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融入黨史教育內容的策略
作者:張榮芝 嚴火芳
發布時間:2021-06-17 15:32:0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書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據統計,在統編版語文教材中,小學階段有四十余篇、初中學段有三十多篇課文融入了革命傳統教育。我們該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黨史教育呢?
一、在閱讀教學中融入黨史教育
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章寫于抗日戰爭時期,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魯迅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茅盾的《白楊禮贊》、艾青的《我愛這土地》等。在教學這類課文時,我在完成語文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融入黨史教育。
1.在介紹課文寫作背景中融入黨史教育內容
教學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時,我在教學中自然地融入了黨史教育內容。本詩寫于1938年11月,當時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愛國主義詩歌。下面是融入黨史教育內容的教學實錄:
師:請同學們結合當時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時代背景,說一說詩中“土地”“暴風雨”“河流”“風”“黎明”的象征意義。
生1: “土地”象征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暴風雨”象征日本帝國主義,這“土地”正在被“暴風雨”打擊著,說明祖國大地正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
生2:“河流”“風”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
師: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這只鳥歌唱至死,最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應該如何理解?
生3:這只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結束后,就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熱愛的土地融為一體,這也表明了詩人愿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
教師在教學革命傳統教育內容的課文時融入黨史內容,就使學生明白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二十八年浴血奮戰,打敗了封建軍閥、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2.在引導學生體會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貴品質時融入黨史教育
陳毅于1936年冬天寫下“絕命詩”《梅嶺三章》,第一首是描述作者面臨必死危險的境地,抒發即使犧牲也要繼續與反動派戰斗到底的強烈情感;第二首是作者回憶十年革命戰爭,運用典故勉勵幸存者繼續與敵人作戰、用勝利的捷報來告慰死者,表現了詩人盼望祖國解放的情感;第三首是追憶自己參加革命之后就決定為推翻反動派統治而戰斗至死,抒發了革命理想一定會實現的堅定信念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我設定了《梅嶺三章》的黨史教育內容:分析作者具有哪些高尚品質?
師:這三首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精神品質?請大家進行小組討論。
生1:“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運用了借代與比喻的修辭法。“旌旗”,原來是指指揮或者開道用的一種旗幟,這里是借代的用法,指部隊。“閻羅”,原指閻羅王,這里是比喻的修辭手法,指反動派。這兩句詩表達了與反動派血戰到底、死了都不屈服的精神。
生2:“此頭須向國門懸”這句運用伍子胥的典故,表明自己即使犧牲也要看國民黨被消滅,強烈地表達了視死如歸的精神及與國民黨反動派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生3:“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是作者勉勵幸存者努力作戰,用勝利的捷報來告慰先烈,表達了作者樂觀的革命主義情懷和關心國家命運、渴望祖國解放的精神。
生4:“取義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語“舍生取義”“殺身成仁”,指作者為真理、為中國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生5:即使我現在為正義的事業犧牲生命,反動派也必將失敗,自由幸福的美好社會一定會到來。
二、利用本地紅色資源,在語文活動中融入黨史教育
1.組織學生開展紅色文化資源研學活動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福建省建陽人民始終如一跟黨走,奮勇當先,不畏犧牲,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貢獻。建陽區書坊鄉太陽山曾是中共福建省委機關所在地。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黨就在這里開展活動。近日,建陽區太陽山革命歷史紀念園成為福建省黨史學習教育參觀學習點。
學校組織學生到建陽區太陽山革命歷史紀念園開展紅色文化研學活動。在紅色文化研學活動中,通過實地走訪參觀太陽山革命遺址、聽宣講員講解生動感人的革命故事、舉行師生座談研討等形式,使學生重溫了太陽山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跡,并決心以實際行動弘揚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學生劉兵在作文中寫道:“學校組織的紅色文化研學活動使課本上的革命先烈的事跡生動地展現在眼前,時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曾鏡冰率省委機關遷入書坊太陽山,開展抗日反頑斗爭的故事令人感懷,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了人民不斷與反動派作斗爭的精神,也讓我看到了太陽山人民為中國革命所作出的犧牲。”
學校要充分利用閩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紅色文化研學活動,帶領學生走進革命舊址,聆聽宣講員生動的講解,使學生在紅色文化研學活動中學黨史、知黨情、感黨恩、跟黨走,傳承紅色傳統作風,接受紅色精神洗禮,使紅色文化成為青少年遇到困難時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強大精神力量。
2.邀請本地參加過革命戰爭的老紅軍到校作黨史教育報告
2018年3月26日下午,崇雒中學組織全體師生在操場上聆聽老紅軍作“傳承閩北革命歷史,弘揚優秀紅色文化”黨史報告。在戰火紛飛的歲月,建陽有數千人投身革命斗爭,涌現出了許多革命先烈。紅軍伏擊大刀會的故事,在當地至今廣為傳頌。
崇雒中學邀請老紅軍到校作黨史教育報告,使全校師生都接受了紅色文化的思想洗禮,學生也真切地感悟了紅色文化,同時還使學生接受了一次深刻而生動的理想信念和革命傳統再教育,引導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傳統。
3.紅色電影進校園活動
《建軍大業》是一部精彩的紅色文化電影,講述了中國共產黨發動八一南昌起義、創建自己的軍隊——中國工農紅軍的過程,它打響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開始的標志。
學生周宇在作文中寫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感恩革命先輩,向前輩學習。我真正體會到‘沒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的含義。最讓我感動的電影場景是朱德指揮的與敵人殊死搏斗的三河壩戰役。當時紅軍戰士僅有三千多人,可面對數倍于己的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沒有退卻,頑強地堅守三河壩三天。最終戰士們傷亡慘重,但三河壩戰役為紅軍大部隊的轉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我深深地感悟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都是革命先輩們用自己的鮮血換來的。它使我們牢記中國革命的斗爭史,牢記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牢記革命先烈的犧牲和奮斗。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他們的精神,為我們偉大祖國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而奮斗!電影不到兩小時就結束了,但是南昌起義中的事跡使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這種精神將激勵著我前行。”
三、在名著閱讀中融入黨史教育
《紅星照耀中國》又名《西行漫記》,是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寫的傳世作品。書中真實地記錄了作者自1936年6月到1936年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書中的“紅星”象征著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色革命。我指導學生閱讀了《紅星照耀中國》,讓學生再一次接受黨史教育。
學生劉軍寫下了自己的閱讀感受:“《紅星照耀中國》是第一本向世界介紹中國共產黨為了民族、為了人民的解放而浴血奮戰的著作。它使我們牢記中國共產黨成長的歷史,牢記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黨和人民奮斗的豐功偉績,牢記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他們的精神,為偉大祖國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而奮斗!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故事使我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激勵著我們前行。就讓我們帶著這份信仰,一起砥礪前行,讓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吧!”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說:“我們要在賡續傳統中講活精神之源。”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世界,傳承黨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黨史觀。青少年興則國家興,青少年強則國家強,國家才有未來。青少年只有繼承并發揚革命傳統精神,祖國江山才能永不褪色,黨的事業才能代代相傳。在語文教學中融入黨史教育是我們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教師進修學校 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崇雒學校



