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教育廳近日出臺陜西省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指導意見,明確到2025年底,全省爭取建成600個左右(省級200個,市、縣級400個)特色鮮明的不同類型實踐基地,基本滿足大中小學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多樣化需求,為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提供支撐。

指導意見明確,按照大中小學相互銜接、資源共享的指導思想,利用現有的中小學綜合實踐基地、研學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職業院校和普通高等學校實習實踐場所進行整合改建或新建的思路,通過政府創辦、有條件的學校自建和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建設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同時明確,把握正確的育人方向,幫助學生樹立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養成熱愛勞動、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的勞動品質,培養滿足生存生活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使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提升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鼓勵地區之間、學校之間發揮優勢互補,共建實踐基地。中小學、職業院校、普通高等學校實踐基地突出不同特色,面向更多群體開放,實現資源共享。開展勞動實踐教育活動,不得以營利為目的,嚴禁以勞動實踐教育名義亂收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實行費用減免。

中小學實踐基地以使用傳統工具、傳統工藝的勞動為主,可突出種植、養殖、手工制作等內容。小學生以初步體驗種植、養殖、手工制作等簡單的生產勞動為主,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勞動,初步養成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態度。初中學生適當體驗包括金工、木工、電工、陶藝、布藝等項目在內的勞動及傳統工藝制作過程,嘗試家用器具、家具、電器的簡單修理,參與種植、養殖等生產活動,學習相關技術,獲得初步的職業體驗,形成初步的生涯規劃意識。

高中學生從工業、農業、現代服務業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項目中,選擇1-2項生產勞動,經歷完整的實踐過程,養成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品質,增強生涯規劃的意識和能力。

職業院校實踐基地要注重結合產業新業態,突出職業體驗特點,結合專業特點設計勞動教育實踐課程,讓學生參與真實的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增強職業榮譽感和責任感,提高職業勞動技能水平,培育積極向上的勞動精神和認真負責的勞動態度。

普通高等學校實踐基地要注重結合勞動新形態,突出創新創業特點。結合“三支一扶”、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青年紅色筑夢之旅”“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設計勞動教育實踐課程,結合學科專業開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培育創造性勞動能力和誠實守信的合法勞動意識。

指導意見還對突出地區特色,加強資源共享;完善教學功能,注重新技術手段運用;落實教育評價,促進形成特色(實踐基地應當如實記錄學生參加的勞動實踐活動內容和表現情況,并配合學校給予記實性評價,記入學生勞動教育課程學習成績);服務學生勞動實踐活動、服務學生全面發展、服務學生職業體驗,以及實踐基地的評估認定(省教育廳每年組織認定40-50個省級基地,實行動態管理,每5年組織復查)和保障措施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明確規定,具體可登錄陜西省教育廳官網查詢。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