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轉向視域下高校文學概論課程有效教學的反思
作者:謝欣然
發布時間:2021-06-29 16:26:46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文學概論課程教學與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文學本質主義掣肘文學概論的教學優化和創新能力,使之無法隨著文藝活動具體形態的變化而保持不斷開放的姿態。這直接導致學生明顯地感受到文學概論教學存在知識僵化、脫離實際的弊端,并且很難應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諸多文藝問題,亦不能解釋學生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獲得的實際文藝知識與審美經驗。文化轉向是20世紀后期西方文論與批評發展的整體趨勢與基本走向,文化轉向的實質是對文學本質主義思維方式與知識生產模式的解構,亦是對固定不變的文論學科疆界的超越。文化轉向視域下的高校文學概論課程教學必然要發揮學科的規導性作用,教學交流和研討將向更寬廣的問題意識和實踐精神層面進行拓展,從而起到深化文學理論知識框架和體系的作用。
[關鍵詞]本質主義 文學概論 課程教學 文化轉向
文學概論課程是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下設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必修課,該課程旨在向初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概略性地介紹文學理論基礎知識,目的是使學生對本專業所涉及的理論形態產生初步了解。作為一門意識形態性很強的學科,文學概論課程的設置有利于學生提升文學鑒賞能力和思辨能力,從而為后續文學研究活動的開展和科研能力的培養奠定理論基礎。作為文藝學重要的分支學科,文學理論因其統攝著抽象性、體系性和思辨性的概念范疇,使得其教學實踐面臨著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學習興趣減弱、教學效果不明顯等諸多困境。文學概論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在進行教學實踐和教學設計時,應當以引導教學對象理解和吸收文學基本原理為前提,從而為其他文學專業研究方向提供邏輯前提和理論基礎。但是,從目前大學文學概論課程的教學現狀來看,這樣的初衷似乎尚難以完全實現,學生會明顯地感覺到文學概論教學存在知識僵化、脫離實際的弊端,并且很難對現實生活中的文藝問題和審美經驗作出解釋,從而產生對于文學概論課程的畏難情緒。鑒于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當下文學概論課程內隱的諸多問題作出省察與審視。
文學概論課程的教學困境與文藝學的學科“危機”
文學概論課程作為一門研究文學特性和普遍規律的人文學科,以審美的方式來培育人文素質是其核心內容。基于這樣的思路,文學理論的價值取向應該統一在人格建構及其審美化上。理論形態的人文科學原理固然重要,但這并不能成為其取代文學理論實踐教化性質的理由。一是由于人文學科的實踐性(包含知情意的感性傳達)必須體現在人文學科踐履的過程中;二是此種人文學科踐履過程從根本上無法被某種抽象的概念理論體系所概括。文學理論教學對象是高校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其主要課程“文學概論”成為目前中文學科中最具基礎性、理論性、人文性的課程。就是這門高等教育基礎理論的核心課程目前卻遭遇了尷尬的境遇,很多教授文學概論課程的一線教師感覺到,文學概論教學似乎變得舉步維艱。文學概論教學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各種關于文學的本質主義思維方式嚴重束縛了文學理論的自我反思能力與知識創新能力,使之無法隨著文藝活動的具體形態和時空變化保持不斷創新的趨勢。此種情況直接導致了另一個嚴重后果,即文學理論與公共領域、社會現實與實際文化活動、文藝實踐與審美活動之間曾經架構起的密切聯系正在喪失。正如美國人類學家馬爾庫斯和費徹爾在人文學科“表述危機”時說過:“現時代的表述危機是一種理論的轉變過程,它產生于一個特定的變幻時代,與范式或總體理論處于支配地位的時期讓步于范式失卻其合理性和權威性的時期、理論中心論讓步于現實細節論這一過程有著密切的關系,其產生的前提在于,人們越來越發現大理論無法解釋社會現實的細節。”
文學理論放棄研究文學現象而去建構一些與文學無關的“宏大敘事”成為文學研究界之通病。高校學生也明顯感受到文學概論教學由于遵循本質主義思維方式,認為文學藝術存在普遍規律,從而使文學理論陷入脫離實際的抽象說教的泥淖之中。自從大學成為現代知識生產的主要研究場所之后,文學理論就被納入學術體制之內。現行的文學概論課程,從其教材知識結構的編排到一線課堂教學實踐,再到學生習得階段,都不可避免地遭受學科規范化的掣肘。大學的文學理論教學如何追逐后現代背景下文學蔓延的腳步,如何持續不斷地對鮮活的文學現實保持理論探索的熱情,而不是被文學理論的原則、原理所拘囿,這無疑是當下文學概論教學實踐中無法回避又亟待改進的問題。
文學概論課程教學中的本質主義思維方式
由于本質主義常將特定時空語境下建構的文學及其特征普遍化為“一般的”或“典型的”,因此,它必然存在過度闡釋或強制闡釋的傾向,此種背離文本話語、消解文學指征,對理論機械呆板套用的現象,成為文學性質和文學觀念實現多元理解的束縛和阻礙。鑒于此,文學概論課程教學存在“后理論時代”的癥候最大可能性就是:首先,文學概論課程教學始終矚目于基本原理的概括和闡釋,卻對鮮活的現實作了暫時的“懸擱”,在一種“理論腔”中走向了教學的繁復化;其次,教學過程中重視對現有理論和具體方法的簡單挪用,而忽視在特定語境中提出并探討文學理論的具體問題。機械教條的教授方式和評估方式在貌似科學嚴謹的外表下強化了文學理論學科的排他性與封閉性,束縛了學生和教師的學術自由和學術個性。
