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支撐下的幼兒園隱性課程開發現狀及實施策略
作者:趙玉英
發布時間:2021-06-21 10:45:5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互聯網+”支撐下的幼兒園隱性課程開發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GS[2020]GHB1971。
幼兒園課程設置中“以知識傳授的顯性課程”固然重要,但對幼兒發展具有潛在影響的隱性課程資源開發也不容忽視,尤其是利用“互聯網+”資源優勢積極開發隱性課程資源意義重大。如何從有益于幼兒的能力發展、思維發展、身心發展的角度去做正確而細微的甄別、取舍和加工,對他們進行大膽教育性改造;在課程中融入和諧、合作、開放、新穎、競爭的隱性課程資源等方面的研究,在目前尚屬空白,更需要來自一線的實踐創生。
一、幼兒園隱性課程開發現狀
幼兒園教育過程中往往存在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其中包括對隱性課程資源的認識,很多管理者及教師都有一個理念上的誤區。由于導向錯位,能力欠缺,使得幼兒園在課程建設方面過分關注顯性課程的力度,而忽視了“互聯網+”視角下豐富資源的潛在價值。而且,還有部分幼兒園的課程設置和發展更為尷尬,他們過分依賴于現有、固定的課程資源,亦步亦趨,按部就班,缺乏靈活性、機動性和隨機性,很少開發隱性課程。即使偶有開發意向,也很難深入推進和系統研究。僅僅是簡單的幾個小游戲而已,并沒有將其作為一門關鍵性課程進行宏觀的、細微的、科學的研究和實施。這樣的被動和消極換來的就是幼兒教育的費時低效、幼兒課程的單一和“幼兒園精細化發展和特色化發展”的滯后。因此,幼兒園隱性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二、幼兒園隱性課程開發的做法
1.“互聯網+”融入生活體驗,培養幼兒良好習慣
“互聯網+”,不是一個簡單的相加問題,不管是理念還是措施,一旦和互聯網對接之后,一切都會發生改變。對于3~5歲的幼兒,他們的認知是淺顯的、單一的,在他們的世界里,只有和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才能引起他們的關注,才能內化為自己的一種意識和技能。而這種技能和意識的獲得最直接的途徑就是進入生活,在生活中去體驗,去感知,去鍛煉。雖然幼兒園課程設置中并沒有“生活”這門課,但是我們能借助“互聯網+”的豐富資源和強大功能去開發,去實施,讓孩子們在創設的“生活”中去尋找、去發現自己所熟悉的人或物,總結出有助于提高幼兒認知能力的經驗,進而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如我們可以和家長進行聯系,將孩子在家里的一些較為理想的行為舉動拍攝下來,制作成微視頻、音樂相冊或美篇,然后通過班級QQ群、微信群進行分享。或者,在網絡上搜集一些較為典型的家庭親子活動視頻,然后將資源共享到班級群,讓家長和孩子共同觀看,或在幼兒園組織所有孩子觀看。在此過程中,幼兒看到自己的行為被家長拍攝、被老師分享、被小伙伴學習時,就會更加自信,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而其他孩子從視頻中看到自己熟悉的場景或其他小伙伴良好的言談舉止,就會心生效仿之意,不自覺間也會模仿著去做,潛移默化中起到了教育推動的作用。
2.“互聯網+”融入游戲活動,提高幼兒操作技能
游戲是孩子學會參與活動、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徑,在幼兒教育中不可或缺。在游戲中孩子會了解基本的游戲規則,明白一些簡單的生活常識,更有甚者掌握一項基本的技能——互相合作。在幼兒園課程設置中,游戲活動被列為邊緣化地位。部分老師認為只有這些“看得見”“用得著”的顯性課程才是孩子們的需要,至于游戲活動可有可無,可以呼之即來,也可以揮之即去,附帶而已。一些顯性課程的游戲方式單調重復,毫無新意,激發不起孩子們積極參與的興趣,操作技能也就無從談起。
“互聯網+”的積極介入,終于讓隱性的、不起眼的、可有可無的游戲活動在幼兒課程設置中占有一席之地。眾所周知,傳統的游戲方式僅僅是拘囿于室外活動區域,或者是操場上、草坪上……而“互聯網+”豐富的游戲資源能讓游戲活動進入課堂,輕松地融入到具體課程中。如果一節課為三十分鐘的話,那么游戲活動就會占到十五分鐘,或是即興舞蹈、或模仿表演、或師生互動……如此課堂氣氛活躍了,孩子們開心了,老師輕松了,而且還使學生掌握了許多游戲技能,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其學會了互相合作與交流,此乃學生之幸事,教育之幸事。
