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貴高原、青藏牧區、四川大涼山、內蒙古脫貧縣……50余天內,行程數萬里。日前,陜西師范大學13位黨委常委分別帶隊,組織校內專家學者、中青年教師深入四川省、陜西省、云南省、貴州省、西藏自治區、重慶市、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等西部12省區市以及海南省調研。調研組通過召開座談會、問卷調查、走訪慰問等形式,全面了解西部各省區市基礎教育現狀,精準對接西部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三區三州”地區的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對師范大學辦學的需求。

走進基層,了解西部基礎教育最真實的需求

陜西師大校長游旭群表示,“百校行”西部基礎教育服務對接活動是學校黨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在加強對接中主動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積極履行師范大學主責主業的使命,不斷提升服務基礎教育能力和水平的一項重要舉措。

“百校行”西部基礎教育服務對接活動期間,陜西師大13支調研組共走訪69個省市縣教育行政部門、149所中小幼學校,發放調研問卷85334份,召開調研座談會151場,看望工作在基礎教育一線的校友近700人。其中,走訪了38個脫貧縣,走訪了邊境地區的9個縣級教育局、31所中小幼學校,召開座談會35場,全面了解當地基礎教育發展情況,廣泛聽取當地基礎教育發展需求。

“希望陜西師大今后能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建立師范生實習基地、開展教師教育課題研究,讓‘紅燭’閃耀瀾滄、把論文寫在邊疆,對本地基礎教育發展提供切實的幫助和支持。”云南省邊境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教育體育局局長楊彬談道。

每到一地,調研組仔細傾聽當地師范院校、教育部門負責人、校園長、教師、校友代表對學校建設發展的意見建議。青海省教育廳有關部門負責同志表示,希望能進一步在教師隊伍建設、教育綜合改革、民族教育、教育信息化改革、基礎教育質量評價監測以及師范生培養等方面與陜西師大展開更充分更深入的合作交流。

陜西師大黨委書記李忠軍說:“建成教育強國,離不開西部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的教師是關鍵。師范大學的社會分工和責任使命就是培養優秀的人民教師乃至教育家。在建成教育強國的過程中,我們要緊密對接基層,杜絕閉門造車,明確需求,及時調整辦學育人舉措,為西部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辦實事解難題,扛起師大責任

深入西部,映照初心。調研期間,調研組時刻將“為群眾辦實事”牢記心間,努力為解決當地基礎教育面臨的難題貢獻師大智慧。

陜西師大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師定向培養重要指示精神,2021年面向中西部省份實施國家“優師專項計劃”,為實施區域定向培養志存高遠、樂教適教的優秀教師和未來教育家,根據各省份實際需求,招收各學科本科定向就業師范生150人,本科畢業安排至生源省份定向縣縣域中小學任教。

2021年陜西師大開展了“西部師范院校教師教育師資專項”博士招生工作,面向西部地區具有相當成就和較強研究能力的中小學教師和各級各類學校管理人員,招收教育博士50名。

調研途中,調研組將“優師專項計劃”和“西部師資專項”教育博士招生計劃的信息傳遞到所到省份,為優化西部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結構、建強西部基礎教育高水平骨干力量打開了新的希望之窗。

跟隨調研組,陜西師大教師干部培訓學院組織師大附小、奧林匹克花園學校、御錦城學校及新聞與傳播學院等單位的15名教師分3組赴內蒙古鄂爾多斯8個旗(縣、區)開展“三科”教師專項培訓第二次“名師送教”活動。

在陜西嵐皋縣四季鎮天坪村,調研組看望慰問了學校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向他們贈送了黨史學習教育系列書籍。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調研組先后與20余所中小學的校長及教師代表圍繞寄宿學生管理和心理輔導、留守兒童“家校共育”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讓“紅燭”閃耀在國家最需要的地方

陜西師大建校77年來,累計培養各類畢業生41.7萬人,其中近30萬服務于西部基礎教育事業。調研組通過座談、慰問、走訪,了解到眾多扎根西部基礎教育一線的陜西師大畢業生投身基礎教育,扎根奉獻,矢志不渝,體現了奉獻西部教育事業的優秀品質。調研組勉勵畢業生腳踏實地、志存高遠,爭做“四有”好老師,當好“四個引路人”,把青春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用無悔年華寫就西部基礎教育的華彩篇章。

調研組的腳步丈量了祖國西部12個省區市的教育版圖,在廣泛調研、扎實座談、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目前正在形成《西部基礎教育調研報告》《西部邊疆基礎教育咨詢報告》以及13篇子報告,為學校進一步推動西部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打造西部教師教育珠峰、辦好高水平一流師范大學提供鮮活支撐、奠定堅實基礎。

李忠軍表示,“作為地處祖國西部的師范大學,我們要心懷‘國之大者’。‘十四五’期間,學校將不斷凝聚全校師生奉獻實現教育強國夢的思想共識,提升培育時代新人的能力和水平,培養更多數量更高質量的優秀人民教師和未來教育家,為西部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