受本質主義思維方式的干擾,文學概論教學面臨的危機問題主要表現于:第一,教學人文精神的缺失。文學理論在文學社會中處于理論研究與批評層面。在整體社會里,文學理論與相關的人文學科一樣,把人自身的社會特質(審美認知、建構和傳播)客觀化于精神產品中,旨在實現人的價值。文學理論的這種學科定位,客觀地規定了文學理論的基本價值取向,但在現行教育體制和考試制度的規定下,“強塞式”的知識灌輸消隱了文學理論人文性的價值取向。知識崇拜和科學至上的態度,以及對形而上學超驗問題的過度迷戀,已經不同程度地造成文學理論的思想活力被龐雜的概念體系與過多的思想移植所覆蓋。正如馬克思認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揭示出其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回聲的發展。第二,工具理性取代了審美之思。審美與感性的關系,一直是文學理論中最基本的討論話題。然而,為追求教學效率的最大化,加之工具理性教學思維的普遍存在,致使文學概論教學大多囿于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缺乏“按照美的規律”對世界及其文學自身進行的精神或情感的把握。20世紀以來,對于人類文明發展前景和人類生存狀態的關注,成為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共同主題,文學概論教學唯有代之以審美之思,才有可能改變囿于概念范疇一隅的傳統教學模式。當豐富多彩的感性文化和審美現象成為課堂中新的探索對象時,文學理論學科才能回返其本真性和鮮活性。第三,文學概論教學內容與現實語境的脫節。20世紀西方文論活躍強勁的理論特征,得益于其知識構型的軌跡不斷向更為廣闊的文化系統運行,在重建文論現實品格的同時,試圖挖掘其更大的闡釋空間。現實為理論提供了更多闡釋的可能性,由此使學科領域內產生出大量的新問題。如果參考當代西方文論思想與觀念,并結合中國當代文論發展的基本趨勢進行判斷,會發現我國當代文論較少從特定的現實語境中提出與討論屬于自身的問題。價值坐標西化,又使得不少文論工作者對腳下土地上發生的一切越來越疏遠,除了用西方學理觀念對當下現實生搬硬套之外,對現實生活和文學文本的解讀出現乏力現象。此種境況呈現于文學概論課程教學中就加劇了文學理論講習與當下社會實踐、社會生活的日漸疏離,學生群體難以借助理論闡釋分析實際的文藝活動與審美經驗,從而對課程產生消極、厭倦的態度。
文化轉向視域下文學概論教學的有效性問題
詹姆遜以“文化轉向”概括晚期資本主義的時代特征:“在這個新階段中,文化本身的范圍擴展了,文化不再局限于它早期的、傳統的或實驗性的形式,而且在整個日常生活中被消費,在購物中、在職業工作里、在各種休閑的電視節目形式里、在為市場生產產品和對這些產品的消費中,甚至在每天最隱秘的褶皺和角落里被消費,通過這些途徑,文化逐漸與市場社會相聯系。”拉曼·塞爾登也認為,在當代文學理論的語境中,最近出現了一個更為矚目的轉變,那就是“文化理論”成了整個學術研究領域中表示一切的術語。在文化轉向視域下,文學理論必然要朝著更寬廣的疆界延展,面對公共社會與文藝實踐中產生的大量新問題,需要及時更新和轉換知識形態。在文學概論的課程教學中,理論的界定代替了經驗的分析,宏大化、本質性的問題太多,很少能從特定的現實語境中提出與討論問題。文學理論與文化母體的分裂與疏離,造成了文學理論在特定語境中剖析文學現實問題能力的下降,導致當下文學概論課程面臨尷尬境地,許多學生對文學概論課程感到枯燥和困惑,這直接影響到文學理論的傳播和文藝學后備人才的培養。
文學概論課程的教學需要進一步反思。筆者認為文學理論既是一種研究與闡釋文學現象的自主性理論,又是一種廣延性極強的人文性學科。因此,作為一種人文性的理論闡釋學科,文學概論課程教學的重心不應只停留在關于理論體系的邏輯推演層面,還應當具備人文闡釋的引導傾向和價值立場,并且注重培養學生對公共文化活動的理性參與和辯證反思的能力。另外,文化轉向帶給文學理論的深度整合還包括超越單一的學科限定,重建其知識形態的公共場域。文學理論在知識結構方面,需要面向社會和歷史,要引導學生習得跨文化交際視域的研究方法。在跨學科的自由穿行中,不僅可以為文學理論的深度整合提供多方面的價值借鑒,同時也可以為文學與各種社會元素的交叉結合提供廣闊的空間。詹姆遜曾提出“協力關系網”的概念,表明了文學理論的知識構型是跨學科的,它需要不斷吸收和借鑒與文學理論相關學科的文化養料,不斷解構自身體系的封閉狀態,從而保持理論的開放性。文學概論課程教學不應為龐大的概念體系與抽象的理論原理所籠罩,要注重與社會生活、實踐保持密切的互動,這樣才能使得文學理論研究真正成為一種具有突出人文價值取向和鮮明方法論特色的學科范式。
當代中國的文藝學研究之所以較大范圍產生“失語癥”的隱形焦慮,產生學科身份的認同危機,究其原因是當代文學理論發展愈加多地呈現出對于“普遍規律”“固定本質”的維護和固守,而其闡釋與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卻日漸式微。要想扭轉這種不良境況,就需要在文學理論知識形態中建構具有明確價值指向的學科觀念,將學科建設重心盡快地轉移到價值根基的建構和學術精神的生成方面。
參考文獻:
[1](美)喬治·E.馬爾庫斯,米開爾·M.J.費徹爾.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M].王銘銘 等,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2](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文化轉向[M].胡亞敏 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4](英)塞爾登,等.當代文學理論導讀[M].劉象愚,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陜西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