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悅耳、優美、科學的歌唱發聲既有賴于氣息的支持,又需要各個共鳴腔體的輔助作用,而頭腔共鳴無疑是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種發聲方式,是聲樂課程重點訓練的一項內容。基于此,文章在簡要闡述頭腔共鳴概念與基本特征的基礎上,系統總結頭腔共鳴的訓練方式,由此提高了對頭腔共鳴重要性的認識,可為將來更好地進行頭腔共鳴教學活動奠定基礎。

[關鍵詞] 聲樂課程 頭腔共鳴 訓練方式

基金項目:咸陽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度“雙高計劃”專項研究項目《基于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的學前教育專業技能教學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SGC08)。

頭腔主要包括鼻腔、額竇、蝶竇等幾個部分,頭腔共鳴即指與鼻腔貫通的額竇、蝶竇、眉心、鼻梁部位所產生的共鳴效果。這些部位共鳴腔的體積比較小,共鳴音色明亮,在歌唱高音過程中眉心部位會感到微微振動,似有麻酥感,會呈現出豐富的高頻泛音,能提高聲音的集中度、穿透力和金屬感。頭腔共鳴是歌者所應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這樣才能順利地演唱各類作品,因此,該訓練也是聲樂課程的一項重要內容,具有鮮明的技巧性特征,值得大家對其展開深入研究和總結。

聲樂課程中頭腔共鳴訓練基本特征

聲樂課程教學主要涉及頭腔、口咽腔、鼻腔、胸腔四大共鳴腔體的訓練,頭腔共鳴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表現出以下幾方面特征。

1.共鳴的技巧性特征

頭腔共鳴強調聲波在鼻咽腔上部及頭腔各竇之中所形成的共鳴,由于各個部位內的空間比較小,且離喉頭聲帶比較遠,喉頭聲帶發出聲波之后,一方面可以在這些空間比較小的部位形成音響學中的高泛音共振效果,促使歌唱聲音表現出鮮明的泛音效果;另一方面,共振區域遠離喉頭聲帶,喉頭發聲過程中越省力,聲帶就越具有耐力,能提高歌唱的持久性。為了提高頭腔共鳴的技巧性,學生需在后鼻咽管的位置處理所有的母音,運用氣息的支持及頭部骨骼與肌肉的傳輸,促使鼻管、額竇、蝶竇等部位形成共振運動,從而形成理想的共鳴效果。進行針對性訓練活動時,學生必須采用科學的方法,如此才能準確地掌握頭腔共鳴方式,將其嫻熟地應用于具體的歌唱訓練和表演中。

2.歌唱的高音性特征

美妙的高音是聲樂藝術所追求的一種完美音色與音質,學生要想在歌唱表演中發揮到極致,就必須擁有扎實的高音演唱基本功。高音是一個擁有明顯的旋律性與曲調性的高潮,是音響洪亮、激情鼎沸的“制高點”,在跌宕起伏、抑揚頓挫的歌唱旋律變化之中,將高音推向“制高點”,既能給人以美的音高體驗,又能產生激情、高潮、粗獷的音色效果。聲樂藝術中的頭腔共鳴側重于表現高音,即喉頭聲帶發出聲波之后,在鼻管、額竇、蝶竇等空間比較小的部位產生高泛音共振,以提高聲音的明亮度和輝煌度,增強聲音的穿透力甚至是金屬感,形成完美的高音效果。部分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用壓喉嚨的方式擠拉聲帶,試圖提高音量,不僅聲音上不去,而且還極易損傷聲帶,這就進一步凸顯了頭腔共鳴的技巧性特征,需要對此進行針對性訓練。

