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如何實實在在落地校園?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西安經開第一小學模式
作者:胡晉瑜 龔一卓
發布時間:2021-07-02 10:05:4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3D打印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西安經開第一小學(以下簡稱經開一小)五(4)班學生計瀾宇這樣介紹自己的“3D打印設計”原理。與“3D打印設計”一起參展的學生科技作品還有“智能垃圾分類系統”“雙重鎖設置”“手持式小吸塵器”等。這些作品是經開一小圍繞科學和信息課程,以社團活動和綜合素養大課堂為依托,根據學生的興趣,讓學校信息化建設與教學有機融合的產物。在信息化建設中,面對個性與共性的問題,經開一小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自身信息化建設的特色模式。“我們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從需求出發,為個性服務,在解決實際教學問題中,讓教師與學生學以致用,真正受益。”經開一小常務副校長李濤說。
有效整合教育信息化資源
現階段很多學校雖然認識到建設智慧平臺是學校管理發展與課堂創新的首要任務,但高額的費用、復雜的操作導致學校信息智慧平臺的應用范圍不是很廣。如何讓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教學一直是李濤思考的重點。
“經開一小智慧校園創建工作主要以學校現有的無線網絡全覆蓋為載體,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切入點,將教學、科研、管理進行充分融合。”李濤總結,學校在原有數字校園的基礎上,對各自獨立的業務進行系統研判,特別是對效率低和重復性強的工作進行重新梳理,從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等各方面工作入手,建立經開一小特有的智慧校園模式。
“以‘釘釘’為核心,創設了全面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和數據共享平臺。”經開一小信息中心教師武權介紹道。學校以免費平臺“釘釘”為依托,通過自身現有平臺的數據共享與鏈接,實現了上級管理部門、學校、年級組、班級、教師、學生、家長等多角色分配,統一匯聚至綜合信息服務平臺,讓工作更高效、過程更透明、評價更多元。在此過程中,學校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教職工普遍反映各種小平臺繁多,操作起來麻煩;資源庫空間有限,數據資源龐大無法儲存……于是,學校以信息中心為核心團隊,加快數據的互通和高效融合,構建了“三大模塊,六大系統”,即以教育資產、家校溝通、教師教研為核心,將報名選課、家校聯系、工資管理、固定資產、新聞宣傳和校園安防工作納入其中。“學校即將引入智能訪客系統,可以對入校來訪人員進行精準登記、全程追蹤、影像采集,這套系統也會接入智慧校園平臺。”學校后勤保障處主任雷鵬介紹說。
經開一小以教師為中心,建立多元化系統及資源庫,實現了一站式教學工作的信息化(網絡教研系統、網絡備課系統、教師學習中心系統、教師評價系統、資源管理與應用系統、家校互通系統、視頻錄播點播系統、遠程網絡會議系統、資源寶庫等應用)。將若干系統集中納入平臺進行管理,教職工和學生在一套系統中就可以完成各個系統項目的操作。
“目前,這個平臺仍在不斷完善中,我們準備將這些數據進行二次開發,在成本和實用性上實現兼顧。”武權說。
建立校園一體化通訊中心,根據年級、學科、班級,乃至各個學生,由統一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進行管理和推送,提供個性化的“學”和“教”。“我們不單單為信息技術的創建而創建,也是為了讓校園管理、教學工作、家校溝通更簡單。”李濤說。
教育信息化與教學實踐的有機融合
“鎖的傳動程序在上一次的操作過程中會自動保存,形成存儲記憶。”面對一(7)班學生王思遠的“雙重鎖裝置”在演示中出現的問題,周圍幾個高年級的同學立馬湊上去,爭先恐后地為王思遠查找問題,尋求解決辦法,討論氣氛十分熱烈。
“這都是綜合素質大課堂培養出的‘小科學家’!在趣味科學課堂上,我們第一學期主要進行信息技術原理和科學知識的教學,第二學期就引導學生將知識和實踐進行有機融合,進而制作與創造,家長對這門課程的反響特別好。”經開一小科學教師楊夢楠難掩內心的激動。經開一小的校本課程建設以趣味、融合、應用、創新為主導,注重學生信息技能、閱讀寫作技能、計算統計技能、主題研究分析技能、繪畫技能的鍛煉與提升。學校3D設計課程教師劉曉寧表示,學生在3D設計中對軟件的操作使用,對空間想象能力的鍛煉,都是為了讓他們愛上學習、發散思維、勇于創新。
學校每學期開設VEX機器人、編程紙膜課程等信息興趣班七八種,為部分學有余力以及創新興趣較強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社團服務。同時充分發揮校內師資力量,每周三進行全校走班制選修課程,每天早晨對部分學生進行項目化學習集訓。
