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繪畫創作中的風格化表現及其教學意義
作者:紀小丹
發布時間:2021-06-30 10:18:43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 中國當代繪畫創作的發展及方向始終是藝術家討論的核心問題,在教學中對于風格化演變的認識,不僅影響著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同時關系到其在創作實踐中的表現能力。藝術風格的理論探究和教學實踐指導,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藝術的不同風貌,從而在實踐創作中不斷探索。本文對當代繪畫的創作思想進行嘗試,延展到當下繪畫教學之中,用教學視角,思考和探討中國當代繪畫創作中風格化的表現方式及審美價值,進而探討將繪畫創作風格化置于教學中的可能性,使其作為當下教學內容的補充,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和審美能力。
[關鍵詞] 美術教學 風格化 當代繪畫
中國當代繪畫一直在創作的題材和形式上具有較為自由和寬泛的特點,其中借鑒西方當下所盛行的多元化文化題材及形式較多。同時,中國的當代繪畫創作也在進一步受到本土文化的影響,因此,中國當代繪畫逐漸呈現出其獨有的風格特征和審美觀念。
作為一個普通人,應具備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方法,而作為一個美術教育工作者,應在此基礎上始終關注美術教育的內容。美術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理解學生初期作為普通人的觀察、認知以及創作方式;另一方面需要把控和梳理美術創作在當下其內容的發展及變化。如何將當下的美術潮流和中國當代繪畫創作的思路和表現方式以簡單、明確的形式表現和輸送給學生,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藝術美感,是當下美術教育特別是高校教育實踐和研究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在中國當代繪畫的諸多教學匯報及展覽中,許多倡導“地域性創作”“寫意精神”等以風格化表現的作品層出不窮,從中可以發現以“中國特色” “主觀意識”為主導的作品不斷在當下被提出且加以強調。盡管如此,關于風格化方面的具體創作指導仍然是匱乏且缺失的。通常在創作教學中討論更多的仍是根植于學理上的分析,缺少對于主觀教學實踐直接的指導作用,對繪畫創作中風格化如何表達的問題仍是模糊的。筆者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理論的闡述相較于直觀的視覺呈現和教學指導,其敘述較為冗長和繁雜,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創作經驗無法完全接受理論的敘述內容,造成對理論知識的“模糊感”,這樣通常會使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思緒混亂,從而無法形成清晰的思維邏輯,無法使學生認識自身所面對的諸多因素并進行處理分析,進而無法激發創作出好的作品。
由此,本文將從繪畫風格的概念出發,延展至繪畫的創作教學之中,對如何使學生的繪畫創作形成個人的獨特風格展開思考,從而嘗試將風格化概念引入教學之中。對于當下的教學內容進行完善補充,引起學生對當代繪畫創作大趨勢下如何發展進行再思考,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而不局限于單一學科的固有概念。
中國當代繪畫創作中的“風格化”概念
風格化,其概念大致可以從字面意思理解為藝術創作者在描述闡釋一個事和物時,采用偏離原始印象的手法。這個概念也同樣適用于形容人們日常生活的全部活動,例如穿衣風格、裝修風格等。
在當代繪畫的創作過程中之所以思考風格化的概念,原因在于當代繪畫的創作素材一定是源于豐富的文化積淀,它可以是一種母題和模式,也可以是藝術的品質。風格是學術研究的重要內容,它是作品的生命力,能夠反映作品的形成和演化。一幅作品的內容,只有能夠與風格形成聯系,使其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才能具有完整性,也就意味著在此前提下創作出的作品能夠具備其自身特征,這才是真正的中國當代繪畫創作。
需要強調的是“風格”只是作為一個大的前提,而非是創作的具體形式或內容。現今我們能夠看到的很多藝術作品,在形式上、題材上僅僅是與“風格”這樣一個大的虛假前提有所聯系,而這里所謂的聯系,可能僅僅是由一個空泛的場景或是事物所展開的聯想。比如,有的繪畫作品就畫了一個舊式火車頭,由此就去說這是體現了一段歷史演變的成果,難怪容易被人“詬病”。
“風格化”的概念延展到當代繪畫的創作教學中,首先需要學生基于這樣一個空間的概念去創作和思考,其次才是要回歸到這個空間內的各個部分再去做其具體的分析和判斷。
同樣,這種類似于寬廣范圍中的呈現,通常也被認為是一種具有高度創造性和標志性的展現。所以在進行具體的藝術創作時,也就要求創作者全面地分析創作內容的“風格化”概念。缺乏獨特性的藝術作品,也就被認為是缺乏風格的體現,這樣的創作意識也同樣會被認為是虛弱無力的。
“風格”與“風格化”存在著一定區別,“風格”是名詞,只是解釋任何一種圖像的內容,而“風格化”則是一個具有延展性的空間,或者可以說是需要發展下去的一種動作,人們認為“風格化”存在風險,原因在于“風格化”使人們在對藝術品進行欣賞時,判斷的標準存在一種慣性或者一致性,容易對藝術作品的視覺效果產生惰性進而導致精神內涵的弱化。筆者在此需要解釋的是,“風格化”概念能夠延展到油畫創作的教學之中,即舍棄了形式的內容,從而使得創作能夠真正地回歸到課堂上和繪畫教學中。理解透徹“風格化”的本質概念,在進行整體教學和創作實踐中思考各個因素并做出具體分析,教學方式也將變得清晰化、條理化。
