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用活革命文化資源,充分發揮鑄魂育人功能
——革命文化資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實踐路徑
作者:馬海林
發布時間:2021-06-17 15:33:3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作為教育工作者,“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我們的神圣使命和責任。如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如何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充分發揮思政課程特點,用好用活革命文化資源這一重要載體,讓革命文化資源成為“跨越百年的紅色對話”的橋梁,讓學生在生動感人的革命文化教育中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知史愛社會主義,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
一、立足課堂,讓教材述說歷史
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融合了較多革命文化資源,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開發運用,以黨的重大歷史事件、黨的重要會議、黨的重要領導人的革命故事、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重要成果等內容進行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教育,啟蒙學生的道德情感,培育學生的良好品行。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二年級上冊第3課《歡歡喜喜慶國慶》第一框“新中國的生日”教學中,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一是知道國慶節是新中國的誕生日,了解國慶節的由來,明白新中國來之不易,感恩和崇敬先烈,珍惜和熱愛當下的生活。二是國家的象征,尊重國旗、國徽、國歌的基本禮儀。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國家意識,理解國家象征,在實際行動中自覺尊重國旗、國徽、國歌的基本禮儀。教學難點是:明白新中國來之不易,感恩和崇敬先烈,珍惜和熱愛當下的生活。我主要通過“故事中了解國慶、調查中理解國家象征、情境中落實行為”三個活動設計來達成目標。
如何突破教學重難點?課前,我讓學生搜集閱讀“國旗、國歌、國徽的由來”“中國烈士紀念日的由來”“新中國國慶節的來歷”等資料初步了解。課中,結合課本中 “新中國開國大典”“烈士紀念日少先隊員祭掃革命先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生活中升國旗”的圖片,以及繪本故事《我該怎么辦》,讓學生結合課前調查分享交流。通過這樣的生活情境創設和情感體驗,學生都明白了新中國來之不易,增強了對烈士的崇敬之情,從而懂得要尊重國旗、國徽、國歌,珍惜新時代的美好生活。
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是以“革命文化主題”為主線編排的,中國共產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對五年級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因為年齡小,五年級學生對歷史了解不深。因此,這一主題單元的學習,除了要求學生在課前進行大量的文圖影像資料查找、了解之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中的圖片、故事資源,組織學生在課堂上交流,引導學生談感受。
比如,五年級下冊第9課《中國有了共產黨》教學中,教師結合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李大釗的圖片和“活動園”中李大釗犧牲的故事,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歷史,組織討論李大釗不懼死亡的原因,從而體會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五年級下冊第10課《奪取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 “活動園”中中國人民抗日紀念館大廳的“銅墻鐵壁”雕塑和百團大戰的圖片,讓學生結合圖片講故事、談感受,體會中華兒女在民族解放斗爭中表現出的偉大精神。
運用課本中的革命文化資源讓學生直觀地了解重大歷史事件、革命人物,能夠讓新時代小學生生動地了解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民族解放和復興的進程中做出的巨大犧牲和偉大貢獻,進一步堅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志向。
二、漫步校園,讓文化浸潤心靈
環境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一個部分,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墨子曾有“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之說,強調的是環境的教育功能。校園文化建設,就是給學生營造一種有利于生命成長的環境:讓學校到處都是無聲的教育,讓學校成為有引力、有活力、有動力的磁性教育場,吸引著學生,浸潤著學生的心靈。
目前,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已成學校建設的重點,“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已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內容,生動活潑地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是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程、進課堂、進頭腦的關鍵。
比如,我校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中,著力打造了黨建文化長廊,將中國共產黨的輝煌歷史、本地紅色教育基地介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八個明確”“十四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革命英雄故事、革命人物的名言名句都生動地呈現出來。學校定期在此開展少先隊隊會、主題教育班會,思政課教師通過校園主題思政課,語文教師通過校園文化學習征文等多種方式,給小學生以心靈的營養,用實物引發情感體驗,于源頭處釋放正能量。帶著目標的精心設計,充分發揮了校園環境文化的育人功能,既是無聲勝有聲,也是潤物細無聲,為學生建構了一個立體的教育成長空間,啟蒙道德情感,促進道德品質形成。
除此之外,邀請本地紅色基地宣講員、英雄人物進校園宣講也是重要的革命文化資源浸潤的方式。每學期,我校都會舉辦宣講活動,為學生、教師講述革命故事。生動感人的故事宣講,革命烈士、革命先輩、革命英雄的偉大壯舉甚至平凡小事都讓師生感動不已。傳承革命先輩的精神,學習英雄的品質,就在每一次的宣講中落地生根。
三、走向生活,讓陣地培育品行
《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強調:在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中形成的革命傳統,是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和豐厚政治資源,也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將革命傳統全面融入課程教材,對中小學革命傳統教育目標、內容、方式等進行頂層設計,是充分發揮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鑄魂育人功能,實現革命傳統教育整體化、系列化、長效化的重要舉措。
因此,革命文化資源的“課后延伸”,就是要充分發揮當地紅色教育基地的價值,讓學生實地參觀,將學生帶出思政課堂,親自參觀革命先烈當年生活、戰斗甚至犧牲的地方。去與不去,教育教學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樣,就讓思政小課堂成為生活大課堂的真實再現,成為學生體驗生活、道德成長的有效過程。
我們寶雞有眾多革命教育基地,“清明節、七一建黨節、中國烈士紀念日”等重要節日,我校都會組織師生走進當地的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學校組織師生開展教育活動,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傳承革命精神。
今年清明節前,我校組織全體黨員和部分少先隊員前往寶雞寶天鐵路英烈紀念館,開展“學黨史、祭英烈,感黨恩、跟黨走”黨建帶隊建主題教育活動。活動中,黨員代表、少先隊員代表為英烈敬獻花籃;全體黨員在英雄紀念碑前重溫入黨誓詞,少先隊員進行致敬英雄詩朗誦;師生參觀紀念館了解家鄉的紅色歷史,感知家鄉英雄人物的偉大精神。在這莊嚴的氣氛中,在這神圣的環境里,每一名黨員、少先隊員的靈魂受到洗禮。黨員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少先隊員堅定了自己的理想,革命文化資源的價值得到生動體現。活動后,我們組織黨員寫心得說體會、少先隊員主題隊會上談感受立志向,進一步深化了活動,升華了情感。
“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已成為我校進行資源運用的主要方式。除了學校組織的參觀活動外,各班家委會在學校家委會的統一安排下,通過班級申請、學校家委會審核、學校審批的程序組織開展家校活動,各班家委會組織班級學生自主開展活動,或者前去參觀,或者邀請紀念館宣講員進課堂開展“家長講堂”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革命文化深刻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優良傳統和革命風范。用好用活革命文化資源,是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內在需要,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是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載體,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路徑。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們要用好用活革命文化資源,讓革命文化資源成為“跨越百年的紅色對話”的橋梁,讓革命薪火代代傳承,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高新第九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