3.應用的廣泛性特征

聲樂課程中的共鳴訓練主要分為頭腔共鳴、口咽腔共鳴、鼻腔共鳴、胸腔共鳴四大類,形成了差異化的表現效果。頭腔共鳴與咽腔共鳴側重于演唱高音;口腔共鳴側重于表現中音,但也需要頭腔共鳴與胸腔共鳴的配合;胸腔共鳴主要側重于表現低音,同時還需要口腔共鳴和頭腔共鳴的配合。這充分說明頭腔共鳴雖然側重于表現高音,但也可應用于其他表現活動中。在聲樂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培養學生對整體共鳴重要性的認識,保證各個腔體能夠和諧、整體地工作,形成連綿不斷的氣息,獲得高質量、理想化的歌唱聲音。在聲樂課程中加強對學生頭腔共鳴訓練工作非常重要,可使學生準確掌握共鳴技巧,避免歌唱表演中共鳴腔體出現“短板”的問題。

聲樂課程中頭腔共鳴訓練方法

頭腔共鳴具有鮮明的技巧性特征,聲樂教師需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訓練,以提高其頭腔共鳴訓練的效率和質量。結合個人聲樂課程教學經驗,筆者建議采用以下幾種方法展開頭腔共鳴的訓練活動。

1.哼鳴訓練法

哼鳴訓練法指的是采用聲母“m”進行閉口哼唱的方法。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用“打哈欠”過程中的吸氣狀態微微提起笑肌,輕輕閉上嘴唇,略微分開上下牙齒,口腔略微呈現“O”形,放松舌根,上提軟腭,用平緩、輕松的氣流沖開喉頭的聲帶,以呈現“m”音的哼鳴聲。哼鳴的音量不用太強、太大,但一定要延長哼鳴的時間,盡力向前、向上推動聲音的著力點與集中點,促使聲音猶如從鼻腔后部上方發出。訓練過程中,學生的嘴唇會出現“酥麻”的感覺,眉心及其周圍骨面會形成一定的振動感,如此才是正確的哼鳴方式,可實現培養頭腔共鳴的目的。

教師還需要培養學生自我檢測訓練方法的能力,即在哼鳴延長音mi(咪)、ma(媽)的過程中輕輕打開嘴唇,音色無明顯變化,則說明是正確的哼鳴發聲位置;如果輕輕打開嘴唇,音色出現了明顯變化,則說明發聲位置在喉嚨部或者發聲位置不集中。另外,學生在哼鳴延長音過程中,也可以用手指堵住鼻孔位置,如果沒有出現氣息受阻的問題,還能保持相同的聲音,則說明是用正確的哼鳴方法訓練頭腔共鳴;如果鼻孔內出現了氣息受阻的問題,聲音變化比較明顯,出現了鼻音,就需要進行糾正。具體方法是:學生在發聲訓練過程中,微微上提軟腭,進一步放松舌根,舌身前伸,打開口腔和咽腔,自然地發出聲音,將發聲的著力點和集中點定位于哼鳴發聲處并展開振動。學生會有氣息從鼻咽部位逐步向下進行回流及聲音慢慢向上走的感覺,甚至能體會到聲音從眉心飛出的感覺。學生一定要切忌從鼻腔和鼻孔排出氣息的問題,并且要集中精力想象發聲的位置,使大腦中形成一個準確的高位置聲音的概念。

2.字母音結合訓練法

字母音結合訓練法是指將聲母“m”與韻母“i”和“a”結合實施頭腔共鳴發聲訓練活動。教師要求學生在哼鳴訓練的基礎上,先采用哼鳴訓練方式發出比較短暫的“m”音,隨后通過張開嘴唇的動作和力量將“a”或者“i”(演唱成ma媽或者是mi咪)音,傳送到哼鳴發聲的位置上,延長發音且能持續唱出。學生在此過程中一定要靈巧有力地打開嘴唇,保持適中的音量,“m”音要準確且短促,“ma(媽)”或“mi(咪)”音要集中明亮,保持在高位置進行發聲,繼續呈現出眉心振動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此種方法雖然可以有效訓練頭腔共鳴,但也極容易產生不良鼻音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發聲過程中軟腭過于貼近舌頭后部,會壓迫一些發聲氣息進入鼻腔內部,再從鼻孔中排出,導致鼻腔內呈現出含糊、沉悶的聲音。