“我們學校的信息技術相關課程的開設,是由全員參與,家校聯動的。”李濤表示。經開一小全面整合教學資源,逐步形成了家、校、企合作的信息技術課程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廣的學習平臺。學校有全員性信息技術任務群學習課程:一二年級為Word文檔操作、思維導圖、電腦初級繪畫,這些學習以操作訓練為主,強化學生之間的幫扶與討論;三四年級為PPT制作和動畫制作,這些會和學校的綜合性學習結合起來,如各類探究性學習后的PPT匯報,合作學習下的繪本創編等;五六年級開設數據整理分析技能和數據應用分享課程,把職業體驗與熱點信息捕捉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獲取信息、應用信息、分享信息的能力。
“一年級學生入校會先學打字,為保護孩子們的視力,學校給學生配備了鍵盤保護膜,讓每個孩子都能練習盲打。”經開一小教導主任崔玥介紹道。一年級的盲打訓練,是為接下來從一年級第二學期開始的信息寫話作準備。在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中,經開一小“從娃娃抓起”,選擇了更加“生態”可持續的培養模式。經開一小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融合中,一二年級打字并練習寫話,在孩子表達欲望最強的時候開啟信息寫話。三年級以上每學期每班至少一篇網絡寫作修改與分享。“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賬號,可以在空間寫作留下自己六年的成長足跡,教師和學生也可以在學生作品后跟帖評價。”語文教師辛克薇說。通過古詩誦讀網絡打卡、學困生朗讀群和書寫群的建設、綜合性活動的PPT制作與展示、思維導圖的制作,教學信息化已經融入到了語文教學的點點滴滴中。
“英語課程聽說環節一定要借助信息化的資源,英語歌曲與英語經典配音學習納入全校性課程學習,學校已經形成各年級英語配音校本手冊,讓孩子的英語學習效率更高了,也更實用了!”經開一小英語教師王妍激動地說。經開一小英語教學中“浸入式英語”成了英語教學最突出的亮點:將微課教學、故事演繹、視頻表演作業等整合融入智慧校園系統,讓孩子突破“啞巴”英語。同時引入沃特福德英語趣味學習系統,聽、說、讀、寫都得到了練習。
如果說英語教學是經開一小信息化教學的高效融合,那數學學科的教學就更加直接、實用。
“我們談‘說數學,促思維’,但是‘說’與‘促’之間必須有一個載體,這個媒介就是信息技術。”經開一小數學教師薛冬冬這樣認為。在薛冬冬的數學課上,孩子們自己當小老師,制作數學微課,形成線上的點播課堂,學生們將自己講的微課上傳到平臺生成二維碼,成為“知識膠囊”,平時遇到的重難點問題在“知識膠囊”中都可以找到。
在經開一小,校園里處處可見“金牌小講師”,薛冬冬的學生胡宸睿就是其中一位。胡宸睿曾經是一個不喜歡聽課、不善交際的孩子,老師發現他在信息技術能力上比其他學生高出一大截,于是胡宸睿成為了多媒體管理員,讓他進入學校“編程貓”社團、3D打印興趣班,成為了信息技術老師的小助手……薛冬冬欣慰地說:“他現在是班級學習骨干,經常幫助班級打印試卷,修理學校打印機,自己常常錄制微課,帶領全班乃至全年級同學共同進步……”
網絡幫扶推動區域教育公平發展
“教育信息化如何為教育質量的提升服務,如何讓更多孩子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我認為這些是教育信息化2.0建設的內在要求。”李濤說。
2019年11月,經開一小被陜西省教育廳教育扶智平臺確認為試點校,開啟了為安康市白河縣茅坪鎮中心小學、漢中市佛坪縣西岔河鎮中心小學直播上音樂課、美術課的任務。于是兩地教師共同努力,為直播課堂出謀劃策。每節課前,兩地學校管理人員對接相關技術裝備,主講教師與被幫扶學校助教共同商討備課;課中教師按照教學設計實施教學內容,助教指導幫扶學生認真聽課,做好參與與展示。課后兩地管理人員和教師深入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解答直播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共同開展城鄉線上互動教研活動,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案,提高下一節課的質量。教師陳潔媛說:“每一次課程的開播,都傾注了兩地教師共同的心血。”茅坪鎮中心小學五年級學生候繼浩在直播課后寫道:“在這節美術課上我收獲了很多知識,我真希望每天都像這樣,我特別喜歡這節課,尤其是《中國龍》。”2020年10月,直播課由一開始的針對兩所學校,發展為針對兩個鎮的學生,兩個月后,經開一小的網絡線上幫扶直播課已覆蓋到兩個縣的學生。
自建校以來,西安經開第一小學每年被評為區級信息技術先進單位,近年來被評為陜西省STEM教育種子學校、西安市創新應用示范校、西安市首批智慧校園示范校、2020年度陜西省智慧校園示范校。“在應用信息技術的同時,一定要從需求入手,為學校管理、課程需要與課型需要服務,實實在在解決學校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始終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助推教育高質量發展。”李濤說。
(西安經開第一小學系2020年度陜西省智慧校園示范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