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域文化的傳承需要借助一定的載體,而環境藝術設計可以將地域文化元素應用于居住空間、公共空間、城市廣場、園林工程、建筑外立面等方面,并賦予其嶄新的視覺審美與功用價值。因此,地域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融合既是實現地域文化傳承的重要路徑,又是打造特色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重要方式。基于此,文章在簡要闡述地域文化特征的基礎上,系統地總結了地域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融合價值,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融合措施,希望能對環境藝術設計教育改革工作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地域文化 環境藝術設計教育 融合方式

環境藝術設計教育主要是培養能夠從事室內外空間環境設計工作的專業人才,滿足人們特定空間環境的視覺審美需求與功用需求,這就會涉及與地域文化應用價值及應用方式等相關的內容。高校教師應準確把握地域文化特征,系統了解其對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價值,采用科學的方式提高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質量。

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1.形態的多樣性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區域群眾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表現出明顯的形態多樣性特征。從宏觀上來說,地域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大塊,前者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形式,后者則是人們創造出的思想性、精神性、制度性的內容。從微觀上來說,地域文化深受當地自然環境、人們生活方式及文化氛圍等的影響。在我國較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有三秦文化、中原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三晉文化、湖湘文化、中州文化、蜀文化、徽文化等,其中三秦文化衍生出的有秦腔、皮影戲、花兒、信天游、窗花、腰鼓舞、面花工藝等,它們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三秦大地群眾個性化的審美思想、價值觀念、生活狀態等。

2.藝術的審美性

地域文化是人們基于特殊的功用需求而創作出來的,漫長的歲月使其形成了個性化的藝術審美價值。首先,民間音樂、舞蹈、繪畫、服飾、手工藝之類的地域文化,其本身便是為了表達情感、滿足審美等而發展起來的,具有獨特的視覺與聽覺審美價值。其次,民間美食、節會、民俗等地域文化,充分反映了特定區域群眾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及情感思想,能夠給人們帶來別具一格的感受,進而使人們形成美的體驗。第三,民間宗教信仰、規則制度、語言形式、生活方式之類的地域文化,或者是潛在性地反映了人們的情感特征,或者是直觀性地展現出了人們獨特的生活狀態。

3.內涵的地域性

地域文化之所以強調“地域”,主要是因為每一種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區域環境、民俗生活、文化氛圍等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深深地打上了地域的“烙印”,擁有獨一無二的“形式”與“內涵”特征。以三秦文化中的窗花為例,雖然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有剪窗花的習俗,但三秦地區的窗花分為單色、色紙拼貼、點彩、滲染、紙塑、熏樣六種形式,以平視構圖為主,有牛耕圖、鷺鷥銜魚、鷹踏兔、蛇盤兔、蛙、魚、鹿、鳥等,呈現出的是渾厚、粗壯、簡約、直觀的風格,蘊含著人們對平安、富足、團圓、和善等的追求。這由此造就了三秦剪紙藝術個性化的形式和內涵,形成了其與眾不同的地域特色,從而也成為三秦文化代表性的元素之一。因此,地域文化中的每一種文化都帶有強烈的地域性特征,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審美與功用價值。

地域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教育融合的價值

1.推動優秀地域文化的創新與傳承

地域文化是我國群眾在特定自然環境、民俗生活、文化氛圍中所創造出來的文化,其擁有特殊的生存環境與傳承方式。近年來,地域文化在我國市場經濟中呈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人口流動的加劇,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改變了地域文化的生存環境,打亂了地域文化在鄉村社會環境中耳聞目染的傳承方式,導致現在的地域文化面臨著嚴峻的傳承困境。而環境藝術設計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在居住空間、公共空間、城市廣場、園林工程、建筑外立面等方面的設計能力。每一項設計內容都兼具審美性及功用性價值,它們能夠激發人們美的體驗,然后使人們對設計元素產生強烈的興趣,這就使得環境藝術設計作品帶有了宣傳與推廣的功能。將地域文化引入環境藝術設計教育,能夠使學生掌握豐富的地域文化知識,學生可以更好地創新地域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播載體,使其以新的形式和風格出現在人們面前,激發人們的地域文化審美興趣,這可以有效地推動地域文化的創新與傳承,使其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力。