歌唱過程中,所有的腔體都要起作用,也就是要保持歌唱聲道的統一,聲道通了,共鳴就有了。在練習哼鳴等母音時,先找到哼鳴的位置,再按照歌唱的狀態來呼吸,吸氣用氣。例如,呼吸準備,吸氣,喉結下來,做小舌頭及軟腭上去的腔體準備并保持吸氣的狀態,腔體就隨之打開了。如果軟腭過于貼近舌后根,則會壓喉,形成外部阻力;若學生將打開腔體理解為只是打開喉嚨,就只打開了局部,嗓子眼出來的聲音是空的、漏氣的,所以不能單獨打開嗓子眼。這樣,才能把所有因素調動起來,有了好的音色,就有了好的共鳴,聲音必然是集中的。

3.三分法的訓練方式

頭腔共鳴、口咽腔共鳴、鼻腔共鳴、胸腔共鳴雖然在音高表現上各有側重,但它們之間相互配合,密不可分。學生需要根據歌曲作品中旋律變化的特征靈活地調整各共鳴腔體,再遵循一定的比例規律,更好地適應高音、中音、低音等各個共鳴的需要。聲樂教師在培養學生掌握了頭腔共鳴技巧之后,應培養學生掌握各個共鳴腔體之間的配合與調整能力,努力形成頭腔、口咽腔、鼻腔、胸腔的“混合體”,以便能更好地適應歌唱的需要。

聲樂教師在聲樂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三分法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訓練,以“頭腔共鳴”為例,將其聲音位置分為“前、中、后”三個位置和“左、中、右”三個位置,要求學生掌握每一個位置的力度控制方式、發聲技巧,以及由此所呈現出的音高與音色情況,能清楚地體會到細微發聲位置的變化及其所帶來的微妙效果。在實際歌唱中,學生可根據譜例要求和傳情達意的需要調整頭腔共鳴的比例。部分聲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經常提到歌唱聲音要靠前一些、歌唱聲音要靠后一些、歌唱聲音要在軟腭與硬腭之間、歌唱聲音別太靠前、歌唱聲音別太靠后、感覺到歌唱聲音在兩耳窩這條中線上面等技巧類信息,雖然并沒有直接提到“三分法”的訓練方式,實則是在訓練學生對共鳴腔體的三分控制能力。學生進一步掌握了頭腔共鳴的應用技巧之后,聲樂教師需要用音高變化豐富的音樂作品對其展開實踐訓練,要求他們既能從整體上分清不同旋律的音高,可用正確的腔體共鳴加以表現,又能分清旋律高度之間的細微差別,可靈活地調整腔體共鳴的比例,從而傳達出準確的音高與音色,展現歌曲應有的音色意蘊和情感思想。這也是聲樂教師培養學生頭腔共鳴訓練效果和應用能力的重要方式。

總體來說,頭腔共鳴側重于表現高音效果,經常被應用于中音和低音的演唱活動中,是聲樂課程訓練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頭腔共鳴具有技巧性、音高性、應用廣泛性的特征,聲樂教師可以采用哼鳴訓練法、字母音結合訓練法、三分法的訓練方式來進行教學,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對頭腔共鳴技巧的掌握和應用。學生也應深刻認識到頭腔共鳴訓練和應用的重要性,在加強頭腔共鳴基本功訓練過程中積極參與歌曲訓練和表演活動,通過具體作品來鞏固個人的頭腔共鳴表現能力,最終能準確、嫻熟、靈活地應用該技巧。

參考文獻:

[1](英)克里斯廷·林克萊特.表演練聲課:釋放天然嗓音[M].北京:文化發展出版社,2018,8.

[2]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聲樂表演基礎教程[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6.

[3]莊慶.歌唱共鳴訓練應把握的幾個重點[J].藝術教育,2012(5):66-67.

作者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