3.“互聯網+”融入情景創設,提升顯性課堂品味
幼兒園課程設置的主要類別就是學科類、操作類、習慣類。幼兒園是孩子們習得生活經驗、初步認識社會、培養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而當下有部分幼兒園在保育理念上還是有所欠缺,過分關注幼兒的學科教學(也稱為學前教育小學化),忽視了孩子們行為習慣的引導和訓練;過分關注孩子們“學到了什么”,而忽視了他們“學會了什么”;過分關注理論的灌輸,而忽視了情境的創設。當然,這里面既有觀念的守舊,也有行動的桎梏,既有條件的限制,也有人為的忽視。導致幼兒教育課程設置趨向于小學化,甚至有的幼兒園把考試都列入了保育計劃,真乃幼教的失敗。“互聯網+”的合理介入,一方面為教師的“教”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另一方面也為孩子的“學”創設了適宜的氛圍。教師可以隨時為這些隱性課程搭建平臺,也可隨時讓它們出演“主角”,讓孩子們從中培養習慣,滋養品性,使之前過分關注的問題迎刃而解。這樣不僅孩子們學得愉快,教師教得也輕松,最終幼兒教育也會進入一個和諧美好的境界。
在孩子們非常熟悉的學科類課堂上,教材內容大多是語言的表達或是行為的引導,也可能是簡單數字的認識和生活場景的再現。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的資源,為這些理論學習創設合適的情境,讓孩子的語言表達有相應的氛圍,行為方向有明確的指導。即使是一個最簡單的數字“3”,也能為它的意義和應用提供一個有趣的場景,讓這個數字變得生動起來。這既符合小孩子的認知特點,也可以使課堂瞬間變得有溫度起來。這種形式是顯性的,我們可以感知的,但是作為課程來說,卻又是隱性的,是課表上不存在的。我們通過合理的開發,就可以讓這些看上去“隱”起來的課程資源,一直為顯性的課堂教學保駕護航,課堂學習將會變得更加有趣、有效、有生命力。
4.“互聯網+”融入日常訓練,滋養幼兒品性精神
我們都知道,幼兒園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開發孩子的思維,對其進行行為習慣方面的養成教育。在這個環境中,他們用自己從家庭中最先習得的認知習慣來熟悉新的環境,認識新的小伙伴,明白一些最基礎的社會規則。比如,怎樣傾聽,怎樣就餐,怎樣與人合作交流,這些都是孩子在幼兒教育中所習得的一些行為方面的收獲。如果只是教師在臺前“口若懸河”地宣講這些所謂的規則,那么對于這些剛剛離開家庭的小孩子來說,他們肯定會感到厭煩,感到不知所措。因此,“互聯網+”的適時介入,豐富教育資源的合理展示,可以讓這些從小就熟悉電子產品的孩子,從別人的言行中受到啟發,受到熏陶,從而開始反思自己行為中的“不和諧”音符,效仿小伙伴們的各種優點。他們會模仿著他人,逐漸明白該怎樣去認真傾聽,怎樣與人交流,怎樣與人合作,從而養成自身良好的行為習慣。
如在平常課間休息時間,教師可以在大屏幕上播放示范性視頻,或者展示身邊表現比較好的孩子的微視頻,引導孩子們認識是與非。其次,在組織孩子們做游戲之前,也可以通過視頻演示讓孩子明白游戲的基本規則,了解游戲的大概過程,這樣孩子們在活動的過程中才會有一個遵照的范本。同時這也會讓孩子們明白:做什么事都要遵守規則。在日常行為的訓練過程中,我們常常借助“互聯網+”的豐富資源,潛移默化中為孩子們行為習慣的培養提供了一個較為理想的借鑒模板,為孩子們養成良好習慣進行了最直觀的效仿,如此他們就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滋養自身的品性精神。
總之,幼兒園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占有至關重要的位置,這個階段是孩子離開家庭的庇護,自己獨立觸摸社會、認識世界的過程。小孩子就如一張白紙,你在上面畫上什么就會出現什么,你怎么做,他就怎么效仿。因此,我們在重視顯性課程的同時,一定不能忽視了隱性課程的開發、利用和實施。它們或許不起眼,但它們的作用又是我們面對孩子在知識的啟蒙中、在行為的引導中、在品性的滋養中、在精神的提升中所不可或缺的。
作者單位 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第四幼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