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元素及教學路徑分析
作者:荊懷芳 王江峰 張 穎
發布時間:2021-06-29 17:17:23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就高校而言,經濟管理類專業進行課程思政創新改革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途徑,課程思政的基礎是課程,重點是思政,關鍵是教師,效果是學生。因此深層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并在經濟管理類專業中切實融入,是課程思政成功的關鍵。本文主要對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元素及其教學路徑進行了詳細分析。
[關鍵詞]高校 經濟管理類專業 課程思政 教學路徑
課題:2019年陜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育人機制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19GZ022);咸陽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度“雙高計劃”建設專項研究項目《物流管理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020SGB01)。
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元素分析
1.共同思政元素
(1)傳統優秀文化
目前,更多企業開始重視我國傳統文化中所蘊藏的管理思想,并切實引入企業管理中,獲得良好成效。我國傳統文化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視,而且更加容易被員工所接受。我國在文化歷史中蘊藏著豐富的管理思想值得學習和研究,在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中,應以教材為基礎,借鑒西方傳統管理思想的優秀經驗,結合專業與課程特性,挖掘我國傳統文化元素,并將其融入課程當中。
(2)校園文化體系
所有高校通過多年不斷地探索和發展,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校訓,構成了蘊含本校管理思想的校園文化體系,這也是各高校培養的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有所不同的主要因素。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應以校訓為人才培養目標,在課堂教學中融合校園文化體系,深入學生內心。校園文化體系中蘊含著管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為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提供了最為新鮮、直接的素材和案例。
2.不同專業思政元素
經濟管理類專業種類繁多,但是不同的專業培養目標不同,未來工作崗位與內容也存在一定差異,所以在思政教育層面也存在許多不同的元素。就職業素養而言,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本管理思想,包括怎樣均衡企業成本與員工利益間的關系,以及樹立企業社會責任意識。財務管理專業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良好的職業道德等。市場營銷專業更加側重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誠信品質、創新創造能力等。總而言之,需要根據專業培養目標與具體特色,提煉專業中包含的思政元素,以此作為課程思政指導的依據。
3.不同課程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即思政的最終落腳點依舊是課程,怎樣實現課程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有機融合并優化升級,其難度較大,需要認真研究。
(1)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
就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而言,可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勞動學說,講解勞動關系內涵與社會現實意義;可通過分析勞動立法變化,促使學生認識和了解政府在強化勞動關系和諧性層面的作用;可通過分析勞動關系變化,分析企業依法依規管理意識的逐步強化;可通過單位不為員工繳納工傷保險,在員工發生工傷后造成的嚴重后果,警示學生樹立正確的依法依規管理意識。
(2)基礎會計課程
就基礎會計課程而言,在詳細介紹會計產生與發展時,可通過講解我國古代社會從實物計數、結繩計數等方式體現的會計行為與國外會計發展進行對比分析,幫助學生在了解我國會計史的基礎上樹立文化自信。在會計憑證部分講解過程中,可基于故意銷毀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判處刑罰的案例教育學生作為會計人員不可偽造、編制、隨意銷毀會計憑證,否則將會承擔十分嚴重的法律后果。
(3)消費者行為學課程
就消費者行為學課程而言,可基于詳細分析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在消費者行為中的影響,并以各個消費階段的消費特性分析,使得學生切身感受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與成就,給人們日常生活水平與消費觀念造成的影響,強化學生愛國主義情懷,使其更加堅定愛國信念。可通過消費者對節能環保、綠色健康的追求,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
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路徑
1.實時更新教學理念
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存在需中國化與可中國化的問題。經濟學創新發展始終致力于高度滿足時代發展要求,切實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這就在很大程度上為專業教學實施課程思政提供了豐富的案例與素材。課程思政屬于新型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是我國新時代思想教育的適度強化。我國傳統教育理論、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與文化理論等都是課程思政的重要理論基礎,是課程系統性與協調性的高度耦合,是理性價值與工具價值的實時統一,是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會貫通。基于課程思政角度的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理念主要劃分為三個層次,呈現了由培養基本能力到高尚情懷的過程。
第一層是注重培養實踐能力,以經濟學方法分析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經濟問題,實現知識的實踐應用與遷移。這是最為基礎的層次,體現的是課程對于學生理論知識的要求,需要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互融合加以實現。第二層是注重培養終身學習能力,以響應學習型社會建設目標,促使學生在后續學習、工作、生活中能主動學習,從而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需求。這是中間層次,體現的是課程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需要通過培養其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加以實現。第三層是重視培養學生求真、務實、嚴謹、創新的科學精神態度,以及家國情懷,從而實現與我國經濟、社會密切結合的專業課程立德樹人任務。這是最高層次,體現的是課程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需以順利實施課程思政加以實現。
