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成長營”由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邊玉芳出任“營長”,12個從全國征選的3-6歲的孩子,在真實情境中完成12門成長體驗課,家長則全程通過直播看到自己孩子的另一面。通過“獨立意識、規則感、社交、抗挫、集體榮譽、探索、毅力、想象力、安全感、愛與表達、協作、感恩”這12個主題,邊玉芳想告訴家長:培養一個幸福的孩子,比培養一個成功的孩子更重要。不要小看孩子,一切皆有可能。

3-6歲是孩子可塑性最強的關鍵時期

問:孩子的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身心特點和發展的敏感期,3-6歲兒童家庭教育要開始面臨孩子社會化的課題。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后的表現,是否也相當于之前家庭教育的一張答卷,折射出不同家庭的兒童觀和教育觀?

答:可以說是一張暫時的答卷。進入幼兒園之后,孩子第一次接觸真正意義上的集體,他們在0-3歲接受了怎樣的家庭教育,就會在幼兒園階段有所展現。比如從12位萌娃的入營表現,就能發現之前的家庭教育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痕跡,有的孩子很有規則意識,有的孩子很有同理心,有的孩子還需要學習社交技巧等。

之所以說這是“暫時的”,是因為欠缺的部分完全可以抓緊3-6歲的關鍵時期培養起來。3-6歲是孩子獨立性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孩子腦發育迅速、可塑性發展最強的時期之一,世界上所有教育發達國家都特別重視這一階段孩子的成長,這幾年我國也出臺了一系列有關學前教育的文件來守護孩子的成長。所以這一階段,父母一定要注重孩子良好習慣和品格的培養,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問:近年來,教育部門一再強調小學零起點,嚴禁幼兒園小學化,有的家長理解為學齡前兒童的任務就是游戲和玩耍、開心就好,這樣理解對嗎?

答:2018年,教育部出臺文件專項治理幼兒園“小學化”,五項治理任務中首當其沖的就是嚴禁教授小學課程內容,這不僅是為了緩解當下家長們的育兒焦慮,讓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也遵循了幼兒身心發展規律。

但是,小學零起點并不等于零準備。幼小銜接肯定要提前準備,對孩子絕對放養、完全不加管束,肯定是不行的。游戲和玩耍是幼兒探索、學習的重要方式,他們在游戲中習得規則意識、分享意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但并不意味著“只要孩子玩得開心就好”。比如成長營中姌姌家的教養原則就是“隨她高興”。聽起來很尊重孩子,說明姌姌的心情就是他們家的規則,她不開心家長就會妥協。導致姌姌進入集體后,習慣性地采用哭鬧的方式解決問題,對她融入集體非常不利。所以說,零起點不等于完全放養,家長要把心思花在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和優秀品質上。

問:但更多的家長是在“準備”上下功夫,唯恐孩子上學以后跟不上。比如給三四歲的孩子買來描摹數字、字母和漢字的套裝,孩子為了筆觸準確,小手握筆就會非常靠近筆尖,這樣的“準備”得不償失吧?

答:這樣的準備不符合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發展規律。3-6歲孩子的注意力、手部精細動作等都還在發展過程中,很多孩子根本就沒辦法學會寫字。為了讓孩子達到要求,家長可能會威逼利誘、心理控制等,弄得家里雞飛狗跳,家長越來越焦慮,孩子也不快樂。

比如成長營中的黃小桃,背作業背不出來,媽媽就抽自己耳光,把孩子都嚇到了。有研究證明,即使孩子在學前階段學了很多東西,可能剛入小學的時候有一定優勢,但半年或一年,頂多到了三四年級就蕩然無存。相反,過早開始知識的學習,還會導致孩子從小對學習失去興趣,還沒開始上學就已經厭學了,很不利于培養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12門成長主題課注重孩子積極品質的培養

問:這次成長營為什么將“獨立意識、規則感、社交、抗挫、集體榮譽、探索、毅力、想象力、安全感、愛與表達、協作、感恩”設計為3-6歲兒童的成長主題?

答:這些主題其實是在回答“3-6歲的孩子到底應該學什么”。兒童在這個階段形成的性格、品格和很多習慣將伴隨終生。

這12節成長課,沒有一節是知識教育課。第一節課是獨立意識,就是跟父母順利分離,自己睡覺、起床、洗漱、穿衣等,是獨立生活的第一步。第二節課規則意識,是后面課程的基礎,每個孩子都必須遵守同樣的規則,才能在集體中共同游戲、生活。然后根據3-6歲幼兒的認知發展特點、社會交往發展特點與心理品質發展特點,我們分別設計了想象力、探索、社交、集體榮譽等課程。這12節課,都是關注3-6歲孩子成長的關鍵任務,注重培養那些能夠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的積極品質。

問:如果兒童在某個主題的發展上有所欠缺,會導致什么后果?

