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真正要變革什么?
作者:周雅梅
發布時間:2021-06-23 13:13:12 來源:教師報
課改已實施20年,但部分教師教學模式依然停留在灌輸式階段。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享受到樂趣。隨著年齡增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明顯不足,自信心缺失。課堂是教學主陣地,陜西省教育廳近期提出的“課堂革命陜西行動”讓人為之一振,筆者認為課堂需要從三個方面變革。
一、變革課堂教學內容呈現方式
“教師的責任就是動用一切有創意的方式,讓學生被書本深深吸引。”包裝教材內容,加工改造知識,以學生喜聞樂見方式呈現,讓學生對學習內容有濃厚興趣,激勵學生學習。
1.情境靈活設計
把抽象的知識藏在直觀性情境中,降低難度,增加趣味性和生動性,降低枯燥感。例如數學課,有經驗的教師善于把數學知識變成日常生活片段,將問題潛藏在生活情境之中,教師引導學生辨析和發現,提取出有效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語文課,教師講授陌生文本,可借助圖片和各種資料,或相關話題,破解文本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距離感,搭建溝通橋梁。
2.多門課程融合
語文課程論專家王榮生教授說:“學生學不好的,使他學好;學生學不懂的,使他學懂?!苯處煈詫W情為起點,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整合,打破課程獨立性,關注多學科知識運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戴維·鉑金斯在《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一書中介紹的課程融合案例——“有絲分裂之舞”,實現了跨學科資源重組?!坝薪z分裂之舞”是讓學生扮演不同細胞,通過現場表演,演繹有絲分裂。通過學生角色體驗和現場直觀展示,理解抽象的細胞分裂過程:分裂間期、分裂前期、分裂中期、分裂后期、胞質分裂期。生物與舞蹈、音樂等學科結合,通過肢體語言、音樂節奏變化,讓學生換角度認識生物“有絲分裂”的復雜過程,趣味性與互動性結合,將知識傳授演變為情景劇。
3.知識與生活關聯
從實踐回歸學校,再到課內和書本上去尋找答案,搜集資料及信息。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運用,促進知識自主建構。漢中市南鄭區城關小學、省級教學能手周銳老師說,她讓學生每天堅持寫數學日記,記錄生活中的各種數字,如購物、測量物體面積、乘車等,促進數學知識與真實生活高度對接,讓學生增加對數字敏感度,用數學眼光看世界,用數學思維分析現象,用數學工具處理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建立“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的核心理念。
二、變革課堂教學方法運用
教學方法是否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是決定課堂教學效果關鍵所在。
1.注重思維可視化設計
講授某方面內容,重點不在于把知識復制到腦海里,成為容器,而在于獲得新理解、產生新問題、找到新方法。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還原知識產生背景,引導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從本質上理解知識內涵與外延。數學課上,教師如果直接出示三角形面積公式,沒有引導學生充分感知形成過程、演變過程、推導過程,死記硬背公式,遇到復雜問題情境,就不會靈活運用。
2.組織體驗探究式活動
語文教師講授演講活動單元,可以將幾篇演講整合,采取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精選議題,促進學生在對比、分析、探究過程中知道什么是演講,還可以設計與學生緊密相關的語文主題實踐活動。一位教師執教《在長江源頭格拉丹東》時,改變游記傳統教法,以體驗式主題活動組織教學。做游客,邂逅格拉丹東,通過視頻、文字、聲音,疏通課文內容,側重聽的訓練;做導游,聚焦格拉丹東,行程介紹、關注美景,側重說的訓練;做演員,推介格拉丹東,配音、朗讀,側重讀的訓練;做宣傳,走進格拉丹東,側重寫的訓練。
3.遵循教扶放下降式思路
一節課,教師要先教,教給學生方法、思路、基本知識,訓練必備技能,掌握適當學習策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精講精練,重點處反復強調,難點處迂回穿插,興奮處持續助推,空白處啟發點撥,讓學生熟練掌握方法。然后,再引導學生將方法遷移,在實踐中提升,在提升中鞏固,逐步消化,促使他們自學自悟。教師針對自學過程中的疑難,及時出手,指導搭建學習支架。
課堂教學藝術在于:如何把教轉向扶、扶轉向放。某教師教二年級學生學一首三段的歌謠時,采取的方式和步驟是:第一段精講精讀。第二段合作,布置學習,讓學生用第一段的學習方法完成任務。第三段未講,讓學生體現“教—扶—放”設計理念。正如葉圣陶所說:“給指點,給講說,卻隨時準備少指點,少講說,最后做到不指點,不講說。這好比牽著手走,卻隨時準備放手?!?/p>
三、變革課堂教學評價方式
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要用具體、有效的評價方式精細考查學生學習狀態,確信學生已經掌握了本節課所滲透方法、所傳授知識、所擁有技能。通過恰當的評價方式,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讓學生盡情地在未知領域前進。
1.進行個別化檢測
鞏固提問或檢測環節,教師通常讓學生集體回答?!斑@道題你們懂了嗎?”在整齊洪亮的聲音中,教師被眼前表象所迷惑,個別學生薄弱之處被遮蔽。教師應采取點對點抽查等方式,基于實證個別化評估,檢測學生當堂知識掌握程度。數學課采取抽選個別學生到黑板上解題,清晰地展示學生的解題過程,個別化方式較為直觀。
2.關注評價指向性
評價容易出現只考慮結果、準確性或標準化,而忽略學習過程和非智力因素考查,導致學生學習后勁不足。評價要關注診斷性,從學生學習結果反推其學習過程。學生個體化差異明顯,教學評價要給出具體改進方向,確保每位學生朝著更好方面發展。學生回答問題出錯,具體錯在何處,教師應給出清晰指示。是方法不當,是知識混淆,是解題技巧缺失,還是當場緊張所造成?分析清楚原因,能給學生清晰地評價,確保找到改進途徑。
3.探索分層化評價
班級授課制下教學,在有限時間內,要做到評價對象的全員化,操作難度較大。經驗豐富的教師,建立有班級學生學習水平層級分布圖。采取分層評價方式,在鞏固檢測環節,教師設計有梯度的檢測習題,用一個層面的學生掌握情況進行評估,實現以點帶面。如某一個方面,學生們消化掌握不徹底,教師可以設計新習題,或把習題做變形,再次鞏固。或在課后作業和課外輔導方面,進行針對性補習和當面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