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陜南山區的一個小鎮上,安康人通往西安的古子午路上的饒峰驛站就在我的家鄉。從饒峰驛站到西安步行需要七八天時間。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家鄉交通閉塞,不通公路,哥哥姐姐到縣城上中學,需要步行一天。1958年西萬公路(西安至萬源)通車,是砂石路,坑坑洼洼,汽車顛簸前行,塵土飛揚。雖然在家門口可以乘車去縣城或更遠的地方,但那時車少,每天從西安開來的客車只有一班次,如果人坐滿了也搭不上去,況且西安至安康的班車要走兩天才可到達。

1963年我小學升初中要到縣城考試,是步行21公里去的。后來到漢陰中學上學,從我家坐直達車一天便可到達,否則乘班車加步行就要兩天時間。1956年我三姐考大學,考點設在漢中,她與趕考的同學一起,從安康到漢中整整走了一個星期。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山里人想走出大山,行路難!想把山貨運出大山,運輸難!想與外界做生意,貿易難!

上世紀七十年代,國家三線建設,安康是交通要道。1974年陽安鐵路(陽平關至安康)通車,結束了安康不通火車的歷史。同時百萬鐵道兵、知青、學生兵等熱血青年齊上襄渝鐵路,作為交通運輸補給線的恒紫公路率先通車,結束了紫陽縣不通公路的歷史。過去紫陽學子到安康上學要步行三天,如今高速公路一小時到安康,四小時到西安。現在的紫陽,水路、公路、高速路、鐵路立體交通全面開掛,乘火車去重慶十小時。2007年9月,西漢高速通車,這是穿越秦嶺山脈的第一條高速公路。2009年5月,西康高速通車,安康正式進入高速時代。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安康十大縣中還有三個縣不通公路,現在以西康、西漢高速為主干線,縣縣通高速,村村通公路。公路兩側不是高山就是河川,河道兩岸往來過去是走“跳石”,一不小心就掉河里了,漲水后更是阻斷兩岸往來,只能望河興嘆。現在,連接兩岸的鋼索吊橋隨處可見,便民通行,風雨無阻。

陜南山區,山高水急,修路難,當年修西萬公路不知多少筑路人為此獻出了生命。隨著科技的發展,筑路設施現代化,國產盾構機逢山開道,大吊車遇水搭橋,天塹變通途。

方便的交通,促進了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每到節假日,城市人自駕車到陜南看秀美的綠水青山,品當地的特色小吃,夜觀滿天星斗,耳聽蛙聲一片。方便的交通和通訊,也促進了當地的經濟貿易。只需一個電話或微信,通過物流,山貨土特產快速銷往全國。安康是桑蠶之鄉,過去農民賣蠶繭難,現在只需拿起手機搖一搖,商家開車上門收貨,買賣不再難。

現在回老家可以乘飛機、坐火車、走高速,但我還是想走西萬公路,這條公路見證了我從孩童到暮年的全過程,是我心中最美的道路。我見證了它從古子午小道變為通達川陜的210國道。要致富先修路,與之對接的是村村通混凝土公路,隨著路的變化,山里人的生活由此發生了巨變。過去徒步趕考、馬馱肩扛運貨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站在秦嶺之巔,蜿蜒曲折的公路盡收眼底,它像彩帶一樣給人們以美的享受。尤其是高速公路和鐵路的開通,它跨越山澗河流,穿越崇山峻嶺,縮短了時空距離,帶著人們奔向幸福的遠方,我們的未來會更加美好。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