2.切實精選課程內容
(1)價值觀教育
在講授經濟管理緒論時,詳細闡述資源的稀缺、配置、利用,以及經濟制度與機會成本等相關知識點。在講授基礎理論知識時,權衡取舍原理與機會成本原理,指導學生學會珍惜時間,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在引導學生考慮人的本質特性是自私自利的觀點時,正面引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西方經濟學認為社會整體利益與群體、個人利益是相對立的,市場作用與國家作用是相對立的,這與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矛盾。我國構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市場充分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國家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實現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最大化,國家層面核心價值觀的根源在于人民利益與市場利益相一致。
(2)愛國教育
在講授國民收入核算與決策內容時,可以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作為切入點。目前我國產業結構趨向合理化,第三產業規模已占據市場半壁江山,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接近60%,成為了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激勵學生好好學習,努力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為我國全面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斷努力,積極奮斗。
(3)品德教育
講授經濟管理類效用理論時,結合效用、邊際效用與預算線等知識點,融入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消費觀教育,教育學生懂得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道理,謹慎超前透支消費,要理性消費,形成節儉的良好品德。在講授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時,由提高人民收入,回答“可消費”問題;由提高我國制造水平與質量,回答“愿意消費”問題;由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回答“敢于消費”問題,讓學生養成關心國家大事的良好習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4)素質教育
在講授宏觀經濟學失業理論時,根據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面向就業慢與就業難等問題,正確引導學生樹立憂患意識,明確認知復雜的就業和創業形勢,努力提高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實現自身全面發展。在選擇就業城市時,積極引導學生發揮人才對比優勢,建議學生前往適合發揮個人優勢的城市尋求長遠穩定發展,鼓勵學生進入基層鍛煉,實現自我價值。
3.創新優化教學方法
為了確保課程思政的整體效果,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利用多種教學方法。
(1)問題講解法
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包含豐富的理論知識點,理論性非常強,在教學過程中需選用一般講授法。在教學時,可以采用問題講解法一邊提問一邊教學,由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中的主體問題引出思政內容,并轉換為思政教學專題。
(2)案例教學法
教師選擇案例時可基于德育角度,根據我國國情選擇觀點新穎的熱點案例進行切入,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討論。以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教材各個章節的具體內容為依據,將知識點與案例相結合。需要注意的是,在分析案例時課程思政教育不可強行嵌入,需要找準時機,契合內容,逐步引入。
(3)討論教學法
教師可選擇小組負責制為學生提供討論主題,盡量選取最近發生的經濟貿易時事熱點。教師要讓學生提前搜集和整理相關資料,確保資料與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相匹配,充分挖掘思政元素。
(4)情境教學法
在實際教學時,合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工具呈現具體場景并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分析。在講授經濟增長問題時,可為學生播放《大國崛起》《厲害了,我的國》等紀錄片,有助于學生了解我國經濟發展周期、經濟長期增長的所需動力。
4.多元化考核評價方式
課程思政考核方式創新優化,需呈現思政屬性。
(1)過程性評價
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不僅考查學生的專業知識掌握程度,培養學生良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對學生思想品德與價值觀等進行評斷。教師在設計考核方式時,要增加日常學生思想品德的考核環節。例如學生的課堂發言表現、小組內部討論表現、課后頭腦風暴表現、問卷調查情況等,都需要進行逐項考核測評,據此了解學生對于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知識的學習情況和理解程度,以及對于思政教育相關內容的領悟程度。
(2)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的關鍵在于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在設置試卷內容時,需要適當增加主觀題的分數占比,以開放式與問答式題型為主,讓學生對經濟現象等進行分析,通過所學的經濟管理學專業知識加以闡述說明。評分標準應具備一定彈性,靈活給定分數,以此體現課程考核的思政屬性。
結 語
課程思政是高校實現教書育人目標、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徑,各專業課程都應積極配合,與思政教育共同前行、相輔相成。教師應嚴格遵守思政工作規范,科學遵循教書育人規則與學生成長規律,有效提升教學的水平與能力。課程思政側重于引領,但是也需要觸及靈魂,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具有一定的學科理論復雜性,以及獨特的學科屬性、知識體系,這要求教師在結合學科設計思政內容時,要合理統籌系統方案,完善教學體系。基于教學目標指導,采取多元化教學方法,并根據課程思政要求調整教學大綱,選擇合適的教材內容,使教學過程順利開展,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田君.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元素分析[J].文藝生活(中旬刊),2020(6):228.
[2]劉心占.《經濟學原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法制博覽,2020(18):211-212.
[3]欒紅旭,劉世剛,欒淞婷,等.以課程思政為抓手創新經濟法教學過程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5):8-9.
[4]李惠娟.經濟學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與實踐策略[J].現代商貿工業,2020,41(29):103-105.
[5]方升.經濟學基礎課程思政的教學探索與思考[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3):79-81.
作者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