答:其實孩子入營的時候,這些后果已經初步顯現了。有些孩子欠缺社交訓練,不懂得恰當表達自己的交友需求;有的孩子欠缺規則感,完全沒法融入集體,會跟同伴產生沖突,甚至大打出手;有的孩子被保護得太好,從小就沒經歷過什么挫折,所以抗挫力低,非常脆弱……如果家長還不重視,孩子將來在人際關系、抗挫力發展等方面很可能會出問題,影響他的人生質量。

問:早在2007年,日本社會學家三浦展就提出父母應該在家庭生活中把孩子養育成身體好、性格好、生活習慣好的“三好學生”,否則孩子到了學校很可能成為“差生”。社會學家所說的“三好”和成長營的12個主題,似乎是殊途同歸的?

答:社會學家提出的“三好學生”是基本符合家庭教育觀念的,與我們的12個主題有共通之處。父母確實要從小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不讓孩子變成所謂的“差生”。但孩子的可塑性很強,有些問題通過家校協作、家長改變教養方式,還是能夠改變的。

成長營中的孩子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很注重家庭教育,孩子發展得較好或非常好;第二類可能有一些問題,但通過引導和教育可以較快改變,比如不懂得恰當表達自己的需求、不太守規則的維尼,看起來令人頭疼,但問題不難改變;第三類孩子在性格、情緒、行為方面都有一些問題,背后有比較復雜的家庭等因素,改變起來很困難,需要得到專業的幫助。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獨立性

問:今天的年輕父母被大量販賣焦慮的自媒體、商業機構包圍,急需科學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這次擔任“邊邊營長”,您近距離地觀察到他們育兒觀中有哪些似是而非的東西?

答:孩子們在真實情境中的自然表現非常有意思,我們經常會圍繞育兒觀展開討論甚至爭論。比如孩子之間發生沖突,大人要不要干預?維尼和仔仔打架的時候,在日常情境下很可能會被大人拉開。我認為沖突是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3-6歲兒童學習社交技巧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處理同伴沖突。我判斷維尼和仔仔并沒有很明顯的社會化缺陷,只需要培養一些社交技巧,相信他們能夠自己處理,能夠從沖突事件中學習同伴交往的技巧。

再比如,成年人如何處理情感與理智的沖突?孩子違反規則了,但是不愿意接受懲罰,我們是順從情感,安撫他、忽略他的問題,還是理智、“不近人情”地實施懲罰?維尼和雷雷第一次違反規則的時候,教官的“通融”暫時安撫了孩子的情緒,但是規則就被打破了。后來的種菜環節,姌姌又通過哭鬧逃避了懲罰,規則教育其實就沒有任何意義了。所以教育孩子時,要區分開理智和情感,心疼孩子、安撫孩子的情緒是必要的,允許他哭、讓他發泄一下,但是等他冷靜下來之后,該懲罰就要懲罰,規則的底線不能破。成人永遠在妥協,孩子就永遠長不大。

問:您作為心理學家走出象牙塔來做這個面向公眾的教育實驗,“不要小看我”傳達了什么理念?

答:許多家長往往不自覺地“小看”孩子:覺得孩子年紀小、不懂事,就總替他們做決定;覺得他們身體小、不能吃苦,就替他們包辦一切;甚至孩子到了中學、大學,還是覺得他們沒長大,凡事都要操心。其實,孩子一直都很厲害,只是你沒有看到而已。

很多孩子入營之后表現出來的獨立、成熟、同情心、榜樣作用,讓看直播的家長大呼吃驚。“不要小看孩子”,就是希望家長看到孩子作為個體的獨立性,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保障孩子的家庭參與權和發展權,采取民主平等的教養態度,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嚴。同時,還希望家長看到孩子的獨特性,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恩賜,有他自己的性格、喜好、行為方式,家長不能被社會上的育兒焦慮所裹挾,而應該看到自己孩子的天性,因勢利導。培養一個幸福的孩子,比培養一個成功的孩子更重要。

家庭教育本來是親子共同成長的美好經歷,但近年來,太多因親子沖突、孩子情緒問題導致的悲劇令人唏噓。用學術研究服務現實需要,是我的社會責任,也是我參與這個教育節目的初心。希望能幫助父母分辨五花八門的家庭教育觀念,有效緩解育兒焦慮,讓家庭更和諧,讓孩子更健康、更快樂。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