“風格化”在繪畫教學創作中的具體表達
“風格化”不是簡單從邏輯意義上來加以界定的。它與語言一樣,是指一種風格在一定時間或空間內,與作者或歷史,以及環境產生聯系所呈現出來的固定圖像,而不是其特有的特征。就像上文提到過的一樣,其拒斥被系統地歸納到完整統一并且一致明確化的類型中。
“風格化”代表的是當代繪畫創作發展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對于中國現代繪畫創作教學而言,是值得嘗試和探討的。所以,當理論探討到具體教學創作實踐中去時,學生應該對理論概念和內容具有更加清晰的認識,這樣有利于理解什么是“風格化”的問題。
在實踐教學的作品創作理念確定之后,其作品的內在含義就變得極其重要了。這就需要學生對于“風格化”的前期準備和工作有明確的認識,如果只是希望通過“風格”達到視覺效果,而不對創作的素材進行深入認識,顯然是無法做到的。“風格化”自身的不確定性、時間性,并不能簡單地通過定義就達到創作素材的篩選要求,由此筆者認為應當讓學生正確認知、重新審視積累的創作素材和要素,確定更加細微的差異,得到更為精確的描述,并在具體的創作實踐中使用和篩選。
重新審視中國當代繪畫教學創作可以發現,當下繪畫實踐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諸多思路和觀點,都是在尋找獨立發展中產生的文化思考,這一點也體現了學生對于基本概念進行深入理解和學習的必要性。這種研究方法也是相對的,但也并不排除尋找過程中的判斷價值和意義,這也是形成風格化過程中的必要因素之一。這樣的研究方法已經被大多數藝術高校的學生所采納和接受,盡管他們未必采用該方法進行課堂創作實踐,但是,在具體藝術創作教學中,例如當學生置身黃土高原并觀看傳統表演時,他們就需要在創作前明確自己的作品想要表達的內容,而內容也就是我們教學中經常提到過的畫面內容、畫面內涵等,也就是由所看的物質表現到精神體現。但是,困難在于學生往往把這些內容里的邏輯框架放在很多的作品中,容易讓思路變得混雜模糊,甚至是對于創作作品僅僅停留在簡單聯想,這種由此建立出來的畫面和內涵,毋庸置疑是極其微弱和牽強的,并且是產生風格化過程中最不可取的方法之一。這種態度的轉變,可能取決于現代風格的變化發展,也可能取決于風格中的創作手法及材料的因素,例如畫布、內框、構圖、標記、表現的技法和筆觸等,加之相互關聯的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圖式的嫁接關系、顏色的層次區分等,學生在他們所要表達的意思之外,還應注重內涵及作品本身審美的構成因素。所以筆者認為,在這個循環的過程中,每一個階段的存在都具有其獨特的風格樣貌,同樣,在一個成熟的圖式中,繪畫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對于風格要保持連續性。教學實踐中,學生要在早期就注意風格構成是多個方面相互影響而形成的,作品的風格應該帶有整體性表現或者氣氛渲染,或者是擁有一種或兩種能夠讓畫面中各種要素都圍繞其來展開的引導特征。以文化結構舉例,它代表的是具有一定文化表現形式的有機聯結體,其間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這種由畫面內容直接表現,逐步遞進直至精神以及內涵的解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標準。學生要首先明確“風格化”在創作中的具體呈現方式,畫面的內容怎樣選擇才能明確畫面的基調,進而清晰地去分析自己在“風格”中要表現的各種素材和要素,以客觀物象的圖式概念深入分析各種創作素材,從而使得作品的畫面具備豐富的精神內涵。
“風格化”在中國當代油畫創作教學中的意義
將“風格化”延展到當代繪畫創作教學之中,同時希望將中國本土文化融入到油畫藝術作品之中,從而能夠形成中國自身的當代繪畫作品。另外,風格化的藝術作品與創作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藝術作品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是源于創作者的藝術風格。所以,繪畫風格化的教學能夠使得群體的審美意識慢慢趨于成熟,在大學期間就逐漸形成一定的對藝術風格化表現方式的認知,同時具備再現客體形象的創作體系和能力,這樣有利于學生將來繪畫道路的長遠發展。
樹立藝術風格是藝術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同樣也是衡量藝術家在創作作品上的藝術成就。“風格化”的概念給學生提供了具體創作思路,從宏觀的角度看,就需要思考創作的諸多素材、藝術作品及創作精神之間的內在聯系。
中國的當代繪畫創作無疑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其進步來自于不斷地探索和不同創作方向的嘗試。在此基礎上,才能使中國當代繪畫發展至今,對“風格化”概念在中國當代繪畫中的教學思考是十分必要且有意義的。而對于“風格化”與繪畫之間關系的探索,對于學生的引導也同樣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推動學生從風格與當代繪畫的關系出發,進而舉一反三,思考和探尋更多學科理論支撐與當代繪畫之間的相似性,從而推動當代繪畫創作的發展與繁榮。
參考文獻:
[1](美)邁耶·夏皮羅.藝術的理論與哲學——風格、藝術家和社會[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1994.
[2]張祖英.走中國油畫的自主發展道路[J].美術觀察,2004.
[3]王丹.淺談中國油畫藝術的發展之路及創新性展望[J].藝術教育,2018.
[4]薛軍.中國油畫的民族精神與本土化芻議[J].大眾文藝,2017.
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