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老師
作者:馬小江
發布時間:2021-06-21 16:52:52 來源:教師報
每次回老家,從母校門前經過時,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20世紀70年代,在我們村小教過書的那位知青楊志明老師。盡管他在我們小學任教時間不長,但卻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1977年,當時只有七歲的我,聽村里的大人們說,縣上給我們大隊分來了一批知青,已經到村上的小學了,村主任要求各小隊長組織村民代表前去迎接。年少的我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知青。
兩年后,我上小學二年級,當時的學校師資極為匱乏。那年秋季的一天中午,我們班來了一位新老師,他走進教室先給我們做了簡單的自我介紹,然后開始上語文課。我才知道他叫楊志明,是我們大隊的一名知青。那時候他穿著一身退伍軍裝,中等個子留著平頭,白而微胖的“國字臉”,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顯得十分精神。言談舉止里,處處流露著較高的修養和淵博的知識。盡管他面對的是一群小學生,但他特別認真,粉筆字寫得十分規范,從不敷衍。他不僅課講得好,而且還會吹口琴、畫畫。因此,每當他閑下來的時候,就會在教室后邊的黑板上用彩色粉筆出黑板報。在黑板報上,經常寫一些如何講究衛生、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方法介紹等方面的內容。每當上完語文課有了多余時間,他就會讓我們全體向后轉過身去,給我們講板報上的內容,以此來擴充我們的知識面。教室后邊的板報,他會定期更換新的內容,這樣一來,我們學到了不少課外知識和生活方面的小常識,使得我們的眼界也大大拓寬。為了豐富我們單調乏味的課余生活,楊老師還會拿出自己心愛的口琴,在課間給我們演奏幾曲好聽的歌曲。在那個年代,對于農村孩子來說,這簡直是一種莫大的精神享受。
自從楊老師來到我們班后,同學們每節課都是專心致志,上課時目不轉睛,唯恐錯過楊老師說的每一句話。為了吸引學生,從小培養我們的閱讀習慣,他總會利用課余時間,給我們讀一些文學名著。他還擅長講故事,講起故事來抑揚頓挫、聲情并茂。每當講到傷心之處,班上幾個淚點較低的女生,總會忍不住流下傷心的淚水。像《金光大道》《漁島之子》《木偶奇遇記》《童年》等,我都是從那個時候知道的。
聽其他老師說,楊老師是工人子弟,喜歡讀書,愛好廣泛,手不釋卷。不巧的是,他在我們學校教了不到一年時間,就不再教我們了。后來,我才知道他參加了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年高考,考上大學上學去了。
從那以后,我們班里的許多同學跟我一樣,天天想念著那位知青老師。他如今也該有六十多了吧,衷心祝愿楊老師身體健康,生活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