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教育工作的主陣地,只有課堂變才能實現教育變。基于此,陜西省教育廳提出了“課堂革命陜西行動”,這是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努力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舉措。在新時代、新理念、新階段的背景下,筆者認為,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必須堅持“六性”:

育人性。教育的根本問題就是要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教育工作“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緊迫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所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必須把育人性擺在首位,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堅定性。教學改革要推進,關鍵的因素在“人”,而決定人行動的關鍵在思想認識和堅定信念。對學校而言,能不能扎實有效推進教改,關鍵要有一位“有情懷、有思想、有信心、有能力”的校長。“有情懷”,就是能從培養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角度出發,面對教學的沉疴頑疾,主動自覺進行改革;“有思想”,就是能利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教育理論、高遠的教育思想,成為教學改革的引領者、規劃者、指導者、實踐者;“有信心”,就是在課改推進過程中,不跟風、不折騰、不動搖,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張藍圖干到底;“有能力”,就是能協調各種關系、調動各種資源、解決各種困難,讓教學改革落地生根、行穩致遠。

系統性。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過程,必須堅持系統思維、協調推進才能取得實效。一是要招改、考改、課改、教改同時推進。招生改革是用人的“風向標”,考試改革是教學的“定盤星”,課程改革是教育的“施工圖”。二是要學校、家庭、社會同向發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通過宣傳動員取得家長、社會對改革的大力支持,讓教改的實際成果惠及學生、家長、社會,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合力推進的良好局面。三是要行政、研訓、學校、教師通力協作。從教改實踐看,最理想的教改狀態是行政積極推動與基層主動探索相結合。學校是教改的主體,要充分發揮辦學的自主性,依據學校實際,設計教改方案,打造校本特色。教師是教改的主力軍,只有教師愿改、樂改、會改,教改才能真正取得實效。四是要德育、管理、課程、教學、文化協同實施。對學校而言,要圍繞課堂教學改革,同時抓好德育鑄造靈魂、管理強化過程、課程弘揚個性、文化引領行動等工作,確保教改順利推進。

生本性。從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看,不管是“改結構”“改關系”“改意義”,核心還是體現生本性,通過轉變“學”“教”的方式,落實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全面、健康、自主發展。要堅持以學為主,倡導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項目式學習,讓課堂變學堂,促進學生主動、深度、全員參與學習。要強化生態,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借助媒體、科學評價等手段,積極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激勵、點燃、喚醒學生的心靈。遵循“知行合一”教育理念,注重課堂向課外延伸,教學向教育拓展,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于社會生活。要關注生命,秉持“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舒展生命”原則,達到紙質文本、生活文本、生命文本的對話和交流,讓學生和教師共同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實現心靈的自由飛翔,生命的自主成長。

高效性。要更新教育理念,樹立新型質量觀,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主要標準,堅持“育人為先”,重視分數而不唯分數,達到學得愉快、教得輕松、考得滿意、全面發展。要建立質量標準,同時積極制定課堂教學、教學管理等方面的評價細則,努力實現由“以分數為標準”到“以每個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素質與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的標準”轉變,抓課堂、抓日常、抓過程,確保教育教學質量不滑坡。要加快評價改革,踐行“評價即育人”的教育理念,推進綜合素質評價,促進育人模式轉變。通過系統性的評價改革,最終要以學科素養為核心、教學管理為抓手、課堂教學為陣地、質量評價為突破,探索形成“為學生升學和全面發展奠基”的新型育人模式。

長期性。教學改革不會一蹴而就,需要做好長期努力的準備。要有“長打算”,從一個區域、學校的實際出發,依據辦學目標,制訂一個較長時間、分段實施的教改規劃。要學“慢功夫”,就像種莊稼一樣,不能急于求成,懂規律、守底線、知敬畏,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誘惑,任何時候都要堅守以生為本。要做“小改變”,改革不是推倒重來,而是要在繼承中發展,常規中創新,糾偏中提質,關鍵要行動起來,只要不斷變化,就能積小勝為大勝。

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只要信念堅定,策略正確,積極探索,必定能取得成功,進而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