2.豐富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素材和內容

環境藝術設計是基于現實社會的需要而產生的一個專業,具有明顯的應用性、實操性特征。從本質上來說,人們一般都生活于特定的地域,他們會對本地域物質性、思想性的地域文化產生天然的親近感,這些地域文化能給予他們強烈的視覺審美與情感體驗。蘊含有地域文化內涵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不但能契合當地的文化氛圍,而且還能夠得到當地人的理解、接受與認可,這些環境藝術設計作品能更好地展現它們的審美價值與功用價值。將地域文化引入環境藝術設計教育,可以有效地豐富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素材及內容,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對地域文化形式、內涵、審美、功用特征的認知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與審美能力。另一方面還能夠培養學生地域文化的設計應用能力,使其能夠創作出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征且能夠獲得民眾理解與認可的優質環境藝術設計作品。因此,地域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相融合可以更好地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

3.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良好的人居環境包括舒適的居住空間、美好的公共空間、悅目的園林綠化空間、藝術性的景觀等,這些也是人們健康生活和生產的重要輔助,是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表現。地域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教育融合,培養學生的地域文化認知能力與應用能力,使他們進入工作崗位之后,能夠設計出具有獨特地域文化形式、蘊含深厚地域文化內涵及極具地域文化審美價值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廣大群眾可以通過這些環境藝術設計作品及由此所營造出的環境藝術空間,獲得視覺審美享受和美的情感體驗,在潛移默化之中產生舒適、自由的居住體驗,從而緩解自己的工作壓力,放松自己的緊張情緒。優質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不僅能為廣大群眾營造出良好的人居環境,還能提高廣大群眾的生活舒適度、幸福感,這是地域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教育融合的又一重要價值所在。

地域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教育融合的方式

1.建立起環境藝術設計層面的地域文化知識體系

地域文化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包含著海量的文化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因此,環境藝術設計教育一方面要立足于學校所處的地域,然后再確定地域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教育融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則要從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目標、內容、方法和計劃等來確定地域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教育融合后的目標、內容等。因此,高校教師進行地域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教育融合的首要工作便是從環境藝術設計教育層面建立起有針對性的地域文化知識體系。諸如陜南、陜北、關中地區高校的環境藝術設計教育,可以將皮影道具、窗花藝術、戲曲服飾、傳統服裝、傳統門窗裝飾藝術、古代建筑、古代園林等作為教學內容,圍繞地域文化建立起包括產生背景、歷史過程、技藝特點、審美特色、思想內涵、功能價值在內的地域文化知識體系。通過地域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融合,培養學生從環境藝術設計角度認知、感受地域文化的特征和價值所在。

2.總結出地域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教育融合的方式

地域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教育融合不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地域文化素養,推動地域文化的傳承,還為了增強學生的環境藝術設計能力,使其能夠創作出優質的、具有地域文化元素及其內涵特征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基于此,高校教師在建立環境藝術設計層面的地域文化知識體系之后,一定要總結出地域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教育融合的方式。一是直接引用,就是將地域文化中具有審美性、情感性的圖案、造型、文字、色彩等元素,直接應用于具體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之中,發揮其獨特的裝飾性價值。二是引入極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圖案,就是將地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圖案、造型、文字、色彩等進行一定的組合,構成新的裝飾元素、造型手段,最后將其應用到自己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中。三是變形歸納,就是把地域文化元素進行簡單的歸納、夸張變形、抽象處理等,然后形成極具個性的設計元素,凸顯其在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學生只有掌握了這些設計技巧,才能將極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融入自己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中。

3.采用案例教學與模塊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地域文化和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融合涉及文化理論、設計技巧、應用實操三大內容,因為它們有著各自的目標和任務,所以就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與模塊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其中,文化理論可以采用案例教學的方式,引入一些優秀的地域文化設計作品,分析其特征、審美和內涵所在,促使學生對其形成直觀性的認識,然后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設計技巧和應用實操可以采用模塊教學的方式,教師安排一個設計主題,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習過的地域文化知識及掌握的地域文化設計技巧完成具體的設計,教師可以給予他們必要的指導。教師這樣做既可以鼓勵學生,使其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同時又能夠引導學生將自己所掌握的碎片化的、零散性的知識應用于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中,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

結 語

地域文化是特定區域群眾在特殊自然環境、生活方式、文化氛圍中所形成的,具有形態的多樣性、藝術的審美性、內涵的地域性的特征。地域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教育融合可以推動優秀地域文化的傳承,豐富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素材和內容,同時還能夠為廣大群眾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基于此,高校教師一定要率先建立起環境藝術設計層面的地域文化知識體系,總結出環境藝術設計中地域文化的應用技巧,采用案例教學與模塊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地域文化素養及環境藝術設計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昊.淺談地域文化與城市建設的關系——以深圳為例[J].建材與裝飾,2020(5):138-141.

[2]江燦.地域性文化元素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探究與應用[J].現代園藝,2020(4):45-46.

[3]姜明.城市環藝設計中的地域性文化應用思考[J].現代裝飾,2016(10):278-279.

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