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生老師說:“教師要自強不息,不斷超越自我,才能勝任育人工作?!?/p>

2017年2月,我的課例“第五節 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被評為“2015-2016年度‘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陜西省級優課。陜西省舉辦的第二屆、第三屆微課大賽,我都有參加。剛開始接觸微課時,受制作水平和時間限制,我的視頻多以介紹知識為主,當時我拼命模仿第一屆微課大賽一等獎作品的時長、語速、聲音、字幕等,唯獨忘了微課的靈魂是設計。微課“認識地球”“澳大利亞的位置、領土組成、首都”分別被評為榆林市第二屆、第三屆數字故事和微課制作評選競賽的二等獎和三等獎,離我心心念念的一等獎相差甚遠,察覺到自己并沒有進步后,我陷入到了一種教學恐懼中,無知、無能和不被認可、不夠優秀的感覺伴隨了我一年多。

偶然間,我在網上發現可以付款1000元“買”微課,前提是只提供課題,付款人不能對微課設計提出建議,只接收成品。思索再三,我還是“買”了。一個月后,我收到了寫著我名字和學校的制作精良的微課“非洲是什么樣的呢?”這節微課不僅選題好,拍攝畫面清晰,還有專業播音員配音,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好微課,可它不是我的。當時陜西省舉辦微課大賽,我走到校長辦公室毛遂自薦,想代表學校去參賽,現在已經忘記校長當時的語言和表情,只覺得自己臉上發燙。我知道寫下這些,可能會被同行嘲笑,但這正是我當時作為新手教師在面對教育信息化中的自我成長、自我反思?!度诵缘娜觞c》中,戴爾·卡耐基寫道:“如果你錯了,就迅速而真誠地承認?!蔽疑钜詾槿弧,F在在初中工作,我經常感覺這是我青少年時期校園生活的重現,仿佛那些教過我的老師依舊陪伴著我,仍是我人生旅途的向導,時刻提醒我在精神和人格上,在事業境界和生命格局上要不斷攀升,這樣職業的快樂才能“悠然”而生。

在陜西省人人通平臺,我看到一個老師上傳了微課“小熊學地理”,風趣幽默的卡通形象立即引起了我的注意,原來作者是中國地理學會會員、山東省地理遠程研修專家組成員郭成強老師,我加了他的微信,訴說了我的現狀與困惑,他立即發過來七年級下冊全部的微視頻和對應課件讓我學習,并告訴我:“不要丟掉職業尊嚴去迎合評委、迎合學生。”我回過頭審視自己,才意識到:廉價的模仿吸引不了評委,更別提吸引學生了。于是便開始試著去理解作為一個教師應該擁有的個性,并順應本性去學習可能對自己有幫助的策略。

2019年11月,我接到陜西省優秀教學能手鄧海英老師的電話,她提議讓我錄制3節八年級地理微課,我花了一個禮拜自學新軟件“萬彩動畫大師”,做成微課“中國的地形——高原”,被收錄進陜西省名師資源庫中。在講到中國的地形課程時,播放給學生們看,深受他們喜愛,一位學生在與我聊天時說:“老師,你的微課中涉及的青藏地區的河谷農業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雖沒有去過西藏,但是您讓我知道了在那種寒冷的地方還能發展種植業,我長大了一定要去西藏看一看!”得到學生的肯定后,我仿佛找到了方向:要站在學生“學”的立場上,考慮“怎么教”和“教什么”,著重考慮如何讓學生參與到地理學習中來。

2018年暑假,我被榆林市電教館聘為“英特爾未來教育”橫山區主講教師,培訓受到了橫山區第三小學領導和教師的一致好評。2018年12月,陜西省開展第四屆微課大賽,我要尋找一種更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靜思之下,我意識到地理教學必須打破常規,我要用聯系的視角從事教育,每個人的學習都是建立在理解、資源和興趣之上的,于是帶著這些理解,我開始了STEAM案例的準備,摒棄模仿,通過不斷摸索,我逐漸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和風格,迅速進行教學設計,“巧手工程師”用木工來做機器人,下班后我就去榆林市STEAM俱樂部學習簡單的木工操作,包括磨床、膠槍、迷你鋸的使用。那時候,小女兒出生剛滿6個月,深夜伴隨著她均勻的呼吸聲,靈光乍現時我就隨時記錄下來,就這樣持續了一周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我漸漸意識到:教師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自我改變。首先是觀念的更新,教師要做一個有前瞻性思想的,一個敢于挑戰新知、挑戰自我的人。

有個環節是“前衛編程師”,大一時我接觸過Linux C語言和VF,畢業后再無涉足,因此編程于我而言是“白首如新”,不過我迅速打破心理障礙,抽空便去STEAM俱樂部學習,最終學會了簡單的計算機編程語言,并熟悉該領域盡可能多的知識和細節,夜晚借助互聯網資源進行備課和資料整理。為了讓學生熟悉平臺界面,初步感受機器人是可以用程序控制的,我讓學生自己編輯程序,運行機器人。至今我都難以忘記的是在“讀懂一個范例并運行機器人”中,我因為自己的學習情況,認為難度很大,學生可能會很難完成,便將教學實踐中“機器人曲線行走”難度降低到“機器人直線行走”,可在實際的課程實施中,發現學生的操作如“探囊取物”般簡單。這堂課改變了我對教師的理解:技術所要求的新技能經常是教師在其專業發展中沒有學過的,教師需要具備學習新技術的能力。一名教師不可能做到樣樣精通,因此優秀的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學習者。

這樣做出的STEAM案例“走進機器人——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的邂逅之旅”被評為陜西省第四屆中小學微課暨信息化創新大賽一等獎。我太驚訝了!但也有了新的認知:把學生的創新意識帶到課堂上,讓奇思妙想融入到現實生活中,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

這一獎項極大地鼓舞了我,我突然明白了應該如何上好一節課,渾身充滿了力量。帶著對學生的愛、對課標的詳細解讀和對教學的全面思考,在付出時間和精力后,我在2019年的夏天被評選為陜西省教學能手,2020年被榆林市電教館邀請作為新媒體新技術的評委代表進行發言,2021年被聘為榆林市新媒體新技術初中文科組評委,且教且學,此時的我已經適應了教育信息化所帶來的沖擊。今年,我帶八年級的地理課,時間緊任務重,面對出生在信息時代的學生,遇到問題,我隨時利用短視頻和各類信息資源助力地理教學。例如:2020年12月26日的“西銀—西成”高鐵開通運營;秦嶺以一己之力擋住南下冷空氣;橄欖油的主要產地;2021年3月15日,我國北方及西部部分地區出現十年一遇的強沙塵暴天氣;2021年3月24日的“長賜號”貨輪擱淺引發的大堵塞;日本的長屋等。

利用信息化教學,我有了太多新的發現。學生們對世界的探索和思考,就是發現未知事物的過程,這種過程令人興奮。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創造一些能夠啟發學生的瞬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會產生強烈的成就感。培養堅持不懈的精神也是非??少F的能力,這種能力也能帶領學生走向成功。教育信息化開辟了連接現在與未來的通道,相信在未來,教育信息化可以助力下一代成為問題解決者和責任擔當者。

作者單位:榆林市第十一中學

(作者系陜西省第四屆中小學微課與信息化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獲得者)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