,家長和教師對待學生學習,從認識到行為都欠缺理性,主要表現為不了解學習、漠視學習。家長不知道該給孩子報多少輔導班,教師也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學生學習困難的問題。
從元認知的角度看待學習,我們會知道:人并不天生喜歡學習,學習是對人天性的挑戰,學習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必須付出努力,學習的過程就是直面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失敗是正常的,有成效的學習一定是有難度的,越輕松的學習效果越差。面對學業成績差的孩子,教師和家長是否了解導致他們學習障礙的深層原因?孩子不能持續投入學習,是因為習得性無助,還是注意力缺陷、閱讀障礙或寫作障礙,抑或是獎勵、分數等外部動機的失效?在教學中,階段性的測驗是不是有利于學習?反復訓練是否有利于對知識的長期記憶?作業的價值和形式應該如何體現?學習指導中是不是解決了學習習慣和時間管理的問題?這些家長和教師常見的困惑,需要用學習科學的研究成果去解決,而不是一味地強調學生該如何努力——這才是高質量發展的體現。
從學習本身來看,學生的學習體驗差,家長的教育焦慮,學校和教師面對的教學業績壓力,究竟是情感問題還是理性問題?就家長而言,教育焦慮更多源于他們在情感上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學業失敗,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無緣上名校。他們很少能從理性出發,尊重和接納孩子。這種焦慮導致家長經常會在學習問題上與孩子產生對立、分歧甚至沖突,致使孩子非但體驗不到學習的意義感,甚至喪失了尊嚴感,如此一來,何談高質量教育?
教育高質量發展也需要評價的高質量。目前,學生學業評價存在簡單化、單一化的問題,基本是以考試的方式給學生排名,而且一排了之,沒有發揮好評價結果對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的診斷、激勵和改進作用。這不是教育高質量發展應有之義,我們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有機的評價系統:用結果評價解決學生學習中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達標的問題,用過程評價指導學生學習策略與方法,用增值評價判斷學生的心智結構和能力成長結構,用綜合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目前的減負,主要是減少讓學生感到疲憊不堪的考試練習,但真正作為一種診斷和改進手段的考試測評,還是應該鼓勵的。
媒體經常曝出一些學生因厭學或學業失敗而自殺的消息,每次人們都會聲討、痛斥現在的教育扼殺學生的生命力、創造力,并強烈要求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在此情形下,為教育辯護顯得很無力。但深入分析這些極端現象就會發現,很多孩子出現問題,學業僅僅是表面原因,更深層的原因可能是家庭關系緊張、父母期待過高、對學習階段性困難認識不足等,這些問題不會因為減輕了學習負擔而消失。如果把學生的種種問題都歸結為學業負擔過重,有以偏概全之嫌。
幾十年來,對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天天喊打,不但沒有解決根本問題,還讓學校、教師和家長無所適從。如果僅僅從教育低層次、表象化的癥結中尋找出路,而沒有用科學理性的觀念和方法觸及學業負擔的根源,自然收效甚微。在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今天,我們理應拋棄“減負”這一過于片面的提法,用優化學習、完整學習等改善學生的學業狀態。
(作者系陜西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處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